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6
的东西,所以他们需要探索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律,便于后人认知事物,这也是数学语言的另一种意义。
苏轼和文同与纪远谈话至黄昏日落,最终完全被纪远征服,当即就要拜纪远为师。他们俩都是聪明至极之人,但纪远对于数学理论的研究已经超过他们几乎千年,自然当得起他们的老师,纪远在王浮处得到了很多需要论证的数学问题,当前正在整理他的数学框架,他很有信心,未来数学将成为与儒学并肩、甚至超过儒学的存在,他现在急需收一些天资卓越的徒弟,帮助他构建理论框架,苏轼和文同只是开始。
曾几何时,纪远也想收徒,却因为无人愿意向他学习算学而作罢,那时他心灰意冷,打算在深山中了此余生,没想到峰回路转,他能有这样的际遇。
纪远端起苏轼和文同的拜师茶,轻轻抿了一口,眼角余光瞥向王浮,她正将书架上打乱了的书归置好,眉眼弯弯,心情甚好,纪远收回视线,大笑了两声。
既拜了师,众人闲了下来,这才发现外头已经黑魆魆一片,三两灯火燃起,李书文从外头跑过来,气喘吁吁地向王浮说“大娘子说,饭菜已经备好,可以开席了。”
王方便请几人到花厅用餐,王浮和李书文一起走另一条路去了厨房,二娘和三娘正在厨房指点江山,史大娘忙得团团转,见李书文来了,立刻喝斥他“小兔崽子,又跑哪里去了?还不快快过来帮你音娘婶子上菜!”
这个不算大的厨房里塞满了人,几个孩子懂事,一个个都来帮忙,洗菜的洗菜,烧火的烧火,揉面的揉面,看得王浮心中暗想我这算不算雇佣童工?
李书文撇撇嘴,老实地过去端菜,王浮拉住他,从案上取了一大块糖糕塞到他嘴里,笑眯眯地说“辛苦你了!上过菜就把弟弟妹妹们领回去休息吧,”又指了几盘肉菜和糕点,“这几个菜不用上,前面管够了,你们拿回去加个餐,正长身体呢!”
双喜高兴地蹦起来,跑过来抱住王浮的手臂,如同向好姐妹分享快乐一般,附在她耳边说“十娘子真好!”
史大娘不悦,把案板敲得震天响,训斥双喜“你是下人,娘子是主人,怎么行事如此轻浮?”
双喜吓得立刻松开了王浮的臂膀,王浮却拉着她说“不用管史大娘,她着急忙慌的口不择言,我喜欢你这么跟我说话。”又对史大娘说“大娘不必焦急,前头都是亲近人,稍微慢点也没关系。不过,说他们是下人的话以后就不要再说了,我带他们回来,不是为了让他们来给我做牛做马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爹爹娘亲是什么样的人,你心里清楚得很,若因资历老而在后院逞威风,欺负这几个年纪小的,就不必再在我们家待了。”
稍后为你更新
第64章
史大娘的确是个爽利人, 但她也有爱打小报告、捧高踩低的毛病, 王浮念着她养家不易, 从不曾疾言厉色地训斥, 却不代表王浮能忍她在后院耀武扬威。
王浮是现代社会长大的,深受平等思想影响, 根本不会把他们看做下人, 只当是雇佣关系,
可随着王家家业越来越大,将来肯定少不了像《红楼梦》里那样养起一房房的下人,她曾在纪录片中看到过, 古代有的富贵人家,就连择豆芽都有专门的人去做,
而第一个替他们择了豆芽的,
世世代代都只能替他们家择豆芽。大地主们用各种手段夺去农民的土地,把他们变成自己的佃农,不光要收取高比例的租子,还要他们免费为自己服务,导致底层百姓苦不堪言。王浮当时就想过,如果穿越小说里的主角,
都是穿越到底层人家,而不是统治阶级,他们还能顾得上情情爱爱、无病呻吟吗?
史大娘自然不敢驳斥她, 在王家做了这么长时间,她当然知道王浮在王家的地位。几个孩子看了看史大娘晦暗的脸色,
都露出了笑影儿,但他们还是认认真真做着自己手头的事,等着菜上好了回去吃好吃的。
王浮帮着三娘把几道点心做好,放到烤炉里烤制,这个烤炉就在厨房院子的一角,是过年之后新搭的,上面还有遮雨的棚子,虽然看起来简陋,却是丝毫不输后世的烤箱。
忙完厨房的事,三姐妹就去前面花厅吃饭,花厅有两间,外间招待男客,较小的里间就招待女客。
王浮到的时候,赵氏她们已经开始吃了,祖母坐在上首,赵氏和李氏坐在她的两边,李氏看起来有一点点拘谨,大约是因为怀了孕,要关照着肚子。
李氏看见走进来的三姐妹,眼前一亮,都是花骨朵一般的女孩儿,尤其最小的那个,只穿了一件半新的杏黄缎面撒花小袄,下着蜜合色团花芍药纹锦长裙,头上只用红绳扎了两个小髻,眉目如画,唇边有浅浅的梨涡,纵使未笑,似乎也能感受到她眼里的笑意,让人觉得春风拂面,格外舒适。
赵氏招手让她们过来“怎么来的这么晚?”
二娘答“后厨繁忙,耽搁了。”
三人依次坐下,李氏便笑着和祖母说“老夫人也不介绍介绍这几位仙女儿,难不成是怕我非要替您家姑娘保媒?”
祖母也笑了“文夫人见笑了,老身不识礼数,忘了让她们见礼。这三个是我家的孙女儿,二娘、三娘和十娘。”一一指了给李氏看,三姐妹也站起来同李氏见礼。
李氏感慨道“若我也能生一个这样乖巧可爱的女儿,那该多好啊!老夫人,我一见着这几位妹妹,便十分喜欢,好似曾在哪里见过一般,也是冥冥中的缘分啊!”
众人都笑了,李氏说话讨喜,人也大方爽朗,王家人也都很喜欢她。祖母给她夹了不少适合孕妇吃的菜,赵氏也跟她说了不少王家姐妹的趣事,一时间席上欢声笑语,宾主尽欢。外间的男客席也是言笑晏晏,十分热闹,这场宴会一直到戌时末才散。
苏轼三人回了家,待洗漱上床后,李氏忍不住对文同说“今日一见,才知道官人所言不虚。”
文同笑道“什么所言不虚?”
“和仲说王家有和乐楼的三分股,我就以为王家是一般的章,赞不绝口,还说王家应当是个有底蕴的人家。今日所见,王家人人礼数周到,饮食精良不输京中大家,虽无骄奢取乐之物,却处处都透着一股精气神,我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却也觉得,王家可堪深交。”
李氏说不出的“所以然”,其实就是觉得王家有一股自信向上
的精神,王方敦厚平和,赵氏精明却不世故,两位老人慈祥仁爱,小一辈的都是知书识礼的好孩子,就连家里的下人,也是不卑不亢,有种别样的风骨。
文同叹了一口气“王大官人也是乡贡进士出身,家中底蕴自然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