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3
少用典故呢。
【这个典故还是很常见的,大家可以记一下,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典故,这里也不难猜,他无缘无故提到长安那肯定有思念长安之意,如果仅仅写思念长安可能得不了什么分,不过这明确的表面意思答了一般也不会丢分的,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答,再联系白居易的经历知道他思念长安是因为自己无辜被贬那就容易得分了,说功业难成,说朝廷腐败,实在懵的时候写壮志未酬问题不会太大。】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连李白也觉得幕中女子这说法稀奇。
幕中女子讲了也这么些文人了,有几个没有壮志未酬的?
若是不知如何解释时,都往这上面靠,应当确实能蒙对一些。
不过像白居易这些诗,又不是什么诘屈聱牙的古文,倒也不必如此。
【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要每个诗人都写壮志未酬啊,你得了解这个诗人是不是有这样的困扰,有了大前提再这么写,像晏殊,太平宰相,可以说是一生顺遂,虽然也曾经被贬官,但跟壮志未酬基本搭不上边。】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众人再一次心中艳羡。
晏相啊,真是上天的好运都给了他一个人啊!
“晏相如此顺遂,但是为何晏相的词还是多有伤感呢?”不知是谁说了一句。
众人脑中如闪电劈过。
是啊,可见一个人的诗词也并不全然与经历相关嘛。
幕中女子什么时候能分析分析晏相的词呢?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又是“猿啼”,又是“何苦”的,每一句都在告诉读者,宝宝不高兴了。“而诗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换句话来说,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很大,所以白居易不高兴什么?他人已经没了,这还不是由着看的人说?我们只别忘了大的情感倾向就可以了。】
话糙理不糙。
人都没了,解释都是后人在说。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对于前人诗文的争议。
这看似是件很苦恼的事情,但将一篇完全不熟悉的诗文赋予自己理解的意义,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故而也就没什么可苦恼的了。
能与古人共鸣,他们感到荣幸。
不能理解,也不过是他们提升过程中的一道坎。
迈过去了便就又到另一个层次了。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这首诗可能最难理解的就是这最后的两句,因为这里涉及到实词的解释,堪,图障,这些都需要积累,有时候解释不出来就不要解释,直接猜,或者写白居易的思想感情,假如说这道题的总分是五分,这一句你忽略过去,其他的对了顶多扣两分,对于一个古诗鉴赏来说要求就不要太高了,但一般来说你知道了整首诗的倾向之后还能在选择题和注释中找到怎么解释这两句的线索,也是能帮助理解的。】
众人这时才反应过来,幕中女子似乎是在教人答题?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二人也是考科举过来的,都曾自己押题,解题。
但他们所考时政策论,倒是没考过这古人诗文,纵使有,也不过是引子罢了。
这些东西这般简单,虽不是人人都懂,但到科举这一步了还有人不知的,说出去怕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
有真才实学的哪个不是饱读诗书?
还有那堪,那图障,很难理解吗?
原以为幕中女子讲这些是说给那些平民百姓,或是稚童的,没想到竟是说给考生的。
许多人心中开始重新衡量自己对后世之人的想法了。
不过想着想着,却又觉得不对,这幕中女子显然就不简单。
一个女子都能有这般博学,后世当也不会那般不堪才是。
只可惜,有些事情不是去想就能想明白的。
无解。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个地方风景很好,只能画成屏风,放在富贵人家的家中供他们欣赏。其中的讽刺意味是很强的,带着对那些富贵人的满满的怨气,这里猜不出答案扣两分也不冤,咱们就是说,古诗鉴赏多积累,然后尽力就行。】
众人觉得这也不难啊。
她不是说了掌握大倾向就行了?
这里提到贵人,白居易一向站在贫苦人家的立场与贵人对立,此处也那般解释不就好了?
【这首诗的整体咱们也不用说了,细节也很清楚,读得多了,那些猿啊、雁啊、苦啊、难的,随便编编你就能写篇鉴赏小作文了。】
【当然了,我说了这么多,没有任何权威,仅供参夸。】
此言一出,众人无言。
果不其然,就是瞎编啊!
但这女子倒是坦荡,没说自诩权威来诓他们。
也亏得众人听得如此认真。
【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取名“东坡”,这也是苏东坡名字的由来之一,“东坡”二字后来也成了苏轼及其周边的一个标志。】
第158章
白居易(捉虫)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认为他和白居易也是 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他虽曾言白诗俗,却也从未觉得白居易的为人为文不好。
尤其他那忧国忧民之心,是他一直学习的。
但他先时倒也从未想过东坡二字会有如此影响力。
【白居易也没有白念长安,到了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他终于得以召回,拜尚书司门员外郎。】
【走的时候白居易也不忘写诗 留恋,他的《别种东坡花树两绝》就是这个时候写的。“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虽然自己的母亲因为看花坠井而死,他又因为这些事情被贬官,但这不妨碍白居易继续种花写花,这么看他其实也是一身的反骨,他就是要告诉世人,自己并没有错。】
唐,元和年间。
这事情白居易本就没有错,众人都是清楚的。
甚至有许多人都为白居易愤愤不平,比他的反应还要夸张。
听到这样的话,众人只觉白居易是有骨气的。
可是也有一小部分人觉得白居易不妥,既然自己母亲的死与花与井有关,他如何就不知避讳呢?简直是离经叛道!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尚且受人尊敬,白居易又要什么错呢,人家的母亲死了,人家心里伤心难过还要外人置喙吗?可有时候啊,就是人言可畏,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听到幕中女子的无奈之语,众人也都很无奈。
谁说不是呢?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对此最有话语权。
他不知道事情为何会发展成现在这样。
他竟成为了整个楚国,甚至是九州岛大地的救命恩人,是天命所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