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0


学之士”。朝堂主流是学儒家,谁敢违背?况且有意出将入相者,无论从前学的是哪家的学说,从汉武帝确立要用儒学学者开始,企图进入朝廷的人,能不学儒家吗?太学的建立是一个标杆,提醒天下学子,该用什么方式能够更快站在朝堂上。此外,刘彻还命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让各地都兴教育,办学校,以孕育更多人才。】

后世之人自知人才的重要性,也明白教育人才,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对一个王朝的崛起何其重要。

在汉武帝刘彻之前,至少太学并没有真正确立,或许有人用行动证明过人才的重要性。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帝王,汉武帝真正做到大力发展教育,为后世典范。

秦始皇眼睛再次亮了,建学校,发展教育。

对,他现在没有人才不错,与其等着别人给他教出他想要的人才,倒不如他自己上手!

秦始皇默默记下,显然又有了新目标。

刘彻骄傲的抬起头,被夸得他心情愉悦。别管后世的儒家学说变成什么样,在他此时此刻,刘彻经过方方面面考虑,怎么看怎么觉得董仲舒所提出的种种思想都利于他统治朝堂,如此,他做了。

没有人可以给他建议,告诉他到底做得对不对。

然刘彻很确定一点,从前适用于大汉的无为而治,如今已经不再适合大汉。

大汉的国策不改,大汉最终会走向什么样的结局,他不敢想像。

况且,三纲五常对他而言是确立了君主的绝对统治权。仅凭此点,已然足够让刘彻推行。

至于他这一项国策定下对于后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刘彻相信,作为帝王,没有一个会不希望自己的权力凌驾于世人之上。他眼下想要达到臣民臣服于他之下的目标,将来任何一个帝王都会希望做到这一点。

没有人摸索出来的路,他走出来让后世人瞧清楚了,显然沈悠说出后世沿用数千年,便是对他此番决定最大的肯定。他是对的,他果然是对的!

刘彻不自觉间露出了笑容,并没有在意朝堂里有人流露出的落寞。!

第286章 阳谋

对刘彻的决策有所怀疑不满的臣子并不在少数,眼下刘彻并没有将朝堂上的臣子换成一家之言。毕竟,他虽推崇儒家,并不代表他对于臣子的包容为零。

先前的臣子,无论是认可哪一种学说的,只要好用刘彻也断不至于不用。反对的人刘彻定然是在第一时间将人踢出去的。

沈悠一番话给他们多少警醒,让他们明白他一个已经明明白白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帝王,断不可能如他们所想的更改。

【我们现在都知道,想要有数之不尽的人才可用,须得大力发展教育,学校在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份量。人才不是短短的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莫过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句数千年前管子的话,早已表明培养人才的不易。不易也得培养,唯有人才多之取而不尽,才会让上面的人有选择权,要用什么样的臣子,不用什么样的臣子,都在他的一念之间。帝王考虑利己,一般都不会做吃亏的事。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在国家的政策里能得到一点点的利,有了可以上升的希望,我们都会为之高兴。】

【统一朝堂的思想,又已经为自己后路都做好准备后,汉武帝刘彻在得到主父偃后推行另一项为后世称赞不矣的阳谋政策-推恩令。什么是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秦始皇瞬间傻了眼,别说他了,汉武帝时的一个个谁人不傻了眼,随之忍不住大笑起来,确实是值得世人称赞不矣的阳谋,试问诸侯王面对如此阳谋,当如何应对?

刘邦第一时间拍起大/腿道:“想出此等好主意的人当真是可遇不可求。推恩令,推恩令。”

细细品起沈悠解释的所谓推恩令,毕竟按照现在的承袭之策,那是一人而传承,推恩令就不一样了,但凡是诸侯之子都可以将那一诸侯王的地盘分而袭之。

对,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原本为唯一继承人的人。可有一说一,一但推行推恩令,是反对的人多,还是支持的人多?

必然是支持的人多?

王位作为唯一的继承人,其他儿l孙都没有继承权,等于什么都没有,没准三代不到,他们和寻常百姓已然无差。

分割土地承袭,怎么着到他一代他是个有地盘的诸侯。多多少少日子都不会过得太差,哪怕同样是三代不到可能他们都跟寻常百姓无二,现在,彼时,名头和利是有的。

所谓以后会不会再有他们国的存在,不好意思,怎么着都不会有他们的份儿l,他们想那许多干啥?

刘邦望向萧何,萧何从震惊中醒来,察觉刘邦的眼神道:“陛下,虽为阳谋,推恩令一但颁下,诸侯必然反。”

刘彻因何敢推行推恩令,那是他不怕诸侯再反,谁让七国之乱平定后,大汉已然不是从前的大汉。

他们如今的情况不对。

刘邦难道不是迫于无奈才不得不分封异姓王的

?刘邦不敢让诸侯王们把权利交回来,皆因诸侯王手中握着令他忌惮的兵马。

推恩令是阳谋不假,并不代表阳谋便不需要实力支撑起来,恰恰相反,没有实力作为基础,所有的政策不过都是虚幻的。

阳奉阴违了解一下。直接造反抗议了解下。

刘彻能做且做得很好的事,眼下不代表刘邦做得。

“陛下不妨记下,以待来日。”

萧何相劝,他岂不知刘邦顾忌,既有顾忌,该避则避,没有道理先前刘邦忍住了,得了大汉江山,如今不忍而葬送大汉江山。

“对对对,丞相说得对。”

刘邦听着好主意,立刻想到自己学着用,倒是一时忘记,情况不一样,适用于刘彻的政策,于他此时并不适用。

刘邦心情相当的好,好得哪怕知道此时的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自家孙子,那也无妨,反正好政策他记下了,何时他能用上,他何时来用。

最让刘邦高兴的莫过于后继有人。哎哟,瞧瞧他的儿l孙曾孙多争气,一个个把大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叫刘邦听得都为他们骄傲!

【诸侯王都不是傻子,谁人听着不知道朝廷是真容不下他们了,想方设法的要夺他们的权,然而刘彻打的可是赏赐的名号,毕竟他也是想要厚待刘氏子孙,只一个嫡长孙可承继一方土地,对其他的兄弟算不上友好。推恩令虽然会遭到嫡长子的反对,但是原本应该分不到封地的其他人却都会感谢皇帝。因为按照之前的法令,他们在嫡长子们继承土地之后,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样一来,这条法令对他们是非常有益的。推恩令这种手段虽然比较委婉,但确实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对皇帝自己的名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