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5


院子一如往常,什么都没变过,可那个巧笑倩兮的温柔姑娘,已经嫁作他人妇了。

王方给了她大房四分之一的家产作为陪嫁,表示四个孩子一视同仁,绝不偏倚。王浮把制玻璃的方法教给了她,还把自己培养的钱友派给她,钱友年纪虽小,却是从小在王浮身边学习长大的,李书文对他的几个兄弟都极好,不论什么,自己学了,一定要兄弟们也学会,从不藏私,钱友管理产业很有一套,三娘有了他,就不必操心这些琐事了。

三娘到了秦州,却没有开始制玻璃售卖,只让工坊的人制彩色的琉璃,然后自己开了一家糕点铺子,用这些琉璃作为器具,盛放她那些巧夺天工的糕点小食,“王家糕点铺”的名声一时传遍了秦州,又过了半年,已经是天下闻名,成了秦州的一大特产,有亲戚在秦州的,一定要托他们在王家糕点铺买一份蛋黄酥、核桃酥、青梅麻薯……精美的包装,独特的口感,百变的配料,加上琉璃器具的噱头,使得王家糕点铺的糕点险些成了贡品。因为要保证质量和秘方不外泄,所以生产量很低,往往只有富贵人家才抢得到,于是王家糕点铺的糕点就成了逢年过节必备的节礼。

王浮也随着三娘的出嫁,渐渐长成了十三岁的少女,她打小营养好,注意饮食均衡,又爱运动,比同龄的少女要高得多,只是不管怎么吃都不见长胖,脸上的婴儿肥虽然消去了一点,看上去还跟十岁小孩一般。

她的

一双眼睛尤其生得好,顾盼生姿,灵动粲然,好似千言万语尽在其中。她笑起来的时候,两颊有浅浅的梨涡,整齐洁白的牙齿,看着十分赏心悦目。赵氏认识的那些夫人们,见了王浮,总要把她拉着亲热寒暄一番,随手就把身上的配饰摘下来送给她,她跟着赵氏出去参加一次宴会,就能收到一大匣子首饰。

不过她也不喜欢出门应酬,经常变着法的推脱赵氏,害得赵氏总在王方面前告状。但是王方最近也有烦恼的事,往往顾不上惩罚她。

去年年底,祖父和几个朋友出门游玩,坐的马车被发了疯的耕牛冲撞了,人摔了下来,胫骨骨折,虽然郑大夫尽力医治了,但毕竟是老人,恢复能力没那么好,于是就瘸了一条腿,平时走路都需要靠拐杖。因为这次险死还生,祖父越发想念青神的老朋友们,想回青神生活,王方当然得陪着老父亲一起,但他还有府学的公职,再加上本身也想教书育人,便有些纠结。这事被隐居青神的学问大家屈南云知道了,发了几张帖子,说是打算在青神新建一所中贡书院,邀请了蜀地几个有名的文人学者,希望王方也能过去帮忙。

王方思来想去,打算按着父亲的意愿来,所以皇佑四年三月,中贡书院建成之时,王方就带着全家人回到了青神。

王浮出生在青神,对那里也有很深的感情,离开几年,院子里的枇杷树都长得伸出了院墙,紫藤花蜿蜒盘旋,把整个架子铺满了,好似一条瀑布。

“澄哥儿,你看,我们到家了!”王浮抱着两岁多的王澄,这孩子被李嫣养得白白嫩嫩的,捏起来手感极好。

趁着其他人回家归置行李,王浮便牵着冬郎,抱着澄哥儿,准备去她小时候和兄长们一起放风筝的小山坡玩,才走近,便看见远处山路上有个蓝衣少年,一路从山上跑下来,熟悉的声音在林中回荡。

“十娘!好久不见!”

稍后为你更新

第101章

这一别, 确实很久了, 自庆历八年五月底苏轼回眉山, 到皇佑四年三月, 他们已经快四年没见面了,王浮长成了娉娉袅袅的十四岁少女,

苏轼也长成了身高七尺、俊朗飘逸的十七岁少年。

苏轼在她面前十几步的地方站定了, 看着柳树下亭亭玉立的少女, 青丝如墨,绾成垂鬟分髾髻,以往压在额前的刘海都被梳了起来, 额头光洁,一双眼睛熠熠生辉,

柳眉弯弯, 樱唇微张,笑开的时候好像一只抓到了毛线球的小猫。

“苏哥哥,你怎么在这?”王浮又惊又喜。

苏轼听她开口,仍然是那副脆生生的嗓音,砰砰跳动的心脏稍微平和了一些,笑着说“屈山长也邀了我的父亲来中贡书院任职,

阿娘在城中租了一个小院子,我们一家人都住在东城那口井旁边,说来也算是与你们家隔河相望。”

原来苏洵也来了, 王浮心中有些雀跃,突然又觉得不对“这还不到午时呢, 你怎么就散学了?”

“听同窗秦嵘秦兄说老师一家今天回来,我就想下山看看,没想到在这里就碰到你了。”

“原来是秦家表兄告诉你的呀!我们小时候还在一个学堂念书呢,我也好久没见过他了。我带冬郎和小侄子出来熟悉熟悉环境,家里在打扫归置,我偷了个懒,哈哈。”冬郎听见自己的名字,连忙拉王浮的裙角,他很小的时候见过苏轼,但时间太久了,已经完全把他给忘了。

王浮教冬郎叫他“哥哥”,苏轼见澄哥儿又白又胖,摸了摸他的脑袋,笑着问“这是瑾兄的孩子吗?”

“对呀,他就是我在信里同你提过的澄哥儿,澄哥儿可乖了,来,澄哥儿,叫‘苏叔父’!”

澄哥儿口齿不清地喊“书……”两个人笑得合不拢嘴。

苏轼见她抱着澄哥儿有些吃力,便顺手把他接过去,放在自己肩头,澄哥儿刚开始还有点害怕,等多走了几步,立刻适应了,张开小手扑腾着,口中念念有词“飞飞……”

一别经年,再见之时,仍能毫无芥蒂,宛如昨日才刚刚分别,这种奇妙的感觉都让两人觉得不可思议,好像时光凝固在了对方身上,纵使身体和年龄在增长,那个人却一如往常。

“苏哥哥,去我家坐坐吧,后院的紫藤花开了,我给你做藤萝花饼,唔,当然少不了红烧肉、酱香猪蹄啦!”

“嗯,我也很想念十娘亲手做的饭菜。”

苏轼的到来让王家再次忙乱起来,这所老宅子虽然近几年没人住,却也是每年修缮的,如今已经面貌大改,十分宜居,主要是回来得比较匆忙,带的东西太多,所以才杂乱。

王家人从不把苏轼当外人,见他来了,都过来同他聊天,询问近况。王方更是开心,当场就给苏轼出了一道题目,苏轼答得又快又好,相比昔日,个人风格和思想内涵更为突出和深刻了,想必是苏洵的教导之功。

王方说“令尊在上的造诣令人佩服,早有心求教,如今能共事一处,真是天赐良机。”

苏洵和王方算得上是笔友,因为苏轼的原因,两家关系很好,互相通信也算是频繁,王方还盛情邀请苏洵给《和乐小报》投稿,苏洵守孝期间没什么别的事做,学问上很有长进,做出来的文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