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3
直跳,额头上的汗珠也跟着滚落下来,她不敢去想。
天宝年间的李隆基同样无法淡定。
“来人!今日必须给朕把这妖言惑众的女子给打下来!”
李隆基召集了羽林军,今日誓要与那妖女不死不休。
可是众人根本没有办法,他们早已经看清楚了,那巨幕是出现在每个人的面前,也就是说每个人看到的其实都是不是同一个,随便走到何处,巨幕都能跟着。
别说是消灭这么多的巨幕,就是把自己面前的销毁都完全做不到。
李隆基气急,心中其实还想着女子话中的假军情还有安禄山,有些辨不清楚。
可女子也不会给他留下思考的时间。
【这首诗就是讲述了两个场景,前面是描写背景,再描写驿员骑着快马飞奔而来,而后画面转到宫中,妃子露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因为荔枝来了。】
【根据《新唐书》记载,杨贵妃特别爱吃荔枝,但是荔枝并不是那么好保存的,从岭南到京城几千里,还不能变味,所以需要快马加鞭。】
【这首诗一个字没提李隆基,但是讽刺的就是李隆基的荒淫好色。】
李白看着巨幕,一言难尽。
荒淫好色,不知圣上看了是何感受?
他蓦地想起自己曾经写的《清平乐·禁庭春昼》等诗词。
这些诗,女子就不用拿出来说了吧。
往事不堪回首,并不是很想听。
另一边的杜甫听了女子之言也不禁陷入深思。
自己若是出仕为官,该当如何劝说圣上?
可再一想,自己如今连进士都没中,如何为大唐效力?
杨贵妃之事,他早有耳闻,若长此以往,发生女子所说的什么战乱当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博得了杨贵妃一笑,荔枝也彻底闻名,后世许多文人在作诗词歌赋时,提到荔枝,总免不了提起这个典故,直到现在我们这里都还有妃子笑这种荔枝品种。】
【然而苏轼却说,荔枝美得很,外壳像海上仙女的红袄,里面内皮像莹白肌肤外的内衣,它根本就不需要依靠杨贵妃而闻名,它本来就是倾国倾城的美女了。】
【看苏轼的形容,就知道他有多么喜欢荔枝了。】
【这是他第一次吃到荔枝,第二年,他还写了一个《惠州一绝》专门称赞荔枝,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那他愿意永远做个岭南人。】
元符二年,儋州。
苏轼也有些难为情了。
他早料到女子可能会谈及杜樊川之诗句,可未曾想会说得如此详细。
杜樊川此诗如此愁绪,自己的不过戏作,着实无法与之相比。
【但是真的很想跟苏轼说一声,日啖三百颗,那肯定会上火,要注意身体,均衡饮食啊!】
苏轼顿了顿,感觉有点奇妙。
女子这话像是在说笑,可又挺认真,她不该看不出来自己是夸大之词才对。
然而女子却又很快转移了话题。
【苏轼在惠州可不止吃了荔枝和羊蝎子,还有杨梅、柑橘、芋头等等。】
【但是他也很清楚,自己不仅是一个美食博主,自己还是个官员呢,理智上来说得干活啊,情感上来说得帮百姓办事啊。】
【他在这里帮助农民提高插秧技术,发明水碾水磨,帮助当地解决医药缺少的困难,还请外援解决军队强占民房等一系列问题。】
【苏轼甚至以为自己要在惠州,他在《迁居》提到过,“规作终老计”。】
744年,天宝三载。
刚回到江宁的王昌龄想到了自己谪居岭南时的场景,暗叹这苏轼真乃乐观豁达之人。
在此等环境下不仅政事不懈,还能苦中作乐。
当学起精神也。
唐,元和年间,通州。
元稹已经被贬到这蜀地许久了,心中仍旧无比想念友人与故乡。
他想苏轼应当也是如此。
元稹并未去过岭南,但他猜那惠州环境当是比之通州还要恶劣些。
可苏轼竟还能如此,如他这般通透之人,少矣。
【然而在这个时候,朝廷里的血雨腥风并没有停歇,1097年,绍圣四年,元佑党人再遭排挤,那些被贬的人再一次被贬,苏轼也不例外。】
【苏轼被贬到的惠州已经是当时的蛮荒之地了,于是这一次,他被贬到了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传闻,在那个时候,被贬儋州是仅此于满门抄斩的一项处罚。】
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笑笑。
何至于此?
自己如今有吃有穿有友,不至于,当真不至于。
其余众人也都唏嘘不已。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轻轻叹息一声。
日后的他是要走那么一条不归路的,落得什么下场心中有数。
可苏轼这一生什么也没做,最后竟也在那朝堂洪流中落得这样的下场。
巨幕中的苏轼已经老了,可他初到汴京意气风发的样子王安石尚且记得。
只叹可惜!
好在苏轼即便身处贬谪之地也未得过且过,造福一方百姓,留下千古名篇,谁又能说真不好呢?
【此时的苏轼已经到了耳顺之年,其实我们也看得出来,早在惠州之时,他对很多事情就已经看淡了,这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思想境界的不同。】
【那个时候的儋州可真谓是穷乡僻壤,苏轼曾给友人的信中写到,“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见真的有点惨。】
【乾隆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穷山恶水,刁民泼妇。”】
清,乾隆年间。
乾隆不想看巨幕了。
为何此女什么都知道?
不能说点自己好的吗?
【这是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时,因为被人嘲讽,气急之下说出来的话,后来演变成了“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么一句话,带贬义,但也成为后来许多人对于偏远地区的一种印象。】
【在那个时候众人对儋州就是这么一种刻板印象,因为一直受到歧视,再加上地理环境各方面原因,儋州人民就有点摆烂的意思,农事、医疗、教育等各方面都不怎么样。】
1099年,元符二年。
汴京。
赵煦已经静坐许久,他看着巨幕突然猛地咳嗽起来。
一旁伺候的内侍连忙上前递水拍背,赵煦以帕巾捂嘴,片刻那帕子上便有了淡淡血迹。
赵煦低头擦了擦嘴,假装无事发生,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章相,你怎么看?”
章惇行礼作揖,顿了片刻,方才道:“官家仁德,既那儋州如此凋敝,若是一直让苏大人待在那处,恐寒了天下文人之心,然,苏大人勤勉爱民,自是不忍儋州现状,不若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