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0
轼尽情地饮尽一杯酒后,感慨道:“已有许久不曾听到李太白,杜子美的诗了。”
“嗯,还有某自己的。”
他就喜欢天幕如此,会欣赏豪放不羁的性格,会赞美忧国忧民的品质,会认同淡泊明志的愿景,也会细品柔婉清丽的风情。
不拘泥一派,而是用一颗开放并包之心,去接受一切。
仅以此,便可窥见后世之国风民风。
【首先这题的正确选项是B。
这句诗来自唐朝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要是还没有印象的话,就让我来念出它的前一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何夏夏特意给了弹幕一点抒发感想的时间。
就见屏幕上一排排的问号刷过,足见他们心里有无语。
就跟何夏夏一样。
看到解析的第一眼,心里就开始怀疑人生,这两句能是同一首诗的?
唐朝。
白居易有些想不通。
他若是没有记错,上回在讲起声音沿直线传播时,就曾出现过第一句诗。
看弹幕都是脱口而出,滚瓜烂熟的模样,白居易当时还有些兴奋。
为自己的诗人人皆可读懂而兴奋。
可结果一转眼,天幕就说,他们只是知晓其中一句?
不知全诗,不知诗名?
“后世……是如此学诗词的?”白居易有些一言难尽。
实则,这已经不是天幕第一次这般说了,而可怕的是,天幕和弹幕对于他们只背诵所谓“名句”的行为,竟然感觉理所当然?!
后世的很多知识教授都优于他们,可在文学造诣的培养上,反倒不如他们这些“古人”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情况。
得想个办法,告诉天幕和弹幕们,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做学问,可不能囫囵吞枣,贪图方便。
若是一个人的根基打的不扎实,那么后续又怎能支撑住房舍来?
【很遗憾,我没有背诵全诗,这导致我在做题的时候就只能猜了。因为看到“长恨”两个字,所以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著名的长恨歌、杨贵妃,所以觉得是牡丹,没有问题。
只能说,好歹诗人给我蒙对了。】
白居易:……一时间竟不知道天幕是在夸他,还是在骂他。
【A项是宋代林……稍等。
咳,林逋(bu,第一声),杜甫的甫加一个走之底。
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所以A项写的是梅花,正确。不过这句诗就算不知道名字,光是从“众芳摇落独暄妍”这句,也能猜出来是梅花了。
接着C项,这位诗人来头可大了,不得了啊,我还记得上次有弹幕说,他是搅动天下的落榜考生。
这个人就是,黄巢!
这句诗是出自他的《题菊花》,所以显而易见,写的是菊花,C项是正确的。】
讲到这里,何夏夏又是吸气,又是叹气的,似乎有点苦恼。
天幕下,黄巢的心被紧紧揪住又放下。
他有些看不懂天幕的意思。
但相较于他的忐忑不安,此时正大力追捕黄巢的官员士兵就更加惴惴不安了。
好不容易这大半个月过去了,上头的人对于黄巢之事终于有所懈怠了,他们正想着可以偷懒一下呢,不想天幕又冷不丁地提起了,就好像是在特意提醒一般。
才坐下的士兵们又长吁短叹地站起身。
“大人,这城里城外咱们都已经掘地三尺了,就这还找不到黄巢的族人,他们会不会改名易姓,逃去吐蕃,或者天幕所说的西亚去了?”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先不说其他,城外那些地方,你敢说你真的找全了?那些深山老林你去过了?”
“这……”
见状,官员立即冷哼:“这什么这,还不快去找!上头问起来我若是交不了差,定拿你是问。”
【宝子们,黄巢和我想象中很不一样诶,我一直以为他是屡考不中的穷书生,没有钱没有关系,被逼地搞农民起义。
结果我刚刚忍不住查了下资料,然后惊呆了。
第一,他居然是盐商家庭出身,考不上科举就要回家继承家业那种。当然,这是现在的说法,虽然唐朝末年商人已经可以参加科举了,但商人的地位仍旧不高。
而且黄巢三次落第的原因都很……让人气愤。
听过前面复盘的宝子应该都知道,唐朝科举流行通关节和行卷,给名公巨卿投呈自己的佳作,就比如李白、王维,都这么干过。
但黄巢可能是第一次考的时候没经验,没有去通关节,也没行卷,所以落榜了。
第二次的时候,黄巢把该运作的都运作了,但是他运气不好,他运作的那个官员在党派之争中被排挤了,自然这次科举就没黄巢的事了。
到了第三次,黄巢改考武举了,毕竟他文武双全。
这就是我第二惊呆的事情。选项中的这首诗,居然是黄巢年少时所写,一说是他五岁的时候,也有说是他八岁的时候。但不管是几岁吧,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真的很不得了。
我也是在看了这一首诗的翻译后才知道,青帝居然是司春之神。
奇妙的小知识又增加了!
接着回到武举,黄巢善于剑术,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笑到了最后。但不知真假,据说殿试的时候,因为长得太丑,而被刷了。
于是就有了第三件让我惊呆的事情。黄巢在这次落第之后,又写了一首和菊花有关的诗,名字就叫《不第后赋菊》。
而这首诗的全文是: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5]
家人们!谁懂啊!
太离谱了呀!
这诗的上半句,是各种穿越女主参加宴会时,必要吟咏出来秒杀女配的存在。而下半句,是一部视角效果爆炸到十几年后我还忘不掉的大制作电影。
上下两句组成了一首我虽然第一次知道,却已经倒背如流的诗。
而它!还是黄巢写的!
就仿佛江湖中虽然没有黄巢的名字,却处处都有他的传说!】
作者有话要说:
[1]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二首》[2]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3]唐·黄巢《题菊花》[4]唐·温庭筠《荷花》[5]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第60章 常识判断
唐朝。
此前无论是理解黄巢的,还是痛斥黄巢的,此刻他们都沉默了。
“好像……”有点惨?若是因为这般经历,黄巢才想要起义,那也不能说他天生反骨,不过是不平则鸣罢了。
有人在心中暗暗地想道,他有些同情黄巢,却顾忌现下谈“黄”色变的风声,不敢多说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