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5
兀地从安临琛的手心里消失不见。
安临琛:“……”
主动感受了下对面的状态,见小云只是沉睡并没传来什么其他的情绪,他才将心放了下来。
看着手里被剩下的手巾,安临琛睡不着,干脆直接起身。先将手巾放进那一堆小云专用物品里,而后亮起了灯,坐到桌子面前,开始画起了一些衣服款式。
九月初,乡试放榜。
这天天蒙蒙亮,不少人就围挤在顺天府署布告栏周围,等着乡试榜单的张贴。
乡试榜单首先钤盖各省府尹印信,而后张挂在省府署的布告栏。盛京的榜单就挂在顺天府署,各省则在知府衙门或巡抚署门前张挂。
期间有兵士看守,三天后收缴存档。
很快,一队带刀兵士列队走了过来。
中间护卫着的正式张挂榜单之人。
人群骚动起来。
不一会儿,榜单挂好。
哪怕边上还守着真刀实枪的守卫,也不减人群拥挤的热情。
陈玉成正站在外面等着。
他本想自己去的,可不仅敌不过老父亲,也敌不过他的大伯三伯四伯小姑小姑父、各个堂兄、表兄以及族弟……
咳,陈家能在多年战乱中保存的不错,自然也是个人数不少的大族。
族中靠天吃饭多年,总算出了他这个一个‘神童’不说,还让该死的战乱给耽搁了。
如今终于又有出路了,人人都比他紧张。
陈玉成有些哭笑不得。
在家时,这一大家子挨个来明示暗示结果不重要;反正现在朝廷又开科举了,甚至来年就能再来一次。
可等到出榜了,这些人的动作一个比一个快。
他原本紧绷的心,奇异的放松了些。
“中了!中了!远道,你中了!名头还挺靠前呢!我数啦,第十一名!”
“哇哇哇哇哇远道哥,恭喜呀,以后就是举人老爷啦!”
“哈哈哈,少年才俊啊!你夫子的期望没落空。好样的!”
“太好啦!以后我就有个举人哥哥啦!我也要好好向学,争取让哥哥多个举人弟弟!”
一家子七嘴八舌的将陈玉成围了起来。
周遭不少人投来艳羡的目光,接着再次将眼睛转移回那崭新的榜单上,试图用眼睛将那层薄薄的红纸盯戳出个洞来。
陈玉成脑袋轰的一声放空,脚步轻飘飘的,在家人的拥簇下上了板车。
等他再回过神来,已经是到自家门口了。
家里人显然已是得了消息,正开心快活的忙里忙外着。
陈玉成此刻正坐在陈家最年长的老祖宗面前。
陈玉成立刻跳了起来,匆匆行礼:“三祖爷爷。”
老人摆摆手,笑呵呵的将手边上的茶点推给他:“哎呀,终于回过神啦。小玉成,做得好。没辜负你的名字。不仅光耀了我陈家门楣,也没辜负你夫子的期望。”
陈玉成鼻头发酸:“您老抬举了。”
陈玉成的名字正是面前这位老人取的。他出生时天下已有乱象,到处人心惶惶。
陈玉成生来早慧,偏又从小就病恹恹的,在这个世道实在不像能立住的样子。拉拉扯扯长到能排齿序的时候,族里请了这位有威望的长辈给他起了名字。就是希望他能借着长辈的祝福,好好活下来。
他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
威严的老人将手放在了他的头上,干燥温暖。耳边是温和的说话声:“我们的小壮壮长大啦,以后就叫‘玉成’吧。”
“玉汝天成。你是天生的美玉,哪怕易碎,也是普通石头比不了的。要好好待自己,好好长大。”
后来,陈玉成慢慢长大,将将识字时,便显露出不凡的能力。族中商量了几天,咬咬牙坚持送他上了学。他也不负期望,十三岁就成了童生,仅又过了几年就成了秀才。
可惜当时天下已乱,科举考试再不是出路。
三祖爷爷:“心定下来了没?定下来了就去给你夫子上柱香吧。这等好消息自然要你这个弟子亲自去再报一遍。”
陈玉成点点头,拜别了长辈,提着篮子去了他夫子坟前。
陈玉成弱冠那年,他的夫子身体已经很不好。
却仍旧提着笔,给他留了劲道沧桑的勉励。
“玉成小子,长大啦。我给你取了个字,你看着满不满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以后就叫‘远道’吧。
“别放弃啊……前方虽然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要做一个有气度、心胸开阔之人。”
“这天下总会好的。”
回忆往昔,陈玉成眼前一片模糊,却仍一丝不苟的给自己师父上了香火贡品。
师父,您曾经给我取字远道,又告诉我道阻且长不要放弃,如今弟子确实等到曙光了。
您看到了吗……
作话:出自两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这首诗本是写女子独居,表现其孤独和凄凉的。这里夫子化用第一句给陈玉成取字,想表达的是“天下虽然乱象丛生,但是总有一天会结束的,你本就聪慧异常,不要放弃读书这条路。”
另,今天的阿晋半天不给我爬上来,差点放弃今日更新……
第26章
陈玉成家里一番热闹,他自己也礼数到位,客气周到的亲迎了几个前来恭贺送礼的富贵人家管事。
前前后后忙了好一段时间,才到官府将自己的牒册文书换成新的。
不日,陈玉成从顺天府出来后,不仅带回了新的身份文书,还带回了一叠大部头《大锦律》。
据说这是官家规定的。
他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借书小吏的话:“这很紧俏的,还好你排名靠前,不然我都不会先借给你呢。既然成了新科举子,便为朝廷尽点力。回去好好读这《大锦律》,没事给周遭民众普普法……悄悄告诉你,接下来的会试殿试,这个占据重点呢,别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明经策论上……还有,抓紧看完抓紧还回来。”
陈玉成:明明是你强塞过来的,倒是让我抓紧还。
不过他并没有说出口,老实行了一礼。带着新书回去抓紧抄写了。
接到这个任务的并不仅仅是陈玉成。
只要是上榜的人都被告知了。
而落榜的秀才们,也有人第一时间在他们耳边传递消息。
除却第一波人是安临琛安排引导的,后面都是自发行为。
谁还没有些同窗、晚辈、好友呢。
“据说以后科考里占据大分呢。”
“是极是极,可惜我等无缘一观……”
“我有个表舅,今年在榜,说是能与我一起看……”
“家里有个亲戚在刑部,说是这个很重要,能替我手抄一本……”
“哎呀,听说有书肆已经开始卖啦。”
“哪里哪里?兄台快说。”
《大锦律》迅速流传开来,快速达到‘人手一本’、‘未见过也有所耳闻的新试题’、‘当官必备’等成就。再被这些读书人带往大锦各地,传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