分卷阅读95
方式。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叫毕升的工匠正在把木板锯成小块,在每一个木块上雕字,最后拼合起来,背部涂胶,放置于铁盘之上,加热之后木块就组合成了一块整齐的木板,印出来的字迹与你们《和乐小报》的印迹十分相像,于是恍然大悟。但近来再看你们的小报,发现印迹渐淡,想来你们在此方面已有改进,我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前来求教。”
“你说外面那位工匠叫做‘毕升’?”王浮指着院中端着碗牛饮一般“咕咚咕咚”喝着水的大个子,不敢置信——他竟然是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改进者毕升?
王浮说完,突然有点心虚,难不成她抢了人家的发明成果?她只知道毕升改进了印刷术,却不知道毕升竟然和苏轼是同时代的人。
“怎么,十娘知道他?”
“不不不,只是觉得好奇,能想出这样好的改进办法,在某些方面一定异于常人吧。”
“的确,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匠人,善于思考,懂得总结日常经验化为己用,于印刷一道颇有心得。此次带他来,也是应他所求,他想拜想出这个改进方法的人为师,愿意不要工钱,为你们赵家书籍铺做工十年。”
“可是,具体印刷办法,我们已经刊登出去了啊。”王方不解。
“正是因为如此,他更加敬佩您的为人,愿意放弃这么大的好处,也要造福百姓,让更多人看得起书,光凭这一点,您就足以让他终生追随了!”
沈括接着说起毕升小时候的事,他曾经也在村中私塾学过两年,那是教书的老先生心善,知道他们家已经穷得揭不开锅,根本付不起束脩。兄弟几人出门都要轮流,因为没有多余的衣服,其他孩子只能光着腚在稻草做的被窝里瑟瑟发抖。
作为大哥的毕升,每天都在田野间逡巡到天黑,才能找到一些野菜和田鸡、田鼠,带回去给弟弟妹妹们充饥。等他长大一点了,可以到镇上做工,不识字的工人一天扛包挑担累个半死,只能拿到十文钱不到,还不够自己糊口,识字的工人就不一样了,可以做轻松的活儿,还能拿更多的钱。
毕升对于知识是那样虔诚地敬畏着,所以他选择做一个印刷工匠,并且终生都在为改进印刷术而不懈奋斗着。
为了这个理想,他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跟着沈括来到四川求教。
王浮再看门外那个靠在廊柱上轻轻打着呼噜的年轻人,从他的疲惫的面容上,看到了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东西。
毕升留下来了,第二天就很积极地到赵家书籍铺后院上工,跟着原来的大师傅学习活字印刷,共同研究更好的改进方法。他悟性很高,本身就在活字印刷方面有经验,给王家的研发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快就受到了王家工人的认可,打成了一片。
令王浮没有想到的是,沈括竟然也选择留下来。昨天吃完饭,他就和王方去书房谈话,自然看到了满架的书,进而又观察到王方书房里挂着的三角尺、直尺一类的数学工具,便笃定王方在算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当即就要拜师。
王方也没理由拒绝他,就收下了他这个徒弟,顺便跟他说了纪远的事。沈括就是被纪远的文章吸引来的,自然欣喜若狂,当场就要拜师。这下好了,三个痴人凑在了一处,恐怕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人都得为觅得知音而癫狂。
沈括写信给他父亲沈周,告知此事,沈周认为自己能教给儿子的已经都教了,让他跟着王方好好学。正值春耕时节,沈周作为县令,需要劝课农桑,等他有时间了,会来府城看沈括。
稍后为你更新
第71章
转眼间就到了光华楼赴宴的日子, 杨华这次是真的铁了心要把商会组建成功, 几乎整个益州城的大商人都被他请到了光华楼,
他甚至还请了知府大人和梁通判来坐镇。
知府和通判出现在同一场合, 这可真是奇景了。众所周知,大宋重文抑武, 通判是由皇帝任命的, 负有监察州府长官的责任,
凡是州府的文件,知州或知府都必须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任何一方单独签署都不能生效。很多时候, 通判和知州都是处在对立面,他们负责的事情不同,
就连办公的地点都不一样,
但是由于官职设置,通判天生就是知府的“敌人”,梁通判虽然吃斋念佛,可他在官场上可不是吃素的,一直就和周知府面和心不和。杨华竟然能把这两人凑到一起,本事可真不小。
王浮扮作跑腿的小厮, 跟在王方身边去了,她还觉得有点不开心呢,王瑾那厮一身骚包至极的装扮, 竟然能光明正大地跟着王方坐在贵宾席。
杨华站在台子中央,正在慷慨激昂地描绘他心目中的商业王国,
大多数都是王浮那天说过的话,被他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加工过后,变得有些不伦不类起来。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的情绪被他挑动起来,在台下跟着他高声喊口号,不过不理智的终归是少数家业比较小的,那些大商人就没怎么动,准备静观其变。
“他在说什么?我怎么听不太懂?”王瑾坐在那,跟屁股着了火一样,挪来挪去,还忍不住跟王浮嘀咕。
王浮也跟他咬耳朵“你看前排那些豪商巨贾都没说话,就是等着出头鸟呢!我猜这一次协商不会有什么结果。”
杨华想尽快组成商会没错,但他太急功近利了,一次性请了这么多人,与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心思各异,尤其那些大商人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王浮已经看到好几个进来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的人,其实杨华应该先去联系大商人,商议出一个具体流程出来,而不是为了把所有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一力承担所有前期工作。
王方瞥了他们俩一眼,王瑾立刻装起了鹌鹑,一动不动,王浮悄悄挪到王方身边,问他“爹爹,等会儿杨华要是让你上去说话,你会去吗?”
“没大没小,叫‘杨伯父’。你爹爹我看起来很傻吗?你看知府大人和通判大人的脸色——”王浮顺着王方的手指看过去,坐在人群中央的周知府和梁通判,在听到减税的提议时脸色就不好看了,更别说杨华还打算聚集起一大批人各自组建行会,可以想见,到时候朝廷在益州府商界的管辖将会被商会架空,他们要逃税避税就更容易了。如今不论朝野,最忌结党营私,杨华这不是在戳他们的肺管子吗?
果然杨华意犹未尽地说完组建商会的事之后,转头就指了角落里的王方,遥遥一拜“王兄是商会构想的提出者,不如你上来给大家讲一讲?”
王方装作震惊的样子,一脸茫然地四处张望,等杨华再次说“子源兄”,指名道姓的时候,他才缓缓站起来,苦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