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2


:又到了熟悉的环节,你的十四岁我的十四岁好像不一样...】

【喵呜:霍去病十八岁封侯,老辛你加油!】

【丐帮帮主:楼上,赵构那蠢东西又不是汉武帝,老辛再怎么加油也不会封侯的!】

天幕外,高太后替自己捏了一把汗:造孽啊,这是作了多大孽才会被后人骂成这样,如今天幕把这些事吐露出来,她一介妇人,真的能改变大宋的命运吗?

天幕上,少年辛弃疾一路北上,亲自目睹了被金人占领的大好山河。

听祖父说,开封汴京原本是这世上最富贵繁盛的去处,可他如今来看,传说中的烟柳画桥市井烟火全部不复存在,金军南下不过二十余载,开封府已经是一派荒芜,触目所及断壁颓垣,让人心生凄凉。

然而最刺痛他的是那些来不及南渡的老百姓。

金人简直是在像对待牲畜一般对待大宋的遗民!沿路的百姓大多衣不蔽体,终日承受着饥寒交迫的折磨,稍有逃跑意图,又会被捉回来一通毒打。

辛弃疾暗中攥紧了拳头,总有一天,他要亲手结束这一切...

天幕外,汴京城的百姓们傻眼了,如果他们没看错的话,天上的那些破败屋宇是自己家没错吧?那照这么算来,那些跪在地上乞食的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这还能忍?!

【自靖康之难以后,北方的民众发现南宋朝廷指望不上,便陆陆续续组织了民间的起义军用来抵抗金人的侵略。辛赞在辛弃疾二十一岁这一年去世,临死也未曾看到山河一统,这一遗憾深深刺激到了辛弃疾,在祖父死后,辛弃疾率领两千人组建义军,正式举起了抗金的大旗。】

天幕上,青年辛弃疾登上高台振臂高呼,言语之间慷慨激昂,在场的听众纷纷云集响应,立志要追随他杀敌报国。

初出茅庐的辛弃疾率领两千义士加入到了耿京麾下,耿京的起义军在当时颇有威慑力,然而作为一军统帅,耿京却十分欣赏偏爱这个名叫辛弃疾的后辈,当即任命他为掌书令,负责掌管印信。

然而这差事还未做上几天辛弃疾便被好友狠狠背刺,一名叫义端的和尚仗着和辛弃疾交好偷走了印信,耿京大怒,要将辛弃疾按军法处置。

“给我三日,若不能将印信追回,提头来见!”

说罢,辛弃疾走出营帐,利落地翻身上马,在众人的视线中打马追了出去。

月黑风高,灯火如豆,烈烈西风在地上卷起尘埃又抛下,四野一派寂静。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这番宁静。

只见不远处有一人单枪匹马提剑奔来,身上的黑袍与夜色融为一体,坐下的银鞍却露着清冷的寒光。

飒沓的剑法如同流星洒落,义端几乎还未来得及反应,整个人已经便被辛弃疾生擒在手。

“辛兄!别杀我别杀我!我知道你的原形,你是大青牛转化来的是不是!饶我一命,而后定当为你做牛做马!”

“你倒会编。”辛弃疾冷笑一声,从义端身上搜出印信,干脆利落地斩下了他的首级,又提着一颗血淋淋的头打马往营帐的方向赶去。

【正是因为这次千里追印章,耿京越发觉得辛弃疾英勇过人,是以当耿京的义军想要和南方朝廷取得联络时,首先便选了辛弃疾做使者。】

【123:还联络啥啊,直接反了赵家的江山做皇帝不比啥都强?】

【喵呜:楼上巧了不是,赵家皇帝也是这么揣度起义军的。】

天幕外,刚赶到皇宫的苏轼差点被这天幕上的两条评论吓得绊倒。

坐在高太后旁的宋哲宗小脸迷茫,看向祖母:“皇祖母,这天幕怎知晓赵家皇帝在想啥的,他们真的会推翻赵家的江山吗?”

作者有话要说:

辛弃疾追义端,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第45章 辛弃疾(二)

天幕上,绍兴三十一年,金军首领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下,只是还未等露上两手,便被耿京和辛弃疾的义军拦住打了个落花流水。

然而北地的百姓在长久的熏陶中始终心属大宋,在取得了不菲的战绩后,耿京便任命辛弃疾作为使者前往南方觐见宋高宗赵构,表达投靠归降的意图。

【这一年的辛弃疾二十三岁,一想到能够完成祖父的遗愿回到南宋朝廷效力,整个人便热血沸腾干劲十足,宋高宗赵构也是个会演戏的,这时候对耿京辛弃疾的归顺也是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且大手一挥慷慨地授予了耿京和辛弃疾不小的官职,活脱脱一副我要倚仗你打江山的态度。】

【123:稼轩英勇,却实在糊涂!】

【丐帮帮主:被招安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你看宋江那厮,气煞我李逵!】

【喵呜:楼上你醒醒,这俩义军不是一个性质啊,而且这个是投靠回朝廷不是被招安!】

【九九:大差不差了,总而言之就是不要跟赵家皇室混,岳飞血淋淋的例子都摆在那里了,辛弃疾这个时候还是太年轻!害!】

天幕上,被说年轻的辛弃疾勒住马鞍轻巧跃下,被临安的烟柳繁华晃得愣了愣。

在祖父几十年如一日哀婉叹息的描述里,辛弃疾以为,南宋即便偏安江南,百姓也应当不忘靖康之耻,在他的想象里,南宋的百姓军队当时刻厉兵秣马,准备复国强兵。

但如今亲眼所见,临安歌舞升平,烟柳画桥参差不绝,走在街上,满街是身着罗琦言笑晏晏的人,甚至不远处还飘着几缕若有若无的秦淮名曲,哪里看得出半分山河破碎之悲?

而他的来处,他的故乡山东,在金人的铁蹄下却是满目疮痍,遗民日夜以泪洗面盼望着王师北还,在纷乱的战火动荡中挣扎着生存。

一北一南,原是一国臣民,如今却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这样的反差辛弃疾看在眼里,心里也有几分说不上的苦涩。

不过此次是来投靠朝廷劝宋高宗北伐的,只要他和耿大哥齐心协力,联结南宋抗金的力量,何愁不能救百姓于水火?他也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才会来到这里的,甚至为了表明心中志向,临行前他还专门把字从“坦夫”换成了“幼安”。

坦夫,长辈祝愿他一生平坦。可生逢乱世,谁能平坦?

不若“幼安”,幼时可安,与霍去病的“去病”相照应,也愿我大宋子民幼有所安。

收拾好心绪,辛弃疾拴马整理衣着,压抑住自己迫不及待的心绪,迈着阔步踏入了南宋的朝廷。

天幕外,一众臣子看着眉头紧锁的高太后和一旁年少不知事的小皇帝赵煦,心中愁肠百结、忧思惴惴。

司马光:江山都剩半个了,这天幕上的人怎么看着还很幸福快乐的样子。

苏轼有话直接说,此刻也不顾忌众人心情,畅所欲言道:“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