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3
,也有了些变异。
变异后的树莓颗粒虽然没有变大,但是甜度增加了, 实在是这个没有糖果蜜饯的世界里难得的零嘴。
红艳艳的果子吸引了村子里不少的小娃娃, 不过这些小娃娃大概是经过家中大人的叮嘱,只是咬着手指站在一边眼馋地看着江易和江二摘果子。
江易想了想,就招了招手,把小家伙们叫来。
一人给发一个小袋子, 让他们帮忙摘果子,摘好的果子,一半可以带走。
这树莓不像是狗尾巴草, 还得每年种植,只要种上一次, 就能年年收获了, 因此倒不用特意留种。
村里其他几家也从江易这里交换了些树苗, 长势虽然不如江家的,但也都结了果子,大概再有十天半个月也可以收获了。
这让之前没跟着种地的村民们更加眼热,纷纷学着补种。
江家,那可是不用打猎不用采集,就有吃不完的肉和果子的!
而且他家里还有鸾凤!那可是传说中的吉祥神鸟!
就在第二波种地潮在石林村兴起的时候,石林村也开始准备组织商队,去华城交换了。
石林村的商队每年都会在春花节过后,千里迢迢地去往华城交换村子里必须的物资。
能被挑选中参加商队的,既有武力强悍的壮年男女,又有精明能干交换经验丰富的中年人。
当然了,还得有耐力良好,善于背负的实干人。
当村长将江易叫去,问他想不想参加今年的商队时,江易也是愣了下。
但马上就表示愿意。
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他的活动范围都没超过五十公里。
虽然在石林村里安居乐业挺不错,但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境况,这所谓的安居乐业就只是一种暂时的假相。
很快商队的所有人选就定了下来。
一共二十八人,里头还有江易比较熟悉的石柱石云和玉梭。
往年石林村带去华城做交换的东西有肉干、麻布、果子糖、夜行兽皮。
肉干和麻布算是比较普通的交换物,价值不算高,但总有人愿意交换。
果子糖和夜行兽皮就是石林村特有的出产了,要想换到好东西,就得靠这两样。
但今年石林村可以拿去交换的又多了好几样,而且保证到了华城是独一份的!
像能用来养殖小兽的骨笼,熬煮起来又浓又香的狗尾巴草籽,老人小孩都爱吃的美味肉松,因为有更好用的骨针制作得更为平滑好看的麻衣裙,还有酸甜可口能放很久也不会坏的树莓果干。
当然了,其实石林村还有两个最厉害的神器,一个是渔网,一个是弩,但这两种神器,经过村中讨论过后,还是决定不拿出来交换。
商队出发的时候,每个人都身背结实的藤筐,藤筐里装着交换的货物和他们自己的行李和少量口粮……村长、大巫和族老带着村民一直送到了十里地外,这才目送着这一队人远去。
半月后,风尘仆仆的石林村商队,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华城!
“江易兄弟,你看,那就是华城!”
“华城可比咱石林村大得多了,少说也得有十几个石林村那么大了吧?”
“我看不只,我听村长说过,华城里一共住了有三万人!”
“咱们石林村什么时候能有上万人就好了!”
“咱们村的地形就不如华城呀!华城周边都是平地,还有盐湖,光靠交换盐都能挣到好多粮食和麻布了,咱们哪能跟华城比呢?”
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一座夯土城拔地而起,城墙的高度,居然有将近四米!
这座城的城头上,有手拿长矛的卫兵们四处巡视着,而城的四面八方,都有木制的守望塔,每座塔上,都有四名持矛的卫兵,随时监视着出入的人流。
此时正是正午时分,如同石林村商队这般,身背篓筐,成群结队的石器居民们,整齐有序地从两个城门走入城中。
一进城中,就能看到整齐的井字型道路,道路两边是各种作坊和民居,人流来来往往,居然有了后世商业街的影子……
要知道这可是石器时代!
能在石器时代建起这样的一座城,绝对是极其辉煌的成就!
入城的时候,每个人都交了一斤的食物当入城费,对这个入城费,商队早有准备,就用在路上打猎到的猎物给抵了,一点都没舍得用他们自己带来的肉干。
虽然石林村商队这二十来号人里,有一半都是来过的。
但也不妨碍这伙人进了城以后,全程张大了嘴,瞪大了眼,一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样。
江易倒是能理解大伙受到的心理冲击。
石林村里,加上江家小铺也不过有四五家作坊,还都是自家院子,住人同时稍带做买卖。
那能用来交换的东西可就十分的有限了。
而在这里,居然有整整四条街的作坊和铺子!
虽然这些作坊和铺子也都是一层的土坯房,但这些房子显然修建得要更为讲究……底部用大块的岩石做基底,再一层一层的黄土坯垒上去,房顶也是大块的木头和陶片,光看着都比石林村的房子要豪华不少!
随随便便的一家铺子,里头都少说有个十来种的货品。
不过本城人看着外来的商队,态度上就隐隐的有些优越感了。
大伙一进来,就直奔位于城正中的盐铺。
华城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数万人口的大城,不是因为首领多有能力多贤明,也不是因为大巫多有神力,主要是靠着华城边上的盐湖。
盐湖产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华城村民们独占着这一片盐湖,就能同来自天南地北的各路村落做交换。
既不用冒着性命危险在丛林里同猛兽搏杀,也不用顶着烈日辛苦地四处采集……就能轻松地获得需要的物资,只要他们能维持住自身的武力,人口繁衍生息扩张成大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华城以盐兴盛,城里的盐铺自然不只一家。
这里的盐铺虽然都是华城本地人开的,但大小不一,用来对外交换的盐也不大一样。
石林村商队每回来去的,都是一间中等铺子。
这间铺子占了两间屋的地,一进门就能看到有两个看铺子的人。
靠窗子摆着五个大筐,每个筐里都是满满的盐,只是大小,颜色略有点差别。
“啊,这不是石柱吗?你们来啦!”
看铺子的汉子认出了石柱,热情地上来打招呼。
“是啊,我们今年又来了!池大,你还是老样子啊!”
石柱同池大两个人熟络地拍肩勾背,很是寒暄了一番。
另一个看铺子的是个年轻姑娘,看长相,显然应该是池大的侄女,可能是头一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