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1
场面结束,君臣一致看向被仙幕着重点名的某人。
这人批评皇帝的奏折名扬千古?
李世民: “!”他被批的奏折名流千古?
这是什么人间惨案?
李世民: “朕朕,朕贞观十三年是做了何事……”李世民颤抖着手,怎么就被批到传千古?
在场镇定的没几个人,这些人中就数魏征这个当事人看着最为淡定。
魏征淡然,看着仙幕上那篇奏折的名字,仿若心中已经有了成算,他猜到里面的内容是什么了。
就是他也没想到会在这里看到未来写给皇帝的劝谏奏折,不过他一点都不心虚。
忍陛下忍太久了,不吐不快,不利于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不利于国。
他现在更加开心于这个奏折提早这么久被皇帝看见,那得避免多少歪路啊。
【在贞观年间漫长的进谏与纳谏游戏中,李唐君臣民都想唐太宗变成一个真正的“内圣外王”。
嗯,是的,我们很爱面子的太宗陛下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他想成为比肩尧舜禹的圣君。】
李。被说爱面子。世民: “!”
李世民微笑,怎么,想成为圣君不行吗?
高要求才有好结果!
【但不可否认,进谏与纳谏游戏还是走向形式主义。】
【魏征的这篇文核心观点是——太宗无法慎终如始。
他说就如很多帝王经历的那般,在太宗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但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叛逆”。「1」】
仙幕上直接把《十渐不克终疏》的原文拉了出来。
于是很荣幸的,还没有享受过的秦王李世民接收到了魏征刚柔并济的“毒打”。
秦王李世民目光沉着,虽然整篇文章尽量避免直白而是委婉含蓄,但也没有掩盖住其词正理直,有理有据,分析透彻入微,让他深觉词强理直,未来自己真会出现这些问题,也真得改。
秦王李世民的目光看向下首的魏征,更觉得此人当真是知己!竟然如此懂得劝谏,一时间有种见知己的兴奋感。
他在兴奋,但已经是个成熟帝王,也已经多次受过魏征毒打的唐太宗李世民却掩面,只觉得心有余悸。
“堕志迷恋财物,纵欲以劳人,塞谏,亲小远贤,奢靡,选人由心,自满「1」……”一个个念出来,在这篇文中,魏征甚至贴心的写出他前后的变化,写出他逐渐在向可怕的方面转变。
比如原先捐金抵璧,反朴还淳,但后面却好尚奇异;原先无为无欲清静之志,但后面耽于物质享受,劳弊兵民…… 「1」
可不就是这样子吗!
李世民一个拍大腿,让身边的人回过神。
李世民激动道: “此篇条分缕析,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朕深觉词强理直!”
李世民可不是秦王时期的他,只能看着魏征这个贤相流口水,但却因为不是他阵营的人不敢多说。
李世民直接一个箭步走下阶梯,直接抱住魏征,一整个心中熨贴,扬声开怀道: “玄成敢明直,实乃朕之幸也!”
魏征似乎猜到李世民的反应。
魏征退后,拱手淡然道: “主明臣直,未来臣敢直言不讳,皆因陛下明故也。”
被夸为明主,李世民最近控制不住上扬,连说四五个好字: “好好好,玄成所书实在是肺腑之言,朕定然要抄写摆放在桌案上日夜观看,以警自身,慎终如始!”
他李世民要做就要做最好!仙幕所说的那些“不完美贞观”事迹他一个也不想要再犯!
他要做的比仙幕所预设的那个未来还要好!
治世治世,总归是治世,他也想成就秦始皇和汉武帝那样的盛世,甚至是超越他们这两个盛世的盛世。
【贞观虽不完美,但不可否认,贞观年间的政治风气和社会稳定状况举世少有,李世民在国策上做到了有始有终,这是他之幸,也是国之幸。
他的谥号为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对他,国内敬唐太宗,太宗一词既出,就知道直指李世民这个千古一帝。
各族恭为“天可汗”,即使后面的皇帝也继承了天可汗这个称呼,但世人皆知, “天可汗”历史认可的只有唐太宗李世民一人。
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文治武功到达一位帝王几乎能到达的极致。】「1」
【贞观二十三后,太宗回顾那浩瀚无边的功绩言仁爱下施,则人不凋弊;教令失度,则政有乖违。「1」
施行仁政,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贞观君臣的政治理想让贞观成为中国古代治国的样板,他们君臣民上下一心,他们齐心协力把一个破败的废墟经营成了世界上最文明的大帝国。
他们让贞观之治成为唐虞之道以后一个新的典范。
他们让重现贞观治世成为了后世治国者的崇高理想。】
【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一件事,贞观一直被称之为治世,而不是盛世,就是因为无论是《贞观政要》还是《资治通鉴》,他们对于贞观的描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贞观之治的描述都着眼于良好的吏治所带来的政治风气和社会的稳定状况。「1」
他们很少去描绘经济和文化繁荣局面。
为什么?
不好意思,因为贞观并非李唐的全盛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篇乐章,那个时代是这篇乐章里的最强音。「1」
贞观治世是奠基,那个时代是汉民族最璀璨夺目的那颗星。
改革花开,加上博大的开放胸襟,终结出了这颗盛世之果,一个开放的,包容的,盛大的巨唐出现。】
————————
发现最近在周更…… (跪),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更
「1」贞观政要·政体:太宗即位之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但是,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吃嗟怨莫不自安。缘以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初之政敌,皆引近侍,心术豁然……
「1」汉代晁错《论贵粟疏》中说: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授田百亩,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政府分田
「1」唐朝不限制商贾,无商业税,无榷盐之税,无榷酒之税,无茶税,无关禁。
「1」 “于是帝即位四年(贞观四年, 630年),米斗三钱。” (《新唐书·魏征传》)
“初,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