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6


章质量都是上乘的,很受蜀地几个大家赞赏。

不过两人从未见过面,对于彼此的了解还没有那么深刻,再加上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有一层似有若无的隔膜。

苏轼笑道“家父也多次提及老师,对于老师近期提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答钦佩不已,认为这一方法可以解答许多实际问题,他在不规则图形的求面积一问中,也有了

一些心得,可惜纪师没来,不然爹爹可以和老师、纪师尽情讨论。”

“纪先生还是更喜欢住在孙家庄,我也不好强求,不过近期府城正在修整通往各县的道路,等水泥路铺起来,咱们到府城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苏轼在王家吃过午饭,又沿着那条山路回到了群山之间的中贡书院。屈南云是隐居之人,他主持的中贡书院自然在山里,王浮小时候还经常和王方、赵氏一起去山里玩耍、避暑,那里还有佛寺和道观,并不算什么深山,只是上上下下不太方便。

第二日,王方带着礼物上山去拜访屈南云,王浮从后院出来,手里提着食盒,笑嘻嘻地看着他,王方无奈地摇了摇头,嗔笑道“咱们家这蓬门小户,关不住你这只小猴儿啊!”

王浮恬不知耻地走上前去,扯着他的袖子往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哪里哪里,爹爹说笑了。”

主要是太好奇了,她还没见过传说中的苏洵呢。

但是真见到了苏洵,她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苏洵坐在教室前面讲课,王浮站在廊下,侧耳倾听,才听了一刻钟,便确信这就是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苏洵了。只是书院里少有年轻女子出没,本来认真听课的少年们渐渐分了心,眼角余光都放在了王浮身上。

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芙蓉如面柳如眉,万千诗篇似乎钟粹于一人之身,阳光下少女的眉眼似乎有些朦胧难辨,说不出具象的美妙来,但就是让人一下子被她攫住了心神。

苏轼望着廊下的王浮,忽而有些坐立难安,恨不得立刻变出一顶帷帽来戴在她头上,或者把她缩小了收入袖中,日日带在身边。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涩无力,充满了少年的内心,此时,他还不懂这种情感代表的含义。

对于一个天生敏锐的诗人来说,美好的东西更容易在他们心里柔化放大,成为经典的意象,曹植的《洛神赋》一出,全天下的人都对美女有了具体的想象,对曹植来说,当时的震撼只会是常人的百倍千倍,乃至终生难忘。

苏洵还没有注意到学生们的骚动,王浮却感觉到了不妥,连忙走开了,于是室内的少年们又是一阵叹息,纷纷在心里推测少女的来历。

她是山鬼精魅?还是神女仙妃?亦或是,路过此地并不停留的过客?直到后排有个同学小声说“那不是十娘吗?她也回来了啊!”

苏轼瞪了秦嵘一眼,秦嵘摸着脑袋百思不得其解。

课后,同学们都围在秦嵘身边问他十娘是谁,秦嵘便开始讲述他们小时候同在王家私塾读书的往事,引得众人惊叹连连。苏轼心中烦闷,出门透气,却看到学舍向后厨那边的松树底下坐着百无聊赖的蓝衣少女,旁边放着一个食盒,嘴角不自觉微微上扬,快步走了过去。

“十娘,你怎么上山来了?”

“苏哥哥,你下课了?”王浮一笑,拉着苏轼坐下,把食盒打开,露出里面各式各样的糕点,“爹爹上来拜访屈山长,我也跟着来见识见识。”

“书院里有什么好看的,不都是些摇头晃脑的酸书生。”苏轼咬了一口陈皮桂花糕,一股微涩的味道冲入喉头,差点把他噎住。

“苏哥哥,你可真有意思。我是觉得好奇呀,总在书信里听苏哥哥提及令尊,却一直无缘得见,好不容易有机会了,自然要来拜见拜见。今日一见,果然有大家风范,不愧是……”她本想说“唐宋八大家之一”,觉察出了不妥,赶紧改口“不愧是苏哥哥的爹爹。”

苏轼被她逗笑了,便不再想之前的烦心事,带她去见苏洵。苏洵正在教室旁边的小屋子喝茶休息,看见苏轼带着个少女进来,愣了愣,问道“这是?”

“拜见苏叔父,奴家是青神王方之女十娘,

久仰苏叔父大名。”王浮的礼仪是跟着刘夫子学的,标准而优美,苏轼也是第一次见她如此一本正经地行礼,只觉得她行止皆有度,格外令人赏心悦目。

苏洵对王浮送的那坛酒印象深刻,再加上王浮逢年过节必会送各样节礼到眉山,自然记得她,于是笑着说“和仲曾受教于王兄,本应该我上门拜访,原来王兄已经搬回青神了吗?”

苏轼忍不住插嘴“屈山长也邀请了老师前来执教,老师此刻应该在山长那里。”

苏洵白了他一眼,原来你也知道,人家爹爹还在别处,你把一个小娘子领到我面前,是要做什么?但他不动声色,仍旧按照长辈对晚辈的惯例,问了王浮几个问题,王浮一一答了,两厢就显得没那么尴尬了。

不过一柱香的时间,王方也跟着一个道袍方巾的中年文士进来了,这文士应该就是中贡书院的山长屈南云了。

两人第一次相见,交谈几句,便熟悉了起来,苏轼和王浮站在一边静静听着,屈南云注意到他们,不由感叹道“这一双小儿女,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

王浮只觉得好笑,苏轼的脸却涨得通红,支支吾吾地说“山长说笑了……”

稍后为你更新

第102章

再过了几日, 整个青神的人都知道王家人回来了, 他们这几年可没少听说王家的传奇故事, 都以为王家是在府城有了什么奇遇, 这才发了迹。

其实早在三年前,叔祖父传信给王方, 希望他能够收自己那一房的长子嫡孙做学生, 祖父便对他说“我们青神王家早几年也是一穷二白,

因为兄弟和睦,互为臂助,这才有了你们三兄弟的读书机会, 叔祖父他们家过得不容易,近些年田地里的出产越来越少, 恐怕将有大灾,

即使没有,你也应该多多扶持堂兄弟们,咱们这个家族越兴盛,越要拧成一股绳……”

王浮对祖父的话深表敬意,王方也表示会把他们这一房分到的公田归还给族里,将来族里所有孩童的读书费用, 都由他负责。

祖母却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把田地还回去,他们还是不懂如何耕种才能得到咱们家这样的收成,

孩子们也不必一味去学什么科举文章,我在家里的学堂外听了几天课, 觉得家里这样就很好,孩子们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将来也不至于怨怼。”

于是王方就把族里的适龄儿童都接到了府城,让他们也在学堂念书。或许是王家人还没进化出学霸的基因,又或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