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
人。重文轻武,沈悠可是就那么评价过他的!
【关于女子的事,其实还能再说的,毕竟刚刚我也说起了贞节牌坊的事,但暂时不延伸下去,后面我会单独出一个专题细说。还是回到太/监的事上。】
【男人们啊,为了满足自己那点私心,不仅摧残女人,也同样摧残男人,太/监就是最好的证明。宦官之乱,本质上就是皇帝自取其果。但凡他们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既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偏自己就一个人,没本事做到夜御数妃,可又担心深宫寂寞,一个不慎宫妃给自己戴绿帽子,皇位再让别人的儿子得了,他不是白忙活了?】
【因此,为了永绝后患,他管那些太/监是自己想当或者不想当。只要不会威胁到他们就好。可是这就不能避免埋下祸根。不道者不安分,一但掌握了权利,兴风作浪者不计其数。】
【每每建朝之初,皇帝喊着什么内廷不得干政,脑子清醒的人明白对于身边这些不确定是因为什么原因成为太/监的人,本能只想提防。可有句话说得没错,人算不如天算,没有人能预料将来的事,永绝后患,不让太/监这种人存在,皇帝们又舍不得。因此,只要太/监这类人存在,就不可能避免宦官乱政。】
【毕竟,当皇帝对前朝失去控制时,想要重新掌握有什么办法,推些人出去,让他们跟前朝的人争啊,斗啊。在皇帝身边伺候的这些太/监,本质上他们的荣辱皆系于皇帝一念之间,故而,很多时候所谓的宦官专权,更多是皇帝一手挑起的。只是为了借这些太/监的手铲除异己。然后呢,等着下一个皇帝接手,再让那位皇帝把人一杀,哎哟,多好的收拢人心的机会。所以,与其说太/监的不是,不如说那些个大力推广太/监诞生扎根的皇帝不是个东西。】
第11章 叫门天子
嘶,这回不再仅仅是朱元璋有那么一个想法了,好些人都觉得,沈悠懂得太多了。你要把皇帝的心思全都披露出来吗?不太好吧!
对于造就太/监的皇帝们,不好意思,要保证血统纯正的皇帝们,纵然沈悠骂他们不是东西,他们也没打算改。
沈悠继续,【我说过,物以类聚,圣明的皇帝身边跟随的自然都是贤明的人,因为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没有机会在圣明皇帝的身边狐假虎威。就算真有坏心,君王贤明,也会为之有所感化,自然没有机会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来。所以,针对土木堡之变,有人说是那位名叫王振的太/监的错,我更认为一切的问题都出在叫门天子的身上。】
这一点所有皇帝们听着都知道沈悠没有说错,有很多事,不是当皇帝的不清楚后果,只是在权衡利弊后,他们选择无视那些人受的苦,承受的冤屈。
【大明如何败于瓦剌的经过我不细说了,要知道随着永乐帝打得瓦剌一退再退,不敢再轻犯大明的军队以及四朝元老都在,对付瓦剌,但凡只要不是当皇帝的一意孤行。都不会有土木堡之变。】
【我只侧重说一点,好让大家知道,这位皇帝当得有多不配,那就是叫门天子这个名字的由来。领着二十万大军,数百文臣武将出征被俘,作为一个天子,但凡有骨气的要么以死殉国,至少也能留个好名声吧。这位真好,落于瓦剌之手,为求活命,不仅为瓦剌带路,至宣府、大同城下,贵为一国之君,竟然命令守城的将士打开城门!」
“什么!”听到叫门天子这波操作,谁听了不为之震惊,不可思议!作为一国之君,一国之君啊!他贪生怕死也就罢了,怎么还能做出领人前往大明城内,叫开城门的事。
叫门天子,果然是叫门天子啊!
“枉为人也。”秦始皇咬牙切齿的评价,一干臣子们纷纷点头,很是认同。
刘邦震惊得下巴都快掉了,非常自觉的道:“我觉得自己够那什么的了,可是这位竟然不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倒也配当这个皇帝!”
辛苦打下江山的刘邦自知,若他不是心里有百姓,他这个皇位绝对坐不稳。就现在他都在发愁呢!
李世民诧异非凡,“此人难道不知城门一开,对大明将是怎么样的灭顶之灾?如此君王,当废之。”
嗯,作为一个夺位登基的人,他这话说来,没有人反驳。
而对于老朱家的人来说,朱元璋如遭雷击,“他怎么敢,他怎么配!”
朱标后看亲爹气都都要拔刀了,赶紧把老父亲按下,“爹,爹,这会儿那孩子还没出生呢,您就是想宰了他,那也宰不了。”
对,对,果然是气糊涂了,连这点事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你,你以后选人要擦亮眼睛。”朱元璋没办法,沈悠又只称各帝,压根不说谁的名字,搞得他都闹不明白建文帝、永乐帝这一个个皇帝到底都是谁。早知道他就不规定大明朝只用一个年号了,搞得沈悠直接用年号称他的儿孙们,让他想打人都无从下手。他心里一个接一个的疑团堆积着,偏一个都得不到解释。
而此刻已经作为皇帝的宣德帝朱瞻基已经站了起来,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教出那么一个儿子来。
都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作为一国之君,真要想解决区区瓦剌需要他亲自领兵出征?
对,这孩子可能是想学他,但他是能学得了的?
叫门天子啊!领着瓦剌到大明来,想让大明的将军不战而开城门,这不是要把大明江山给瓦剌双手奉上?
朱瞻基气得上气不接下气,抄起案几前的杯子狠狠一砸,可也担心万一大明官员顾忌他那蠢儿子皇帝的身份,打开了城门,大明才是真正的危矣!
一时间,朱瞻基脸色就更不好了!
好在,沈悠给了他一颗定心丸,【幸好,叫门天子糊涂,不代表所有人都糊涂,宣府守将罗亨信、大同守将郭登等人头脑清醒,以江山社稷为重,拒不开门。】
【想这古往今来无数不畏生死,守卫在边境的将士们,支撑他们的都是他们身后的无数百姓。他们不仅为君王守天下,更为天下百姓守天下。这,才是无数将士哪怕明知不敌,却没有放弃的原因。所以,我一直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到最后,文人们都看不起武将。文臣武将,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本该是相互辅佐,相互成就的不是吗?】
是的,沈悠想到书中记载那些文人对武将的轻视,心里沉甸甸的,【若没有武将们不畏生死守卫在边境,无数将士抛家舍业,岂有边境安宁,国家发展?太平是保证一国发展的基本。否则百姓安能休养生息,又谈何再建山河?】
吐一口气,沈悠想将心中的郁气吐出去,再一次继续道:【然而,就这样一份为国为民之心,也未必能容于那些自私自利,无/耻之极的人。叫门天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为瓦剌领路的他,在他心里,千万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