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4
轼挑眉“
照十娘的意思,我现在说你已经吃了饭,稍后你可以不吃饭吗?”
“那可不行!表嫂说好了要请我吃‘凤穿牡丹’,我可等着见识见识这道奇菜呢!”
苏轼刚喝下去的一口茶险些喷出来,他拿出帕子擦了擦嘴角,王浮眼尖,发现他用的帕子是自己的处女作——那只被虫蛀过的大红桃!
她觉得自己的脸已经被踩到泥地里了,还得被人拉出来碾一回。然而还有更打击人的事等着她。
“你可知,‘凤穿牡丹’是什么菜?”
王浮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但出于对文同夫妇的信任,她觉得对方应该没有必要捉弄她一个小姑娘。
“虽然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肯定很好吃。”
“‘凤穿牡丹’其实就是炸黄花和炸桃花,裹了蛋液和面粉,外酥里嫩,出锅时撒上胡麻糖,若是讲究些,配上胡辣汤,啊,那滋味属实不错……不过十娘是此中高手,怎么会没听说过呢?对了,这菜好像是表兄自己想出来的,写在了他的笔记里,还没来得及做出来吃。”
听苏轼这么绘声绘色地描述凤穿牡丹,王浮都有些饿了,这文同夫妇还真是有情趣,连这种菜品都能想得出来。
“十娘,你还是别去吃了吧。”苏轼突然想起什么,“上次表兄与我在院中烤笋,不小心烤了棵老笋,又苦又干,这一次他们恐怕是想让你试吃呢。”
王浮无话可说,怪不得总觉得哪里不太对,黄花菜吃起来要格外小心,据说没熟的吃了要中毒的,呃,小命要紧。
稍后为你更新
第70章
最后在苏轼的掩护下, 王浮成功逃脱了文同夫妇的“魔爪”, 躲过一劫, 虽然她很敬重文同夫妇, 但事关口舌和小命,她还是溜之大吉得好。
不过她还是答应了苏轼会给苏辙送生日礼物, 毕竟大家都是朋友, 苏辙一个人在眉山, 恐怕也孤单得很。
事实上苏辙是真的很想念苏轼。
这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几乎没有长期分开过,苏辙写下的第一个字, 是苏轼教的,对于长兄苏景先的记忆已经渐渐淡了, 毕竟他去世得早,
剩下的童年记忆,大多都和苏轼有关。
和他的兄长一样,苏辙也爱写日记,这一年春天的日记里,他写满了对苏轼的想念。
所以收到苏轼和王浮的生辰贺礼时,苏辙高兴得蹦了起来, 兄长一如既往的没创意,只有两首诗还算有些意思,倒是王浮的礼物, 让他眼前一亮。
王浮送了他一堆小玩具,像七巧板、魔方倒是不值一提,
毕竟他们原先也有类似的玩具,最引人注意的是模型和拼图。苏辙得到的,就是举世无双,唯一一份的定制版益州城城内大街小巷的立体规划图,他还可以用木头亲手搭建出一个微缩的益州府,在其中徜徉,有如身临其境。
在回信里,苏辙着重向他二哥炫耀了这个新玩具,搞得苏轼几天都不肯理王浮,非要她也送自己一份。
王浮我的天哪,谁能想到,苏轼还是个醋坛子呢?
那还能怎么办?只能让底下的工匠加班加点给他做了。王浮深深觉得,自己是养了个祖宗。
这一日,王浮放假,在书籍铺里忙活着。她在书架旁辟了一处货架,把新造的那几样小玩具——积木、七巧板、魔方之类的益智类玩具,短小的连环画本等,放在一处摆着卖。她们家的玩具做得精巧新奇,在益州府又掀起了一阵新的风潮,虽然价钱也不贵,但平民百姓若是想买,还是要仔细考虑一番的。不过,几天之后,质量稍次的仿制品就出现在了街头巷尾大小货郎的担子里。
忽然听见门外一阵躁动,一群人簇拥着一个蓝衣帛带的少年,身后拉着几匹马和马车,堆满了货物。
他们在赵家书籍铺门口落定,把马都系在门前廊柱上,穿着粗褐短打的下人候在店外,只有那个蓝衣少年独自走进来。
他先是打量了一下店里的装潢和架上的书籍,顺手拿起门前篮子里的《和乐小报》,眼睛一亮,当即翻阅起来,等他看完了,才对着柜台结账的小学徒问“你们家掌柜的何在?”
掌柜走过去,问他有什么事,他指着《和乐小报》上纪远的那一篇文章说“这位作者纪远,他的住址可否告知与我?”
王浮不禁暗暗点头,这人也是有识之士,一眼就能看得出纪远的才学,但出于行业道德,他们是不可能透露纪远的住址的。
“纪先生的住址不能透露,那你家主人的呢?沈某远道而来,就是为了见一见这《和乐小报》的制作者,请掌柜的成全。”
王浮放下手里的事,走过去向那位沈小官人行礼“小官人既是知音,不如到舍下休息片刻,待我唤人去叫爹爹回来。”
少年向她还礼“在下杭州钱塘人士沈括,家父沈周,随父游学至此,特来求见《和乐小报》主人。”
王浮心中震惊,面上却不显。沈括她是知道的,主要是知道他写了《梦溪笔谈》,这本书记载了他在天文、物理、化学、数学、地理、医学生物学和军事上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获得了后世的极高评价。
此时的沈括才十五六岁左右,年轻青涩,充满了探索世界的热忱之心,因此一看到与众不同的《和乐小报
》,他就决定一定要到四川来看看,亲自和这位远见卓识的《和乐小报》主人详谈。
沈括出身官宦人家,父亲做过好几个地方的知县,此次沈周正是要到四川简州做官。沈括的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家女子,她的父亲许仲容曾经任太子洗马,哥哥许洞是进士,沈括从小也是由母亲教导,早早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他从小就跟随四处做官的父亲走南闯北,到过泉州、润州、江宁、开封等地,小小年纪,已经见识斐然。
王浮点了点头,对他说“我是赵家书籍铺主人的小女儿,排行第十。家父名讳王方,青神人士,如今在府学教授算学,沈小官人远道而来,恐怕还没有落脚的地方,若不介意,今日就在我家用饭歇息吧。”
沈括虽然对她在这书籍铺里随意来往,吩咐手下做事感到很新奇,但他也知道,蜀地女子因擅长养蚕织锦,在家中的地位远比外地高,也没有多说什么,只让王浮称呼他“沈兄”,跟着王浮就去了王家。
沈括这次不是一个人来的,他父亲已经到了简州,他就独自带着手下的人来了益州。他手下这群人,都是印刷业出色的工匠,此次带来,是为了活字印刷。
“前不久,我在鄂州看到《和乐小报》,发现其中有参差不齐的印迹,经过观察,发现以往使用的雕版印刷并没有这样的情况,于是猜测你们赵家书籍铺用了新的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