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
,让苏轼想起御史台监狱里的打骂。
对哦,自己连御史台监狱里面的拷打都挺过来了,区区言语侮辱不痛不痒的,狗冲我叫一口我总不能汪回去。
想清楚,苏轼甚至冲那几个泼皮无赖笑了笑,礼貌问道:“老夫要回家吃饭,这几位小兄弟可否让个路?”
原本以为苏轼会又惊又怒的几人被他这一笑给整懵了,纷纷给他让出一条道来。
待苏轼走远,那王二狗子吐出嘴里的草叶子,狐疑道:“这老家伙,难不成真的是个诗人?”
【苏轼在《留侯论》里面写:“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他或许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遇到这种情况,并且自己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
【丐帮帮主:“看淡一切·苏”正在发育ing】
【就在苏轼整日郁闷努力排解自己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时,我们千里送温暖的小马来了。】
【sunny:铁杆粉丝登场,东坡开荒!】
明意点头:【说的没错,马梦得来了黄州,一看苏家十来口人没有收入,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太守请求批给苏轼一块地。徐太守为人也十分爽快,当即在城东划了一块荒地给苏轼。苏轼当时可高兴了,他觉得他马上就要成为第二个陶渊明了。】
无端被cue的陶渊明停下来手里的农活,再次陷入沉思:这就是神迹给他透露未来的缘故吗?这苏姓小子的故事他一路听下来,可半点看不出他适合归隐啊!
【苏轼得到了这块荒地,见这块地地势高,想起白居易写自己在东坡种花,于是欣然给这块地命名为东坡,并且兴奋地告诉身边人,以后就请叫我苏东坡!】说到此处,明意明显激动起来。
【123:莫名有些中二是怎么回事?】
【丐帮帮主:怎么会中二呢,这标志着一个伟大的名字诞生了!从此以后他就不再是苏轼,他是钮祜禄苏轼,他将带着他震撼千古的作品,王者归来!】
天幕外,刚刚吃完晚饭在擦嘴的苏轼:怎么说的好像,我死了又诈尸了?
【苏轼用一把火烧了东坡上的枯草,并在这块地中间发现了一口用于浇灌的暗井,种上麦子后,这块地就成了苏东坡的主要活动场所。】
【主要活动包括:在东坡耕作、在东坡和人唠嗑、在东坡烤肉吃......】
【值得注意的是,苏东坡刚到黄州给神宗写谢表的时候,说自己“惟当蔬食没齿,杜门思愆”,意思是陛下臣给您发誓了,我到了黄州一定吃斋念佛、闭门不出好好反省,从而感谢您的不杀之恩。结果他实际上到了黄州怎么干的,到处找肉吃,到处找朋友玩,像极了昨天喊减肥今天坐在烧烤摊的你我。】
苏轼:为什么神仙专爱掀我老底,这神迹要是持续个十天半月,我还有什么事是天下人不知道的?
【刚到黄州不久,苏轼就写下了《猪肉颂》,自古有人颂天子,有人颂圣人,实在不行赞美一下茶也好,但苏东坡他为猪肉唱赞歌。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贱价如泥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猪,黄州的猪长的白白嫩嫩,有钱的人吃瘦肉,剩下的肥肉卖的便宜,苏轼一看,这岂不是很适合我这种穷人吃!但是单纯的肥肉太腻,于是,大名鼎鼎的东坡肉问世了。】
画面里的苏轼捋起衣袖,丝毫没有什么君子远庖厨的讲究,对着案板上一块猪膘认真研究加工,神情和研究《易传》《论语》时一模一样,耗费了一整个夜晚,苏轼伸了个懒腰,终于露出满意的神情。
待一家人早起用膳时,便见到了餐桌上摆着的那几块红彤彤却又晶莹透亮的红烧肉。
那肉红白层层分明,被苏轼盛放在一片菜叶上,第一次用筷子夹时爽滑发嫩。入口却又淳香,肥而不腻,细嚼还能感受到大火慢炖产生的柴酥感。就着鲜美的肉汁,或配白米饭,或配白馒头,都能让人大快朵颐。
对自己亲手研制的东坡肉很满意,苏轼吃完擦擦嘴,溜达着往安国寺去了。
一进禅房,和尚便闻到了他身上携带的肉香。
“施主,你刚刚吃完肉,怎么可以颂经呢,这岂不是对佛祖不敬?”
“唐突唐突”,苏轼双手合十行了一礼,去旁边漱了漱口继续回来念经。
和尚被他这个操作给震惊了:“施主,俗话说吃斋念佛吃斋念佛,你以为一碗水就能漱干净吗?”
苏轼掀眼看了和尚一眼,双手合十念念有词:“惭愧惭愧,我是高僧,所以一碗水就够了。”
作者有话要说:
苏轼: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第11章 黄州(四)
【“大难不死,必有口福”,这八个字可以说被苏轼在黄州演绎的淋漓尽致,苏轼自己在《东坡志林》里面写自己每天早起两碗红烧肉,即便我们没学过养生,也知道这样吃下去是不行的。】
【过于爱吃肉的后果就是,苏轼患上了红眼病,红眼病又叫做爆发火眼,需要病人清热解毒,注意饮食清淡。但苏轼怎么说的,“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意思就是,我的眼是眼,嘴是嘴,你不能因为我的眼睛生病了就要惩罚我的嘴,这也太厚此薄彼了,我坚决不同意!】
【123:当代吃货都没这么能狡辩的.....】
【丐帮帮主:没事的老苏,你那东坡肉下面加了菜叶子,零卡!清淡!】
似乎感觉最近的美食要素过于多,明意将话题又转了回来:【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很努力地在走出贬谪的失意困顿了,但酒足饭饱、欢乐退却,不免也会思考人生。苏轼一家团聚以后,原本的定慧院就不够住了,苏轼一家搬到了临皋亭。这个临皋亭出门不远就是大江,苏轼一个人经常喝的醉醺醺的去江边吹风。】
画面播放,明意话音终止。
突然换上农民身份的苏东坡很努力地在融入当地的生活,夜幕低垂、月朗星疏,苏轼和当地的几位农民、渔夫、牧童在东坡的田埂上席地而坐,围着火喝酒烤肉吃。
“诸位讲个故事吧?”苏轼看着面前头发花白的老农民。
老农民和黄土一样的面上浮现几缕薄红,嗫嚅道:“苏先生这不是折煞老夫,我一介田间百姓,哪里有什么故事?”
“随便讲讲都行,故事不一定要来源于书本的。”
一旁的老农夫继续摆手,他们知道眼前这位苏先生是个顶有本事的读书人,平日里也会教周围的孩子识字读书,他们这种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人,怎好在人家面前闹笑话。
“行吧,那我给各位讲个鬼故事。”苏轼端正身子,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