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
来。
乡试结束,礼部终于有机会稍微歇息。
朝堂的目光最近则转向了吏部。
传说中的‘兵中考核制度’正式落地了!
据说若是用得好,以后所有官员的考核制度里都会化用。
据说第一次考核选拔的是能进去‘神兵营’的将士。
据说同样支持文官去考!
不少文官被这条信息刺激得心底发痒。
明明知道最终成绩是按照文武试定综合成绩,也挡不住想要考试的心。
毕竟哪个正经文官不是一路考出来的?
武官们则没那么多心思了,只一条消息就能刺激到他们。
神兵营,真的配备神兵!
而且不止一种神兵!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说,安临琛本就故意散了不少消息出去。
早在火药刚有成品的时候,他就对外放出过风声,不少人都知道如今的火药局捣鼓出了好东西。
才过多久,又明晃晃的出现了新的。
想要第一批用上这些‘好东西’?
那来报考神兵营吧。
尤其项大将军。
最近他只要将自己面前的文书过完,就过来堵陛下。
狗腿的让所有见到他的人都觉得眼瞎。
偏偏他对别人眼光视而不见。
全身上下都透露着一个信息:‘陛下!新神兵!想要!’
安临琛每每将这只大型二哈打包丢出去,最多只顶用一个时辰。这人就又能找到新的理由找到他的面前。
一来二去,皇宫的护卫能在前朝宫殿各处发现项大将军。
侍卫们:“……”
项将军真的好闲。
如今总算走到了最后一步,安临琛最近也总算不会随时随地看到项大将军了。
这条新晋升制全名挺长:‘大锦官员晋升考核制(试行版)——神兵营选拔版本’。
由此可看出,以后再有什么其他选拔考试,完全可以套用这个名字,改个后缀版本名称就行。
此次选拔共进行时三天。
第一天武试、第二天文试。两者皆通过后,综合成绩达到优者便可参加第三天神兵营的‘面试’。
据说面试的‘面试考官’包括皇帝陛下!
最后这点公布后,让不少人又紧张又激动。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天下多数人一辈子都见不到帝王一面。
他们现在却有了个能被帝王重用的机会!
九月十五,选拔第一天。
此次因为选的主要是用枪之人,安临琛将眼睛和头脑灵活作为第一要素。最后合格人数约为3000人,刷下去的人数不算多。
第二天,文试开始。
文试考题,正是之前石笑淮拿去骚扰严莫藏以后,又拿来让手下脸色发青的‘改良版’。
说改良版倒也不算,准确来说,应该是精进版。
比如有一道问题是:“如果项将军和石尚书决斗,谁会赢,为什么?”
还有一道是:“向一位盲人描述黄色是什么样的。”
安临琛看过这场考试的考卷,对出题角度的清奇稍加赞赏。
毕竟他更多的是需要看这些人对于处理各种事务的方式,而不是要一群会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这些题目到也算另一种歪打正着。
咳,才不是他想要看热闹。
总之,题目的事情就这么被定下来了。
第三天,京城京郊。
安临琛的最后一场考试没有放在宫内,而是移至了京郊山下。
倒不是皇城施展不开,只是放在皇城里面的话,他们的考试计划并不那么容易展开。
现在站到安临琛面前的不足千人。
安临琛倒是没想到人数还剩这么多,总人数比他预料的只多不少。
正式校考开始前,所有人整齐列队进入校场。
帝王便在他们远处的高位上坐着。
大半士兵的心情开始激荡起来。
腰背挺直、目光清正闪亮。整个队伍散发着白杨茂盛一般的生命力。
每个人都目不斜视、尽可能做好自己动作的时候,却有意外突然打破这份认真。
方阵路程到走完大半正在集结,边上却突然骚动起来。
接着所有人都听到了内侍一声尖叫:“有刺客!保护皇上!来人护驾!”
随后两声极为响亮的‘砰砰’声出现,场面开始混乱起来。
参考士兵:!!!
这场混乱正是面试内容,在那声尖叫响起之后,安临琛便在这个校场内消失了。
同时,神兵首次亮相。
最终,首批加入神兵营的将士,共三百二十四人。
神兵营正式成立,晋升考核制也迎来收尾,修修改改,正式列为晋升可参考的履历之一。
此制会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职位分出不同的试卷。
不过有一点倒是共通的。
即,想升官,多考试。
毕竟每次的成绩都是可以列出来作为参考的。
而几件连轴转的大事忙完,朝臣同样缓过了口气,有人便忍不住开始作妖了。
最先冒头被逮着的是吏部右侍郎。
能做到一部二把手、正二品官员,自是人脉和关系都不差。
这位叫做周忠的吏部侍郎,利用身份之便开始敛财。
他做得隐蔽,只给一些特定人员放出消息,暗示大比之年也是分封官员之年,该懂的人就都懂了。
既然是分封之年,那多出些放官名额,那也是很正常的不是吗?
简单来说,他在卖官。或者说,卖‘放官’排名。
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卖官的现象存在。
买官买爵有个高雅的名字,叫捐纳。
若是你足够有钱,那你可以用捐款、缴纳,即给朝廷钱,换个官来当当。
交了钱,可以不用科举考试,就直登龙门。
卖官鬻爵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国家财政上的不足,甚至一般开捐纳的都是皇帝本人。比如始皇嬴政,他在还没横扫六合之时,就靠着这项制度解决过不少财政上的问题。
但秦国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原则,那就是通过捐纳授予的官职,基本不会扰乱正常的官僚体系。也就是说,给你的一般都只是荣誉上的官位爵位,而不是实职。
捐纳制度运转那么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有效管控之下。
而前朝时期有明确规定,只要捐纳一定钱财,就可以成为贡生,也就是有资格到国子监就学。这种通过取得贡生资格的叫“纳贡生”。
纳贡生也是贡生,与正常考上来的举子同级,自然也有做官的资质,相当于官员的预备役梯队。
他们就相当于是出钱买了个未来官员身份。
但纳贡生只是候选官员,得等朝廷“放官”才能正式得到官身,也就是得等朝廷发放空缺名额。
但是放官,首先考虑的是因丁忧、得病等原因一度离任的官员,其次考虑的是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进士、举人,最后才会考虑到像捐纳者这种第三梯队。
这就是没有正式身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