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0
更加注重苏轼的教育。
为了让天性好动,根本坐不住的苏轼定下来读书,苏洵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家里的书房划为“禁区”,不许苏轼进去,又装模作样地在苏轼面前看书,却从不把书给他看,一见他看过来,立刻把书藏起来,这勾起了苏轼读书的兴趣,他偷偷摸摸地钻进书房看他爹的书,却发现上面的字自己一个都不认识,只好去求他爹爹教他读书。
后来苏辙出生,一天天长大,父子俩如法炮制,又勾着苏辙读书,这时苏轼已经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能主动带着弟弟读书。
苏辙抱着《史记》看得津津有味,苏轼突然打破了书房里的静默,问他“同叔,你有没有莫名其妙地讨厌过一个人?”
“嗯?兄长讨厌谁?”
“不是我,是阿娘,我看她好像不大喜欢十娘。”
“怎么会呢?阿娘见到十娘的时候挺亲热的,应该不会讨厌她吧?”
苏轼也不明白,又问“你觉得,怎么才能让阿娘喜欢上十娘?”
苏辙不假思索“让阿娘吃一次十娘为她做的饭。”
苏轼抚掌大笑“此计妙哉!”
苏轼找到机会还是在中元节前一天,这天他发现程氏脸色有些苍白,神思恍惚,似乎是生了病,他主动从学堂请了半天假,陪在程氏身边端茶递水,一副孝子模样。午膳的时候,程氏只动了两口就吃不下了,她吩咐下人搬了张椅子放在廊下,对着面前的青翠丛竹绣起了花,那地方是整个苏家最凉爽的地方,穿堂风吹过来,十分舒服,绿竹飒飒,也很有意境,苏轼平日也常常在那里习字。苏轼知道,程氏可能是有些中了暑气,肠胃不适,所以才吃不下去。
苏轼趁程氏不注意,一溜烟跑了出去,到了王家。
王浮正在研究怎么做蛋挞,王家的其他人基本都在午睡,她只睡了一会儿就爬起来了,天气有点热,她睡不着。陈三把苏轼迎进来,王浮从厨房出来,身上还扎着围裙和襻膊,站在廊下望着他。
苏轼朝她摆手,让她不用过来迎接,自己快步走过来,见王浮手上拿着“糕点”,便问“十娘今日又研究出了什么好东西?”
王浮苦恼地回道“这是我想出来的一样新式甜点,可做出来了又觉得哪里不对。”可能是牛奶不好,奶油又打得不到位,蛋挞吃起来没那么香甜酥软。
苏轼见她满头是汗,又注意到王家鸦雀无声,只她一个在厨房忙活,便知道她是热得睡不着了。苏轼心神一动,拿着袖子给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还帮她理了理鬓边的乱发。
王浮愣了一会儿,如霞的绯色立刻飞上两腮,她偏过身子,故作镇定地说“苏哥哥今日怎么有时间
来我家?”
苏轼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坦坦荡荡地跟着她走进去,自己在桌边坐下,看她打水洗手,为他端来茶水,才说出来意。
“你说要请我帮你阿娘做一顿饭?”
“十娘素手调羹便是人间美味,阿娘这几日甚为操劳,明日便是中元节,我想请她吃一顿她从来没吃过的佳肴,望十娘成全。”
王浮见他满脸祈盼,想着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赵氏曾对她说在外人面前不要过多展露本事,怕别人说什么“慧极必伤”之类的酸话,毕竟她今年堪堪七岁,的确不宜表现得太过,便说“苏哥哥过誉了,我只会一些雕虫小技,真正有本事的还是三娘,明日我同三娘学一学,必为程姨整治出一桌美味佳肴来。”
“十娘不论做什么都是好的,我相信你。我阿娘她不喜甜食,最爱酸甜味儿的菜肴,她甚爱豆腐,平日里饮食也清淡,哦对了,阿娘最近似乎有些气血亏虚,吃不下饭,你懂医药之道,或许以药入菜,能让不爱吃药的阿娘多补一补?”苏轼的确是个孝顺的孩子,对他母亲的饮食习惯一清二楚。
王浮对他举一反三的扩散性思维已经很适应了,他能想出食疗也不稀奇。于是便同他讨论了两句,把程氏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也了解得差不多,心里已经有了盘算,才送苏轼出了门。
“多谢十娘,明日见。”
“明日见呀,苏哥哥。”
稍后为你更新
第39章
昨夜突然下了一场小雨, 连日的暑气消失殆尽, 果然是“七月流火”, 估摸着天气是要渐渐转凉了。
“四孟逢秋序, 三元得气中。”说的是中元节的时令。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 凉雨忽惊秋。”则印证了中元节后天气转凉的气候特征, 夏日难耐,
街上行人也稀疏,今日中元节,倒是多了不少手拿提篮, 购置香烛纸钱的百姓。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放河灯祈愿, 祭祀先人, 佛教有盂兰盆会,道士们也会建醮祈祷,普渡孤魂,百姓们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
王浮向来爱过节,今年中元节一家人都在一起,虽然身在眉山, 她的兴致却丝毫不减,陪着赵氏、三娘准备了一大桌饭菜,还特意多做了苏家的那份,
只等苏轼来取。
王方带着王瑾王瑜一大早就去盂兰盆会了,王浮的舅舅赵悦也就是灵尘大师今日讲经,
许多人都会去听。本来赵氏也想去的,但考虑到这一日清水寺必定人潮如织,带着两个小娘子太不方便了,尤其是王浮,她这个年纪的小娘子正是拐子的重点“关照”对象,所以赵氏决定,晚间带着三娘和王浮去青云桥底下放放河灯就可以了。
王浮同苏轼约定好的中元节逛庙会就这么泡汤了,苏轼还作了一首打油诗安慰她,把她逗得捧腹大笑。虽说不能逛庙会,但是可以一起放河灯,苏轼说他晚上会来叫她。
入夜不久,外头一阵喧闹,原来是和乐楼的花灯阵到了,和上元节一样,中元节也会有富商大户牵头献花灯,花灯队提着花灯沿着规划好的路线一路走过去,让全城的百姓都能看到漂亮的花灯。王浮在院子里挂上了鲜红的鲤鱼灯,一条条红鲤便跃然于暗夜之中,宛若活物。
外头传来“笃笃笃”的声音,陈三和胡四娘都回家过节去了,王浮便主动去应门,她脆生生地喊道“是谁呀?”
外头传来少年愉悦的笑声“十娘,是我。”
“‘我’是谁呀?不识得的呀。”声音甜糯动人,小小的尾音俏皮可爱。
少年笑得更开朗,知道她又是故意调笑,一本正经地回她“我是你苏哥哥,带你去放河灯。”
王浮把门打开,外面果然站着一身新衣的苏轼,蓝衣白裳,手里提着竹篮,一如初见。竹篮里是写好了故人名姓和生人愿望的河灯,苏轼怕她没准备,还特意为她多准备了一盏空白的。
“阿娘,爹爹,苏哥哥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