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2


新鲜蔬菜。吃完之后,文同还忍不住喟叹“没想到才过正月,就能吃到如此新鲜的蔬菜,和乐楼盛名,果然名不虚传。”

这也很正常,时下没有蔬菜大棚的技术,冬天能有点豆芽、菠薐菜和萝卜吃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都吃着咸菜过冬,再加上过年过节的饮食重油重盐,能吃上这么清爽可口的蔬菜,可是至高无上的享受了。这两天,很多人上和乐楼吃饭,专点蔬菜,王浮在乡下的蔬菜大棚都要供应不上了。

“若文表兄喜欢,我让人天天送新鲜蔬菜上门,听说表嫂有孕在身,整日的吃那些咸菜也不好,文表兄切莫推辞。”苏轼他们就住在离衙门大街两条街远的寿康坊,文同的妻子是府城人,父亲曾是衙门的掾吏,家中也只是一般条件,要想照顾好孕妇,满足孕妇的营养需求,恐怕还是有压力的。

文同正要推辞,苏轼却向王浮拱手道谢,他知道十娘是个大方而重情义的人,不会在乎这点东西,如果推辞不受,反而会显得生疏冷落。

怕文同心里有负担,王浮又说“不过是些瓜果蔬菜,若文表兄不愿白拿,不若多写两篇文章,缓解缓解我缺稿的压力,府城人都知道,我家《和乐小报》付给的稿酬甚高,买这些蔬菜足够了。”

文同这才松了一口气,拱手道谢“十娘盛情,与可固不敢辞,自当全力以赴。”

苏轼还开玩笑“表兄你不如多画两幅墨竹,送给十娘,她向来爱收藏这些东西,连我练废了的字都当成宝贝要去,你尽管开价,她肯定会要的。”

王浮心里的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苏轼怎么这么欠揍啊?这话说出去,她还怎么暗搓搓地收藏名人字画?

“和仲哥哥不要开玩笑了,我不过是初学书法,见你的字写得好,拿来做个范本罢了,谈不上收藏。”王浮果断转移话题,又对文同殷勤说道“不过听说表兄书画双绝,若有佳作,一定不要忘了叫十娘上门同赏。”

文同微笑“那是自然。”

离开和乐楼,王浮和她爹要去赵家书籍铺,正巧苏轼和文同打算去买两本书,就同路而行。到了赵家书籍铺,里面门庭若市,许多人都赶着来买新出的《和乐小报》。

这应该都是被笔名为“乔生”的一个作者写的志怪故事吸引来的读者,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文笔绮丽,想象力极为丰士。乔生自

幼丧父,母亲靠缝洗浆补供他读了十几年书,奈何他一介白衣,又不会钻营,得不到最新的科举消息——比如主考官是谁,偏好什么文风,朝廷最近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之类的,他参加过七八次府试都没能考过,索性就找了个抄书的活儿,之前就是在赵家书籍铺前身的书铺工作。王浮接手赵家书籍铺后,这家老板特意跟她提了一下,让她关照关照乔生。

王浮等了一个月,乔生都没上门来领书去抄,王浮觉得挺奇怪的,就亲自去了他家。没想到乔生一家全都饿得起不来床,连门都没人来开。王浮啼笑皆非,这才知道,原来的老板知道乔生不爱出门,也不爱与人接触,就总是派伙计送书上门,隔两天再去取,乔生见到了约定的时间,书铺伙计还没来,心里以为这活儿丢了,也不敢上门去问,他的瞎眼老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妻子则是个哑巴,都只会一些妇道人家的缝补活儿贴补家用,主要还是靠他抄书或者写几篇故事过活,这活儿一断,全家就揭不开锅了。

乔生的文采极好,写的字也很有大家风范,他虽然害羞内向,不善言谈,但却是个实打实的好人,不然之前的老板也不会照顾他这么多年。见王浮上门来问,乔生羞得满脸通红,却还是忍不住拿出一份《和乐小报》,指着上面的征稿启事问她“这个是真的吗?我给你写文章,你能付给我稿酬?”

稍后为你更新

第63章

后来, 乔生就接了王浮让他写志怪小说的活, 有的时候是王浮把搜集来的民间故事让他整理通顺, 润色一下,

有的时候则是王浮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乔生展开。这种就相当于命题作文,对于乔生来说十分简单, 时间一久, 他就不再满足于写别人的故事,

转而写起了自己脑海中的故事。

乔生没有子女,他的哑巴妻子是他二十七岁那年到乡下娶回来的,他今年三十五岁, 养家糊口颇为艰难,所以不想要孩子。王浮知道他的想法的时候, 真是惊了一把,

这时候的读书人,能有他这种觉悟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谁不是想着要多生几个儿子?虽然不想要孩子,但乔生对王浮却是极为喜爱,大概是因为王浮是从心底里尊重他,

他能感受得出来,所以暂时放下了自己的“社交恐惧”。王浮不拿自己当孩子,乔生也不拿自己当长辈, 两人平等交流,就像是好朋友一样。

得知乔生要自己创作,

王浮没说什么,第一时间表示了支持,只是隐隐提及哪些题材的故事比较受欢迎,还提议他把故事写长一点,以便于连载,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乔生从《和乐小报》第三期就开始连载自己的《芙蓉城志异》,“芙蓉城”就是指益州府,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有个极宠爱的妃子叫做“花蕊夫人”,孟昶为她在成都遍植芙蓉,花开之时,蔚若锦绣,灿若朝霞,成都府也因此被称为“锦城”、“芙蓉城”。

上一期《和乐小报》发行后就有人问《芙蓉城志异之婉娘》的后续,王浮就说这个故事的后续会发在今天这一期上,所以大家就都来等着买新出的《和乐小报》,先睹为快了。

“十娘这书铺真是生意兴隆啊!看来府城果然是文风阜盛之地,好学者多如牛毛。”文同还在感慨,苏轼却先他一步挤进去拿起一份《和乐小报》,付了钱又挤出来,一边擦汗一边颇得意地说“今日《芙蓉城志异之婉娘》结局,我可不能错过了!”

王浮失笑,原来这个未来的大文豪竟然是《和乐小报》的忠实粉丝,忍不住便揶揄他道“志怪小说里也能看得出科举文章?”

苏轼倒是一脸正色“那是自然,你看这《芙蓉城志异之婉娘》,不就写了一个极为精妙的案件,日后当了一方父母官,少不得要和林县令一般断案洗冤,若能像他一般,仅仅通过受害者骨殖就能看出蛛丝马迹,然后抽丝剥茧,还世间清明、蒙冤者的清白,也是我等读书人之幸啊!”

王浮对他这种说法倒是极为赞同,这也是她为什么提议乔生融探案于志怪小说,强调探案细节,增强文章实用性和研究价值的原因。宋人骨子里还是崇尚“实用主义”的,跟科举无关的书他们就很少看,比如王瑜,常常对王浮编著的志怪故事不屑一顾,却对朝中某些大臣的诗书文章极为追捧。不实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