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2


再加上天灾不断,一旦败仗,百姓恐怕也将面临最大的生存危机。

大臣中的求和派并非不爱国,同样是碍于消耗太大,耗不起。

如果不是天幕提到有卫青霍去病在,恐怕这场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僵持更长久。

可惜,他的冠军侯还没长大啊。

刘彻有些心急,却也知道急也没用,只能看向大臣:“打仗一事的确消耗巨大,还是先想办法治理天灾吧。”

还要养兵,养马,养将士,需要准备的太多太多。

最主要的,是要有钱!

天幕说得盐铁官营就很不错,可以先准备起来!

.

正在自家逍遥听天幕的大盐商东郭咸阳、孔仅听到自己的名字齐齐抬头:???

突然惊喜,他未来要得到陛下重用,当大农丞了?

虽然已经富可敌国,但是哪里比得上当大官威风!

东郭咸阳、孔仅一个比一个速度,让家仆牵马就朝皇宫跑!

家人在后面大喊:“你急什么!就不能矜持点等陛下来请吗?!”

东郭咸阳骑在马背上头发一甩。

矜持什么,商人最厚的就是脸皮,这时候不主动,那都对不起天幕的好意!

要是慢了,万一陛下说只想要一个大农丞怎么办!

【这一项措施是有效果的。】

【但是另一个隐患,同时也出现,那就是粮食的生产。】

荆咕的卡通小人再次上线,用两个写了名字的小人标注着二人的身份和言论。

董仲舒:陛下,尽管古时候的井田制难以恢复,但是可以限制一下土地兼并,让没有土地的百姓获得一些土地。而且关中地区的百姓不习惯种麦子,但如今粮食不够,不如种植冬小麦,与粟轮种,让百姓多一项粮食。

刘彻:朕太忙了,好多事情,要推均输法、创平准法、纳粟拜爵,哪有时间管百姓种不种小麦,一边玩去!

.

天幕下董仲舒:“……”

虽然自己还没提,但是这个语气的确是自己会说的。

他的家乡广川本就种植小麦,他知道小麦的习性,在看到大汉缺粮食后,觉得关中之地正适合用小麦弥补缺陷,但是没想到,自己还没提出来,已经在历史上被陛下拒绝了……

那么,自己还要不要再提呢?

另一边,赵过看到这一幕,不出所料地叹气:果然,依靠匈奴人的土地,还不如依靠大汉自己的土地。牛羊肉哪里比得过粟麦。

【但是,这已经是最后的提醒】

【伴随着霍去病和卫青英年早逝,后续的大汉将军一个不如一个。

公元前101年,将军李陵战败被俘投降;公元前110年,李广利不但投降,还葬送了数万汉军,几乎是把大汉的有生力量一次性耗光】

刘彻从听到霍去病和卫青英年早逝已经不悦了,再听到李陵、李广利的战败投降,气得怒不可赦,眼神犀利地看向李广!

李陵还小不好计较,只能找李广。

至于李广利,这该不会也是李家人吧?

李广哭丧着脸:“陛下,老臣家中真没有李广利!”

这人名字怎么跟他这么像,该不会让老百姓误会他投降吧?

【我一向不喜欢太过主观地评价某位历史人物,毕竟有些历史名人本身有争议,有功也有过。但是对于李广利,这位李夫人的外戚,他真得是没做一件好事!

一边想把李夫人的儿子撺掇上位发动巫蛊之祸,搞死刘据和卫子夫,还让刘彻背了一个晚年昏庸的黑锅,一边葬送大汉十万大军,那可是骑兵!知道骑兵多费钱吗?!他自己投降还娶匈奴王的女儿,自己家人被族灭,他家人真是倒八辈子血霉!我哔——他一个人!】

李广利投降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10年,旱灾;

第二年公元前109年,大寒,史料记载“雪深五尺,野鸟兽皆死,牛马皆蜷缩如猬,三辅人民冻死者十有二三”。

而李广利葬送了大汉的十万骑兵后,大汉连续遭遇天灾,哪有再生力量组织骑兵?

甚至不少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在大旱大寒的相继侵袭下,更难煎熬。

就连李广利自己的家族,也因为他的投降被族灭。

尽管历史上李广利有过平大宛的功绩,但是综合评价依然是一位平庸的将领。而他的过,远远大于他的功,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甚至是自己家庭,都是一位野心勃勃、但是能力不足之人。

刘彻气愤之余还有些尴尬:李夫人的外戚,听起来也是自己任用外戚的原因。

但是再想想卫青霍去病,刘彻再次挺起胸膛。

卫霍不也是外戚,怎么别人就这么优秀,李广利就不行?

这是那李广利的问题,日后遇到绝对不重用!

【刘彻最大的错误,一个是轻信李广利,另一个就是忽视了董仲舒的提醒没有及时种冬小麦。

刘彻受限于时代,以为匈奴的土地可以好好种地,却不知道,哪怕卫青霍去病可以把匈奴人赶出塞外,也改变不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这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决定了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差异,也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注定不会太高。

所以,刘彻即使迁移了中原百姓去种地,依然粮食不足,百姓民不聊生】

【晚年时期,刘彻下轮台罪己诏,同时,迎来了拯救大汉的功臣——赵过】

刘彻几乎是喜极而泣:还好,他还有其他功臣,大汉还有救!

在唐朝,李世民也在感慨:

“都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他任用贤才从来不论出身。桑弘羊是商人之子,主父偃出身贫寒,卫青霍去病出身更是低微,汉武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赵过也是直接委以重任,朕要向他学习。”

武曌想起从高宗到自己以来与世家的对抗:“秦汉时期还有贫寒才子走上朝廷,到隋唐以来,世家垄断官场,如果不是糊名科举,恐怕那些寒门才子根本走不到朕面前。”

朱元璋比较淡定:“朕分设南北榜,南北学子都可以录入朝廷为官,没有地方与门第之见,对大家都很公平。”

至于南北榜案中冤死的官员,是他们傻,死了也不可惜。

【华夏最早的农书,是西汉汉成帝时期的氾胜之。最早的农学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赵过,现代人在盘点华夏农学史时都离不开这两位人才】

【而这两人的出现,也让华夏的农业发展再次发生了变化。】

秦朝,休养生息并不能解决民生艰难的问题,因为冶铁技术不足,农耕工具不够——包括耕牛,官府愿意给百姓借用就是因为铁制农具不够分发给每个百姓,也不够降价买卖。

从战国到西汉,耕地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