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1
信奉道教,但他也是信奉儒家积极入世的心理的。】
【不过李白与大多数的文人不同,他没有盲目地全盘接受儒家的思想,甚至十分嫌弃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根本不做实事的儒生,他曾经写过一首《嘲鲁儒》,讽刺那些装腔作势、死读经书,又不懂经邦治国之策得儒生。】
【有些人认为李白并非是随意嘲讽他人,而是在受到嘲讽后,写下的讽刺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邕没忍住笑了笑。
这就是李白,不会让自己吃了亏。
如此真性情,没入朝堂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鲁地那些白发老者谈论五经,他们将那些词句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问他们经世之策,他们却茫然无措,如坠烟雾。】
【其实他们这样的人我们现代也不是没有,都是为了考试,但是现代教育下,我们更多地是注重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像这样一味死读书的人就算是考上了大学,也得花更多地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各种实践能力,要不然只能是寸步难行。】
国子监内。
学子们还在想等李白的诗句出来后他们要如何反驳,就听到了女子说后世之事。
“德、智、体、美、劳?是德行、智慧、体格、外貌、勤劳之意?”
虽然感觉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这几点看起来似乎都挺重要的。
还有各种实践能力具体指的什么?
他们中也有许多成日里只知道死读书的人,可论起来,大家策论也差不了太多。
也不至于问经世策略就“茫如坠烟雾”吧?
【“足着远游履,首戴方山巾。”他们脚上穿着远游的鞋子,头上戴着方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走在大道之上,还没抬脚,宽袍大袖就已经扬起了灰尘。】
这话一出,众人就都听出来了李白的嘲讽之意了。
李白不这么说,他们还不觉得,甚至会觉得仙风道骨很有风度。
如今读着这诗句,想着那样子未免有些装腔作势。
有时候许多大儒们就是如此的。
可他们哪敢嘲啊,还得是李白。
“这李白也太狂了吧!”有人感叹了一句。
众人看向他。
用得着你说。
现在整个大唐谁不知道他狂啊?
都说身后名不如一杯酒,如今看来,这样的身后名谁不想要呢?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才哪跟哪啊?
后面的讽刺就是辛辣。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这个秦家就是秦朝,说的是李斯,褒衣人就是儒生,因为古代他们的袍子比较宽大,所以这样称呼,早在秦朝时,就不用儒家人了。】
【但是说到此处,我们讲一下焚书坑儒的事情,之前提到过,只是说得比较笼统。】
【首先焚书这件事情的影响是很大的,不然也不会几千年来一直遭受诟病,虽说这事情有利于秦朝统治,但弊大于利,完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下来也仔细地与几人讨论过这件事情。
李斯的想法他是明白的,现如今天下人信奉者众多,人心总不齐,且他们还会以他们的理论来反对大秦,这是让他很恼火的。
像他们这种还好,并不会那么容易被影响,但许多百姓极易被煽动,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秦国稳定就更难了。
但是近来嬴政也慢慢地认清了厉法的危害,现在天下一统,该是休生养息的时候,再对百姓压迫恐怕是会引起反抗的。
对此他们还没有想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但肯定不会焚书了。
【我们还得知道他们焚烧的是什么书,因为许多儒家经典在这里佚失,再加上后面有坑儒二字,许多人就以为焚烧的就是儒家经典,什么仇什么恨啊?统治者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统治服务的,所以不管是嬴政还是李斯,他们都不是针对儒家,其中有除秦以外的史书,有《道经》,就是影响人们思考的一些书籍,而且“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而坑儒也不是说把所有的儒生都坑杀了,但这有争议的,有说是坑的那些妖言惑众的人,有说是坑的骗人的术士,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在专门针对儒家。】
【我们再来看李白这句诗还是很严谨的“不重褒衣人”,没说坑杀褒衣人吧。】
可不管怎么说,如何能将那些史书典籍都给烧了呢?
许多文人说起此事还心痛至极。
若是没有那事情,他们能读到多少的先秦典籍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也跟大家差不多的想法。
这人老了真是容易做胡涂事。
秦始皇那般人物,老了也会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也难怪他老了也不清醒了。
不想承认,但这才是谏官作用之所在。
可帝王多疑,他自己也一样,并不会轻易信任那些人。
他也得承认,有时是会辨不清真伪。
真是难办。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这里的叔孙通说的是秦末汉初的一个人,刘邦称帝之后,想改秦朝时帝王临朝的典礼的一些仪式之类,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一些儒生去修改,但有两个鲁生就不愿意去,说天下初定,“公所为不合古。”在这个时期,儒家学派也是分为两派的,一派鲁学好古,一派齐学比较与时俱进,而叔孙通就是后者,那两人就是前者。叔孙通便说那两人“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最后带着人去修了朝仪,得到了刘邦的赞赏。】
【而在这里,李白就把自己比作知时变的叔孙通,说和那些鲁生不是一路人,“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连与时俱进都不会,还是回汶水边去种地吧。】
、【如果不与时俱进,指不定连种地还种不过那些农民呢,不管是做什么,做皇帝也好,做奴隶也罢,一味地陈规守旧都只能被血虐的。】
清,雍正年间。
雍正觉得此女最后的总结很有警示意义。
必须与时俱进……
想到这里他停顿了片刻。
如此说来,他限制海禁是不是也是不与时俱进?
西洋的许多玩意儿虽说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但却也是他们大清没有的。
可若恢复通商,海岸必然乱成一团,届时海盗猖獗,沿海人民依旧会遭受苦难。
雍正叹息一声,不能轻举妄动。
可是想到女子的话,他的眉头锁得更紧了。
会有更好的办法的吧。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鲁生的不喜是一直都有的,所以在《淮阴书怀寄王宋城》中有“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