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2
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觉得跟苏轼比起来,自己的那些经历真算不得什么。
虽都是贬谪,可这苏轼也被贬太多次了。
不仅如此,被贬之后有他那般心性者……
恐唯庄子耳。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植也觉得自己不过是换了几次地方,但好歹还衣食无忧,可这苏轼一次比一次处境差。
可即便如此,他也未曾颓丧,真当以此为训也。
809年,元和四年。
朗州。
原以为他们几人被贬出京已经很令人悲痛了。
没曾想还有比他们更惨的人。
都这样了苏轼也不曾怨天尤人,他们还有什么理由浑浑噩噩?
此时不正是橙黄橘绿之时乎?
思及此,连日来的愤懑突然烟消云散。
刘禹锡拿了纸笔给柳宗元写信鼓励对方。
“赠柳子厚……”
【虽然再次被贬,这次是比黄州更加偏僻的惠州,在那个时候惠州可以用穷山恶水来形容。】
【但是大家肯定也猜到了,我们的苏轼到了惠州同样过得有滋有味。】
【家人们应该都知道,苏轼是陶渊明的小迷弟。】
东晋。
陶渊明刚辞官还家不足一月,这巨幕已经出现第三回 了。
一开始出现时把他们都给唬了一跳,慢慢地众人发现这巨幕似乎并非有害之物,幕中女子也并无害人之心,于是便把这巨幕当成了平日消遣。
陶渊明还挺欣赏这苏轼的,只是若是他,这官定然是不会再做了。
先时他瞧那眉州风景亦是秀丽,若能在山间建一竹屋,与家人同住,与外事隔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比受如此气好。
然而,他没想到的事这女子说着说着就提到了自己。
只是这“小迷弟”乃何意?
竟是闻所未闻。
熟悉苏轼的人倒是大体明白。
1099年,北宋元符二年。
雷州。
苏辙还在为幕中女子先时说的苏轼会在常州逝世而伤感。
他知二哥素喜陶诗,如今幕中女子提及此事,二哥定然欢喜。
只是这“小迷弟”三字用得着实奇怪,他从未见过。
于是他又在信中添了些许。
“二哥见多识广,当知这‘小迷弟’三字出自何典,若二哥亦不知,想来便是出于后世无疑……”
远在儋州的苏轼当然不可能知道小迷弟之意,但此时却能理解。
【苏轼曾经说过,陶渊明的诗看起来平实但其实很美,看起来很清瘦实际上很饱满,他独独就爱陶渊明的诗。】
【他学习的不仅是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还有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于是他在惠州多少就有了那么一点归隐山林的意思。】
东晋。
陶渊明这时倒是来了点兴趣,有点想看看这苏轼的隐居生活。
其实早在黄州时,他就应当已有那意思了。
看苏轼对自己诗的评价如此中肯,他对苏轼这个后生更有了些好感。
【在惠州的时候他又搞了一块地,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撷菜》,他说我吃这些菜一样能吃饱,何须吃那山珍海味呢?因为有了这样乐观的心态,他在惠州的日子再难过可能也不会太难过。】
【当然了,苏轼也没忘了自己美食博主的身份。】
【在惠州,苏轼的日子依旧是比较清贫的,他总说自己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做官,说明他是真不富裕,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美食的追求。】
【他去惠州以后没多久, 弟弟苏辙就收到了他的一封信,《与子由书》。】
1099年,北宋元符二年。
苏辙自然还记得这封信。
那时他还未到这雷州来,但也跟二哥一样不停被贬。
收到信的那天他特别高兴,可是没想到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羊脊骨的做法,二哥确实一向豁达,但他对自己这些年的遭遇不可能没有半分埋怨,苏辙知道,二哥是报喜不报忧。
当时看了那样的信,他的心情也确实是好了些。
想了想,苏辙把刚写好的信给撕了,重新落笔。
“……空闲之时,烧酒少饮,时过境迁,再读渊明之诗,感慨颇多,子由愿与二哥共享此心境……”
【他在信中写了羊蝎子的做法,到了末尾还开了两句玩笑,多半也是为了宽慰自己的弟弟。】
【除了羊蝎子,他还在惠州找到了另一样美食,那就是荔枝,大家看看这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她说完将这首诗放在了巨幕之上。
而这一首诗的旁边还有另外一首《过华清宫》,作者是她之前提到过的杜牧。
【在看这首诗之前,先浅浅看一下这首《过华清宫》。】
【这是杜牧所写的一组组诗,一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写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杨贵妃能吃上荔枝而不顾劳民伤财的故事。】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气笑了。
她就知道,先时此女提到李隆基她就觉得情况有异,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只是不知这杨贵妃是何人?竟敢如此大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怒了!
“岂有此理!”他怎么也没想到竟有人胆大包天到如此地步,竟敢藐视皇威!
“杜牧何许人也!”
圣上盛怒至此,别说是一旁的太监,就是杨玉环此时也暂时不敢开口相劝。
“来人!去给我找!我要将此人碎尸万段!”
杨贵妃……
李隆基看了一眼一旁杨玉环,当是她吧?
自己还是将玉奴封为贵妃了。
【那后面两首,一首是写李隆基听信假军情沉溺于后宫声色之中的事情,另一首是写安禄山为杨贵妃作胡旋舞等事。】
从陶渊明单元开始就多一点点原诗引用了,谢谢支持
么么~
第31章
和子由(捉虫)
武则天坐在案前,手里紧紧攥着白釉茶杯。
她将茶杯重重地搁在桌上,茶杯与茶托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吓得周围伺候的几人都不约而同地瑟缩了一下。
几位女官倒还好,手中执笔,本就写得急,如今只管奋笔疾书而已。
不过片刻,武则天就恢复了正常,说道:“既然他如此不想做那个位置,便让他一直待在临淄吧。”
“拟旨,临淄王李隆基非召不得出临淄城,否则以谋逆罪论处!”
等等!
武则天脑中炸起一道白光。
她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之前女子说过这个杜牧是晚唐诗人。
那……那他写诗嘲讽李隆基,那他如今多大?
唐还剩多少年岁?
武则天的心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