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6


了个毒箭。

远征路上环境恶劣,再次倒霉的,他患上痈病。

第二年,李世民这个老祖宗回到长安但病情未愈,只能把军国机务委任皇太子处决。还好太子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处理国事熟练,还仁孝,不离他左右,随时侍奉。

等病情好转后,他火急火燎地跑去灵州溜达。

再再次倒霉的,路上又患上了比痈病还要严重感冒,身心俱疲,只能窝在京城调养身体。

第三年,贞观二十一年,他本打算再一次亲征高句丽,再再再次倒霉的患上风疾,身体每况愈下。

疾病接二连三袭来,病魔的嚯嚯下吃药已经无济于事。】

【死亡即将降临,那个印度的婆罗门僧出现在他面前,自吹自擂, “自言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

长生不老的诱惑极大,于是我们的老祖宗放弃了他年轻时豁达的生死观,忘记了秦皇汉武的经验教训,终于还是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他对僧人以礼相待,奉为上宾,收集天下奇药异石,有求必应。

然后吃到了有毒物质炼制而成的“长生不老药” 】

唐太宗李世民深吸一口气: “这是什么霉运之神附体吗?”方才散着没感觉,现在连起来越瞧越觉得倒霉!

李世民说出了其他臣子不敢说的话,老实讲,他们这辈子就没有见过这么倒霉的人,怎么整天生病哦!

【倒霉的是长生不老药并没有让李世民得到长生,只得到了身体进一步恶化,老来昏聩,天命之年,几枚丹药将这位大唐帝国天子,曾经的天可汗,中原最高统治者送上西天。

那年,他弥留之际,含风殿长孙无忌长跪不起,想起峥嵘岁月,想起渭水河畔吓退十万雄兵,时光不逆流,长孙无忌悲不自胜,涕泗横流

那年,他回光返照,留言托孤: “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1」

那年,翠微宫,太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昼夜不离,以泪洗面,数日茶饭不进。

那年,他泪水夺眶,对太子动情而言: “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馋人间之。” 「1」

遂草拟遗诏,轻闭双眼,与贞观时代一起长辞,终年五十一岁。】

仙幕的话好似盖棺定论。

李世民: “真的是因为嗑丹药而死啊??”

倒霉了一连串,最后死于嗑药?

这视频可是能被各界面与他治下的臣民看到的啊!

李世民欲哭无泪,只觉得自己勤勉一生,没想到一世英名临老了竟然被自己摆了一道。

悲兮!惨兮!

房玄龄与众位臣子对视,皆觉得不忍看自家陛下的悲惨样子,忍不住想出声安慰,然后就听到仙幕说:

【嗯……以上这些唐太宗李世民这个老祖宗的死因请不要抱有太多的真情实感。

因为以上情节有个名字《论不世出的至治之君死后风评是如何被害的》】

【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的唐太宗的死因怎么可能这么窝囊呢!】

方才真情实感一路的唐太宗李世民: “????”

“假的?”

————————

论谣言是怎么来的,论不世出的至治之君死后风评是如何被害的,哈哈哈哈

「1」来自史料

第171章

小哭包太宗哭了(精修版)

“这仙幕说谣言怎么说得和真的一样??”

“吾方才听得一愣一愣的,以为陛下晚年真的倒霉到喝口凉水也受伤!”

“起猛了,被唬了,看到陛下晚年听信外邦邪教之言炼丹求长生术了。”然后很倒霉的没死在方士手上,死在外邦手上。

臣子们叽叽喳喳。

李世民则是放下悬在嗓子眼的心: “还好还好,一切都是谣言,晚年并没有那么倒霉!”也没有死得那么窝囊。

同时他也深觉凄凉,心有戚戚, “但仙幕说的实在是太真切,后世子孙们不会听信这些谣言,以为朕真的死得?”

李世民有风评受损之感了。

长孙氏握住李世民的手,还是放心不下: “虽是如此,但这些谣言定然不是空穴来风,仙幕在讲解时引用诸多史料,应当是真假参半,不可不防。”

那些史料应该是真的,那也就意味着她的陛下晚年身上真的疾病缠身。

她的陛下到底因何去世?长孙氏内心止不住的担忧。

看出长孙皇后的担忧,李世民拍了拍她的手,安抚道: “观音婢无需担忧,左右不会比仙幕所说的那些谣言来得糟心窝囊。”

谣言真假参半没错,那另外一半,应该……或许……似乎……没那么窝囊……吧?

嗯,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随缘吧。”

话中洒脱,实际上真实心情如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若能知晓真实死因,防范于未然,谁想随缘。

【拿“古代平均年龄”三十五岁,四十五岁来对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帝王李世民,其实不太正确。

每个朝代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大环境不一样。

古代平均年龄里充斥着因贫苦,疫病,饥荒和战乱而死的人,他们都能够带无限拉低这个历史平均年龄。

大环境不一样,小环境更不一样。

李世民算不算早逝,需要放入他自己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比如在文武团队寿星辈出的贞观年间,五十二周岁去世的李世民,真算早亡。】

哦吼!

文武团队的寿星们面面相觑。

虞世南手指微动,在一片安静中出声道: “依据仙幕之前所透露的,贞观文臣中确实许多人都活得……”

活得比陛下久。

尉迟敬德幽幽道: “很多人明明年纪比陛下大,但活到了下一任陛下登基。”

比如,他自己。

这下子,无数双眼睛齐齐看向李世民。

是啊,他们很多人出生得比陛下早,死得却比陛下晚。

陛下,您要不要反思下你自己?

【从小环境出发。

凌烟阁文臣武将组中在平均年龄上也是有参差的,相比较而言,东征西讨操心劳神组里的武将文臣们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拉低平均年龄水平的。】

东征西讨操心劳神组尉迟敬德自领组别,他摸着下巴: “东征西讨组,应该是指咱们武将吧?拉低平均年龄?难道是咱们活得不够长?”

程咬金认同: “除了咱们,应该没别的人能给冠之东征西讨之名了吧?”

尉迟敬德那就不服气了: “吾还好吧?吧啦手指头好似也活了七十多岁了,怎么能说拉低平均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