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8
南宋君臣,眼中又怎么能盛得下中原大地纷飞的战火、遍野的饿殍、流离失所的他她它呢?
他们会在歌舞升平中岁月静好,会在游船夜宴上尝遍珍馐,却不会在午夜梦回记起被抛弃在故土之上水深火热的百姓。
“一连好多年,辛弃疾都在各种文职上打转,什么通判的,全都是文书类。而且江南安逸,就算再不情愿,他的槊铠也不得不被闲置,落灰生尘。辛弃疾不愿耽溺于这样的暖熏之中,却也没办法,只能提起笔,把心事都落在了笔下。”
“他写,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①,他写,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②,他又写,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③——辛弃疾的词,词风多变,含着各式各样的典故,让人无法简单概括。但,他的词,他的作品,每每都透露着他锐意进取、渴望击除鞑虏恢复山河的愿望。可是……没有用呀。辛弃疾只能一遍遍地在夜深人静的烛火下自己擦拭刀兵,把满腔报国杀敌的抱负藏到心底,在酒醉后和知己友人一起诉说这种愁绪,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④。”
一句一句、一首一首。
李晓诗随意出口,就都是足以流传千古的名句。让许多懂行的看客都呆了呆。
杜甫李白等明显察觉到自己的句子和诗意被巧妙化用成为典故,也都在咀嚼后露出真实的赞叹。
唐虽然以诗为主,但不是没有词,更别说辛弃疾的这些词句里,最摄人心魄的是其中蕴含的气势了。
李世民冲天幕比了个大拇指。
没想到,这辛弃疾不仅有军事才能,文采还这么好,这不就是文武全才了么?
这种人才,要是给他,一定会好好用的,虽然大唐不缺。
不过李晓诗既然放了太平的回放……
那会不会除了介绍辛弃疾这个人以外,还有点别的用途?
比如……给大家看看,太平是怎么用他的?
毕竟宋人重“归正人”的身份,他们大唐可不在意这个。
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唐从来都是个包容的朝代,虽然最后是因为包容而衰败(一部分),但也同样因为包容而繁盛。
更何况宋朝所谓的归正人根本算不上什么“非我族类”,人家那都是纯纯的汉人!
是宋王朝合理的、正统的子民啊。
电脑前,李晓诗侃侃而谈:“辛弃疾,字坦夫,是先生给他起的字,寓意坦途顺利,在后来,他给自己改做了幼安,可能是想把幼时的安乐全都给封起来,直面人生的风雨吧。”
“在这种‘光阴虚度’里,他文途光辉,被我们称为词龙——词中之龙。”
“所以也有人说,辛弃疾是最会写词的武将,也是最会打仗的文臣。”
“但其实他的才能,远远不止这样。”
观众:这还不够吗?
……还有什么?!
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六课
“辛弃疾可不仅仅是会写出这样词句的词人,也不仅仅是一位能够突破金军大营的猛将豪侠,如果仅仅用文武双全来概括他,那有点不够全面。”
随着李晓诗的话语,不认识辛弃疾的人都面露疑问,有的甚至擦起了汗。
不是吧,什么时候“文武双全”也成为“仅仅”了?
都文武双全了,还不够全面?
——当然不够。
“公元1172年,辛弃疾被派到了处于宋金交汇处的一个城市,滁州,担任一地长官。在出发前,正好到了元宵佳节,辛弃疾站在繁华得不可一世的临安城中,望着阑珊的灯火,写出了千古名篇、可以称作是元宵节诗词巅峰绝唱的《青玉案》,他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①。”
这样的宝马雕车、玉壶游龙,和他即将要去的滁州,可以说得上是天差地别了。
这是南宋繁华都城和都城以外的世界之差。
而辛弃疾,又究竟在灯火阑珊处望见了谁呢?
是与他相伴的妻妾,还是体己知音,又或者——是曾经鲜衣怒马的自己?
李晓诗道:“滁州这个地方,是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的地方。原本是山清水秀,但因为连年的战争,因为宋朝和金的战争,导致滁州变成了一座生灵涂炭,城郭成墟的荒凉之地,当地几乎是十室九空,而且也很危险——但辛弃疾来了,他来得还很高兴。”
“据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没人愿意来,那还真轮不到归正人辛弃疾来这里做官。就是没人想来,差事才阴差阳错落到了辛弃疾身上。但辛弃疾很高兴,不管怎么说,这里也算是前线。他在这里能够一定程度上近距离接触金人,准确把握动向,当然很高兴。”
“在摸清滁州当地情况后,他就着手开始治理这里了。三次奏请朝廷给滁州免掉拖欠的税,收拢荒地、还地流民百姓,免费租借耕地工具牲畜农种,组织百姓砍树烧窑等等维系生计,越来越多逃亡在外的民众闻风还乡,辛弃疾又开始治理城镇,给商业降税,修建商业区,招待所客栈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人,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的恢复,然后他再用这些钱去修缮城市,投入到滁州城的建设中。”
“半年多的时间,滁州就从不毛之地变成了‘商旅毕集’的繁华之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完全看不出一点之前的荒败景象了。”
李世民:!!!
这是什么人才?!
半年时间恢复了一州之地的生机,这政绩已经不能仅仅用“斐然”来形容了。
不仅会写词,会打仗,还会治理城镇,更是一颗赤胆忠心,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不想要?哪个皇帝不是恨不得把他捧在手里?
刘彻闭上眼偏开头。
不看。
不看就不酸。
诗词不诗词不重要,问题是能搞钱还能打仗,这种馅饼怎么就又砸到宋朝皇帝头上了呢?
也就是这个时候,观众们才懂得李晓诗所说辛弃疾“不止这样”是什么意思了。
能做官治理民生的不少,能写出优秀诗词的也不少,会打仗以一敌十的更不少,或者说,拥有这里头随便两个特质组合的人,虽然很少,但也绝对不是没有。
但……三者兼并,且每一点都做到了足够优秀的地步,这样的人就绝对是凤毛麟角了。
许多皇帝都觉得心里酸溜溜的了。
这宋,踩什么狗屎运了……
李晓诗摊手手:“虽然看着很厉害,但实际上这些措施据说都是辛弃疾在《美芹十论》和后来上的《九议》中提到过的,只不过没人愿意用而已。”
各代皇帝:@¥%……
暴殄天物。
我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