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8
热烈跌宕,却是属于他们的共同记忆。
王弗一个人在幕布后自言自语了半个时辰,苏轼认真地听着,最后终了,他听见王弗说:“苏哥哥,我一生不信神佛,唯独你,我愿意求来生。”
一滴泪水落在穿着红衣的小布偶上,王弗心中怅然,如果可以,她更不想要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今生。
然而这话并不能宣之于口。
苏轼来到幕布后,轻柔地吻过她的眼睛和泪痕,抵着她的额头,说:“阴阳自有定数,我不要你求来生,折了你的寿数,只求能与你相伴相守,哪怕折了我的寿也可以。”
王弗倏忽一笑,揪着他的耳朵向两边扯了扯:“苏哥哥,你可真傻,你今日生辰呢,说什么‘折寿’?”
“呵,有十娘在,想不长命百岁都难。”
“少吃肉,多吃菜哦,乖。”
“……”
这一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年底收到陶然居的送来的年终总账,程氏一阵眩然,她自己持家多年,从没想到一个酒肆的利润能这么高。李书文跟她报账,她才想起来,为了照顾怀孕的史氏,她已经把陶然居的事全都交给王弗了。
程氏自愧弗如,此后便不怎么过问陶然居的事了,专注督促苏轼和苏辙的学习,以及照顾史氏的饮食起居。
嘉佑二年正月,礼部举行考试,礼部侍郎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王珪、梅挚、韩绛、范镇担任副主考官,另外有欧阳修举荐的国子监直讲梅尧臣,担任判官,这些人都是当朝文学名家。主考阵容一出,学子之间热议沸腾,为之一振,苏洵更是大笑不止,他坚持多年,不愿附庸原先那种内容空虚、无病呻吟的文风,教导苏轼和苏辙更是一向以欧阳修等人的文章为例。而王弗与欧阳修常有来往,苏轼兄弟俩也经常去欧阳修家请教问题,早知他有革新文风的意愿,这次主考,无疑是最好的机会。
礼部初试考诗赋、论、策和帖经,考试在贡院里举行,完全封闭,考生要带干粮,在里面待上好几天。干粮的事不必担心,王弗做了一些方便面,又弄了卤菜和干菜。冬日天寒,朝廷也不会故意虐待学子们,一口热水还是能提供的。而且之前王弗还“无意”中跟欧阳修提过:既然现在有了蜂窝煤和煤炉,那为什么不给贡院里不多预备一些?以免到时候冻僵了学子们,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
果然苏轼他们打听考场情况的时候,就看到了运蜂窝煤进去的煤车,王弗又十分贴心地在《和乐小报》新年特刊上用了一整版讨论科举考试的经验和须知,提醒学子们注意考场的通风和个人保暖,还顺便推广了一下和乐楼的“状元套餐”。这一期新年特刊销量大增,并且名声更为远扬,许多曾经看不起《和乐小报》,认为它内容琐碎、太多志异故事的士人,开始对它有所改观,《和乐小报》收到的稿件也越来越多了。
苏家人在考场外焦急等待,苏轼和苏辙倒是心无旁骛,专心答题,考场里果然十分温暖,很多有过丰富考试经验的学子,都热泪盈眶了,为此在心里默默歌颂了他们英明神武的官家和主考官欧阳修一番。
苏轼和苏辙出了考场后,与好友们依次告别,便看见苏洵、程氏、王弗、苏八娘都挤在贡院门口的人群里,朝他们挥着手。
两人连忙跑过去,忽然身后一阵骚动,一个面色蜡黄的考生笔直栽倒,好几个年纪大点的考生也走不动路了,跌在地上懒得动弹,拦住人群的卫兵们也动了恻隐之心,稍微一放松,外头乌泱泱的迎接考生回家的人们一拥而上,场面十分混乱。
虽然人声鼎沸,倒也是乱中有序,毕竟也是有文化、有教养的读书人家出来的。
王弗挤过人群,向苏轼伸出双手,苏轼握住她的手,两人相视一笑。
随后休养了两个多月,苏轼和苏辙把试题和自己的答案都默写下来,苏洵对他们的答卷进行了分析。前两场诗赋和论,苏轼答题有些敷衍,不如个性稳重的苏辙,答得工整严密,苏洵觉得可能他的成绩不算好。后两场策和帖经,都是苏轼最擅长的,尤其他记忆力好,又常常抄书,默写,对各种经书典籍倒背如流,还有年龄的优势,苏辙自然比不上他。总而言之,他们俩的答卷都是上乘,并没有什么大的错处,这次考试的成绩,只会高不会低。
王弗又嗅到了学大家,让他们对试题进行分析,搞了答题总结和推荐书单,等考试成绩一出,她就把这套“参考答案”发出去,想必到时候又能大赚一笔。事实上科举考试的题量非常大,能够把所有题目都背下来的,也就是苏轼这种记性好又擅长背书的人才能全部默写下来了。
不对,似乎还有个张方平,听说他是天生过目不忘,看过的书从来不用看第二遍。
三月,礼部初试的成绩出来,果然如苏洵所料,苏轼的前两门考得不如苏辙,但也在前列,后两门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策试考了第二,帖经考了第一,所以他的综合成绩在几百人中,也是十分靠前。
第133章
接下来是礼部复试, 这一次,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春秋》这本书他读得透彻, 回答《春秋》中的问题对他来说十分简单, 但有些同科不知道他的实力, 又打听到他娘子与欧阳修来往甚密,于是就有了一些不好的流言。
甚至有人拿他初试的成绩说事, 因为他前两科并不出色, 便要质疑他后两科的成绩。
“蜀地粗鄙之人,怎么可能获得这样的好成绩?”
“以往籍籍无名,也不见名儒宿士推介他,如果没有作弊, 我都不信!”
“他弟弟苏辙才十八岁, 第一次下场考试, 就有这样的成绩,我不服!”
流言顿起,人们开始挖掘苏轼和苏辙的过去,有人把他们以往的诗文拿出来分析, 甚至连苏洵也不能幸免,结果人们却发现, 这一家三父子,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根本就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苏洵和苏轼有多篇文章发在《和乐小报》上,因为涉及的东西比较深奥庞杂,以前注意到的人不多, 现在回看,才领略到其中深意。
舆论一下子反转,王弗还没来得及反应,人们便开始追捧起苏轼和苏辙了。欧阳修从阅卷的试院里出来,听说这场闹剧,反而捻须大笑,对身边的人说:“老夫以诗文字画购得陶然居美酒三两,却让世人误会,我这是收受贿赂了,十娘若是知道了,定然是诚惶诚恐,不敢再卖酒给我了!”
“既然众人不服这座次排序,那老夫便把苏子瞻的试卷拿出来,供诸君赏阅,若有半分不满,可以直接到我面前来提出异议。这篇文章,确实当得这样的名次,若不是老夫以为这是子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