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6


五才转身离开。

就在桂五转身的那刻,桂重阳脚步停下,回头正好看见桂五的背影。

桂重阳眼睛有些发酸,转身进了西厢书房。

“老爸”留下的那书本,就书架上,混在不起眼的几本书中。

明明是翻看上百倍的手本,桂重阳拿在手中重于千金。

除了那些不为世人所知的谋生敛财手段之外,这个手本中还记录着一些“预言”。

“永乐十八年八月,北京始设东厂”。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以迁都北京昭告天下”。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皇太子、黄太孙至京城”。

“永乐十九年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

除了第一条民间听不到消息之外,后边三条无一不准。

这应该就是所谓“神仙手段”吧?

桂重阳忍不住向下看去,不由愣住。

“永乐二十年正月,帝力排众谏,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

这将是皇帝第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是永乐八年的,第二次是永乐十二年。

木家村当年抽丁之事,就发上在永乐七年,皇帝第一次“北伐”之前,至今已经十三年。

木家村死了的九个人,至今遗骸还在蒙古。

明年自己十三岁,桂重阳苦笑,就是想要将亲人的遗憾带回来有心也无力。不过想到当今皇帝的文治武功,南北征伐事迹,他心中一动,从下边的“预言”中找起与“北伐”有关的预言。

果不其然,在下边的“预言”中,桂重阳又找到两条与“北伐”相关的记录。

“永乐二十一年七月,阿鲁台又来犯,帝复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帝自北京出发,率先命集中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另三卫兵会合于宣府之大军北征”。

不过待目光扫过最后一条下的消息,桂重阳瞪大了眼睛。

“七月十七日驻于榆木川,帝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次日卒”。

之前只当这些朝廷大事与自己无关,现下看看却是未必是那回事。

皇帝从明年开始会连续三年进行三次“北伐”,并且驾崩在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算下来,距离现在也剩下的不到三年的时间。自己是后年二月出孝,也就是永乐二十一年,可是想要参加“北伐”,去蒙古为故去的亲人拾骸骨,似乎无法可想。

桂重阳不是傻子,已经笃定自己的“老爸”即便顶着桂远的壳子,可也绝对不是桂家村那个善良怯懦的桂远。

桂重阳走到窗前,透过窗口眺望天空繁星。只是不知自己的“老爸”是天上神仙,还是地上的孤魂野鬼附身。

怪不得“老爸”只提过爹娘,却没有提过什么兄弟姊妹,也没有提过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因为他根本就不是桂远,他口中的“家乡”也不是木家村。

要是天上神仙,那“老爸”是历劫归去?那自己这条血脉算什么?要是孤魂野鬼,那“老爸”能不能顺利投胎,重新做人?

一时之间,桂重阳真想要祈求满天神佛,不管“老爸”现在归于哪里,都要让他平安康顺。

神仙不沾因果,魂鬼要修阴德,不管“老爹”是神是鬼,这木家村都是他桂重阳身为人之当为生父背起的因果。

可是桂家的人只是“因果”吗?

坚贞宽容的梅氏,温柔细心的梅朵,有担当的桂五,憨厚的桂春,机灵的桂秋,还有爽利的杨氏,面恶心善的桂二奶奶,沉默勤快的桂二爷爷,难道只是“因果”吗?

桂重阳站在窗前,心里堵堵的。

这时,就听门外有人道:“重阳?”

是梅氏的声音,桂重阳忙过去开门。

梅氏手中端着托盘,上面放着一碗清汤面,道:“瞧你晚饭用的少,怕你肚子里饥,揪了一碗面片汤。”‘

用的是家里的麦子,颜色有些发黄,可麦香浓郁,上面点缀着碧绿的葱花,还洒了几滴香油,桂重阳肚子里一下子饿了。

“谢谢姑姑!”桂重阳接过面条,只觉得方才的念头够操蛋。

这些人哪里只是“因果”?是“因果”,也是他桂重阳的亲缘。

第95章 嗣子梅旭(上)

桂重阳想开了,就不在纠结自己的出身。

不管“老爸”是神仙还是鬼怪,反正他这个亲儿子现在是人,虽说做人当脚踏实地,可有的时候也不防走个捷径。

既然晓得未来两三年,皇帝三次“北伐”,便可以早做准备,否则再遇到一次“抽丁”,可还有个虎视眈眈的杜里正。

桂重阳有心里了决断,睡得安稳,一夜无梦。

*

木家村东边,梅青木宅。

梅青木的继妻秋氏坐在炕沿上,低头垂泪。

梅青木皱眉道:“你哭甚?那书包到底是怎么回事?谁家男娃子拿这个?”

秋氏擦泪道:“奴一针一线缝的,怎就不好了?正巧没有别的旧衣,就拆了奴的一件旧袄,还是奴当年从娘家穿来的。现在两个大的,加上奴肚子里还有个小的,要是再不省着点花,明儿全家喝西北风去?善大爷到底怎么了?作甚就看咱们不顺眼,先是非要掏钱送小八送村塾,现在连书包颜色都管起来?”

这“善大爷”,就是梅童生了。按照族谱排名,他名为“梅善”,后来觉得听起来不好,就给自己加了个中间字叫“梅从善”,却是依旧是名不副实,从善不善。

梅青木耷拉着脸,也是郁闷。

男人都爱个脸面,就因为梅童生的插手,不少人瞧他们夫妻两个的眼神儿都不对了。活似小八受了后娘虐待,自己也成了糊涂亲爹。天地良心,小八是他的亲骨肉,第一个儿子,如何不疼呢?

后娘难为,这些年秋氏虽不能将小八当成亲生的,可是吃穿用度都是与自己生的老二一般无二。自己也不是瞎子,自然都看在眼中。就算小八顽劣,自己恼了想要捶他一顿,也是秋氏拦在头里。

当年小八到了岁数,自己何曾不想送他上学来着,不过因为主持村塾的善大爷苛严,许多上学的小学生吃不得读书的苦,读了两三月就辍学。可是村塾规矩,已经缴纳的束脩是不退的,那可是三百文。

秋氏过日子仔细,想着小八的性子,有些不放心,怕浪费了那三百文钱。自己就去借了《三字经》回来,让已经读书的侄儿来教导小八两日。

小八明显是坐不住的,学习上更是不开窍。自己这才死了心,没有费事往村塾送小八读书。

怎么到了现下,这又成了自家的过错?连已经分家的爹娘大哥也将他叫了过去,骂了一顿。

梅青木不是圣人,少不得迁怒到长子身上。要是儿子不去上学,就没有后来这些破事。不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