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7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吗?一人灭一国的人都不在其列,那都是怎么样级别的人才?天幕别收了,继续说下去!

刘邦听着倒是不怎么羡慕,要说人才他也不是没有,虽然和一人灭一国有点差距。

汉武帝刘彻激动的站了起来,一人灭一国都没入大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这大唐的人才到底有多少?听着竟然比他要多得多!刘彻这回终于是酸了。不酸也不行,他手下虽然有猛将,也有帅才,可他想灭的是匈奴,自然巴不得能多几个会打仗,也能运筹帷幄的人。

这大唐竟然如此人才济济吗?一人灭一国都没能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刘彻不便于脱口而出的感叹,别人可不得说了,毕竟他们也得想想自己的本事,对比一下。相比于刘彻,汉臣们不得不说,其实他们也想跟李世民混,至少不用担心将来有一天不小心惹了皇帝,他们人头不保。

在他们上方的刘彻,他们的陛下,那绝对不是像李世民一样拿臣子视为知己好友,海纳百川,更能容人指着他鼻子骂的人。

好些个臣子表示,他们其实也挺羡慕大唐那些当官的。

刘彻听着底下的臣子嘀咕一句,怎么说呢?他能感受到臣子们的情绪变化,却丝毫不觉得自己得像李世民学习。为人臣者,倒是敢对皇帝诸多要求?

独孤皇后听到李世民能做到向臣子赔罪,还是上午刚把人贬了,下午就能奔人府上赶紧跟人赔不是,如此变脸又没架子的作为,不由笑出声来。引得杨坚板起一张脸透着怨念的瞅着她。

“陛下不觉得这样一个皇帝极是难得

吗?”独孤皇后见过的皇帝多了,就连她的丈夫也成了皇帝,可是每一个皇帝过的都是什么样的日子,她都看在眼里。反倒是李世民这样一个皇帝,才让人觉得这个皇帝没白当。

杨坚!!!他自是明白独孤皇后话里什么意思,他不是不想和臣下亲近一些,但是他更防着他们。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正因如此,他更害怕有人从他的手里将皇位夺去。

武德年间,李渊再一次感受到一干臣子看着李世民灼热的目光,李渊将心比心的说说,他这会儿还能拦着不让李世民上位吗?怕是那原本忠于他的人,但闻李世民将来能够开创一个盛世,君明臣贤,不清算功臣,跟着李世民混,更能名垂千古,为后世所传颂,谁不想?

当官的最高追求不就是流芳千古,为后世传颂吗?

饶是魏徵在听说他都把李世民骂得都气得想杀他了,还能保全了性命下来,这心里有多少复杂的想法,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了。

李建成一辈子都想压着李世民,他不想承认自己不如李世民。只不过他们兄弟分工不同。李世民在外征战,而他在内帮着李渊安定朝局。如果换一换,李世民未必做得比他更好。

然而天幕却肯定的告诉他,李世民不仅仗打得漂亮,论起治理国家,用人纳谏,李世民只比他更厉害,绝不会有半点的不如他!

李建成扪心自问,大唐的天下究竟是谁打下来的?他既不如于李世民,就非要因为他是兄长而让李世民退让?他有什么资格?

这一刻,李建成垂下了眼眸,他须得考虑,究竟接下来他该怎么办?

贞观一朝,听到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还和从前一样,尉迟敬德笑道:“陛下始终是陛下,从来没有变过。

“谁规定的当了皇帝就得变的。我虽为大唐的皇帝,也是李世民,不过是多了一个头衔,多了一份责任而已。当然,多了一份责任就该做得比以前更好。”李世民从来不是那骄傲自满,认为当了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无所顾忌的人。

恰恰相反,李世民觉得既坐上这个位置,更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否则又怎么配作为皇帝。

【没办法,谁让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功劳,在当时的大唐确实算不上什么大功。之前我就提过,李世民在位期间,平吐谷浑、吐蕃、高昌、薛延陀,四夷莫不臣服,无敢

再来犯者。大唐的疆域,到唐高宗时达到鼎盛,东临于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远胜于汉宣帝时期。】

【不仅如此,李世民的贞观时是真正做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时期。登基之后的李世民当即让人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后来长孙无忌又组织十九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作注,这就是《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律中可以注意到,前面除了总则这一类的,以及关于皇宫皇帝这一类的规定外,首先是职制律。这些条文所约束的都是当官,也就是说,在唐太/宗时期,法律首先管的是官吏,其次才是百姓。】

嘶!好些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气,这李世民也太神奇了吧!法律管的是官?管的是他这个皇帝?那管的难道不应该是百姓?

【不要怀疑,唐/太宗一再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是唐太/宗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带头守法,他曾说过,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保下犯法的党仁弘时,为自己徇私而向上天告罪。被群臣拦下,又下罪己诏。在唐太/宗的心里,他舍不得党仁弘死,但他也知道,国法不容于私。而他徇私一回,自当向天告罪,由他一人承担后果。】

【皇帝的以身作则,让贞观时期执法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慎之又慎。李世民认为,人死不能再活,因此执法务必宽大简约。为了避免枉杀,李世民将最终的死刑权收回中央,死刑终审牢牢在中央把控,为的就是避免错杀,枉杀。在李世民的一番经营之下,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被判死刑的就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人才29个。】

哎哟,听着这个数字,手里未必没有诛批准备勾红杀人的皇帝们,看着上面的数字,那是真的相当的觉得扎心。这法律人人平等反而该处死的人没有那么多了?

果然只是因为李世民提倡法律人人平等而已?

秦始皇瞄了一眼旁边的奏折,这上头好像要斩首的人不少。

【不仅如此,李世民和大唐死囚们还有一个故事最为后世津津乐道。却是贞观六年的事。当时的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突然多了那么多的人,李世民纳闷是何缘故,于是亲自前去看望这些囚犯,然后跟人聊着聊着,脑子一热,李世民即要放他们归

家一年,和亲人团聚之后再归来行刑。】

【死囚们自是欢喜雀跃,可是这二百九十人要是一去不复返怎么办?李世民当时脱口而出的话,也断然不能出尔反尔,至于过程怎么样,懂的都懂,结果算是还好。一年之后,这些死囚一个不落的回来。】

【故事如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