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3
你就这样对我!”
苏轼吻了吻她的眉心,神色忽然缱绻起来:“正是因为死里逃生,才想要与你胡闹一回,‘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苦短,功业未成,我与你这一生,相守相伴的时间太短,还未满足,十娘,日后再有这样的事,你不要去。”
“那你的意思是,要抛下我独活世间?不论如何,活着的那个才是最痛苦的,我宁愿同你一起,也不愿留下来,苏轼,你应该懂我的。”
“我懂——”苏轼忽然抱紧了她的身子,喟叹一声,“若是不懂,怎么做你的夫君?”
只是,我怎么舍得你未看尽这人世繁华,就随我长埋地下?
所幸上天怜悯,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
在香溪县的时候,苏轼也曾出现过高热、呕吐的症状,他以身作则,吃了不少还在试验阶段的药。本来去的时候,高大威武,脱衣有肉,这一回来,瘦得几乎有些肋骨嶙峋,王弗抱着他,只能在心里默默流眼泪。
“你不是还嫌弃我胖了吗?现在好了。”
“我现在嫌弃你太瘦,明日就给你整个全猪宴,把你绑在椅子上,不吃完不许下桌。”
苏轼沉默,半晌之后才道:“十娘,你这是要谋害亲夫啊!”
王弗又何尝不是为了疫
情呕心沥血,几度累到昏迷,她一个人要管许多事,看着许多病人,有时候人手不够,还得亲自帮病人们换洗衣物,做饭熬药,什么杂事都要她拿主意,就算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住。她本来就极瘦,这一趟回来,更像个衣架子,挂着空荡荡的衣裳,抱起阿弃的时候,他伸着小手去摸她的肩胛骨,那里原先还有些肉,现在骨头都瘦得凸出来了。
可两人相依而立,竟不觉得有何辛苦,只觉得这样并肩同行、心意相通的滋味无比美妙,甚至超过了战胜瘟疫的成就感。
这就是真正的精神伴侣,只要回首,他就在一定在身旁守候。
“爹爹!阿娘!给你们看我新写的大字——”阿弃迈着短腿,从院门一路嚎叫过来,才到门口,忽然侧边伸出来一只手,提着他的领子就把他抓走了。
七喜捂着他的嘴:“嘘,你爹爹和阿娘还在睡呢,不要打扰他们。”
阿弃挣扎开,疑惑不解:“这都日上三竿了,我都能闻到厨房做了红烧鱼的香气,爹爹和阿娘怎么还在睡啊?他们是变成了小猪吗?”
“这……”七喜被他问住了,挠着头说:“他们为了救治瘟疫,身子累坏了,所以才要好好休息。”
“那我现在进去安慰安慰他们,很快就能好起来了!”阿弃说着就要跳下去,一脚踢开房门,去慰问他“伟大”的父母亲。
“阿弃,去把《论语》抄一遍,不抄完不许来见我。”
“……”
阿弃不可置信地望着房门,里面有他两个月都没见过的亲娘,她竟然一点都不想念他,竟然还罚他抄书!
“十娘,《论语》好像有点太长了……”
阿弃听见苏轼为他说话,登时雀跃起来,幸好爹爹还是站在他这边的!
“抄《九歌》吧,那个简单。”
简单什么?!《九歌》里全都是他不认识的生僻字!等他抄完,手都要断了!
这两个人到底知不知道他今年几岁啊!
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弃都不想原谅他的黑心父母,然而低头不见抬头见,阿娘那里又有了新鲜玩意——唉,真不是他玩物丧志,实在是阿娘太狡诈了。
王弗和苏轼休养了半个月,光是回复四面八方来的信件就让两人抓狂。亲朋好友个个都来信慰问,顺便探听一下防疫的办法和治疗疾疫的药方,不熟的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寄信给他们,要打听他们的救灾过程,于是王弗对苏轼说:“咱们编一本《防疫指南》吧。”
“‘指南’?”
“就是司南,磁石不是一直指着南方吗?所以称之‘指南’,意思就是指导别人,免于走偏路,你觉得如何?”
“十娘妙想,夫所不能及也。”
苏轼整理撰写的《防疫指南》,一经刊刻,就销售一空,成为大宋人手一本,居家旅行必备的书籍。
这不仅是因为他成功控制住了凤翔府几个县乡的疫情,证明了这本指南的实用性,更是因为他本人就以文章、书法受到文坛盟主欧阳修夸赞。王弗还很贴心的出了字帖版,便于幼儿学字的同时,了解防疫知识。
苏轼对她这种利用自己牟利的行为没有任何不满,因为这一次,王弗预支了几万贯,用于购买药材、雇佣民工、改善用水条件,要不是她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他们不可能创造这样一个奇迹。
再说了,编写《防疫指南》也是有利于百姓的民生大事,她这么做,没有丝毫不妥。
这本《防疫指南》后来几经订正、增减,一直由赵家书籍铺出版,成了每个书院、学塾首先要学的书籍之一,就是那不识字的,也会由乡老里长集合起来,定期
举行“防疫知识普及大会”,务使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疾疫知识,懂得生水不饮,腐肉不食。
而《防疫指南》中的各种药方,也被各地大夫奉为圭臬,但书上每一面都会强调对症下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不可盲从。
这一年的冬天,仁宗在朝堂上捧着《防疫指南》总结道:“千百年来,疾疫一直是民生大害,如今凤翔府签判苏轼总结出这本《防疫指南》,成功控制住了香溪疾疫,国中上下为之大振,气象一新,诸位当以此为楷模,勤俭爱民,恪尽职守。”
苏洵如椽大笔,遵循事实,将此事记述在史书中,成为仁宗的一项功绩。他也已经为官数载,虽然是在清水衙门做些文书上的事,但报国之心不改,立功之心不变,如今苏轼有此功绩,也算是为苏氏门楣增添了几分光彩。
尤其最近新得长孙亲手写的《九歌》十一篇,虽笔迹稚嫩,缺点少划,却也充分显示了这个孩子的天分和毅力,不在其父之下,苏氏一族,盛兴有望啊。
程氏虽也遗憾苏轼夫妻和阿弃没能回来过年,却也不寂寞,身边还有幼子苏辙夫妻,三个孙女也是越长越好,乖巧可人,八娘与夫君相敬如宾,恩爱和睦,外孙程照与他的继父相处更是和谐,一家人生活富足,前途似锦,也算是畅快如意了。
王弗和苏轼在凤翔府过年,身边更是毫不落寞,新开的医学院声名远扬,吸引了许多学子前来求学,甚至有那已经出了名的杏林高手不耻下问,宁愿在学院里当个普通学生,从头学起。
济世医学院第一批招生三百余人,都是经过重重筛选,确定终生为医不改其志的青少年,十五到二十五岁都有。通过审查,王弗又招了一批实习老师,让他们传授学生基础医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