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2
一种怎么样的画面。”
在为投降而庆祝的宴会上,决定了要寄人篱下卑躬屈膝、早已没有了战意的人群中,代表着妥协和退让、觥筹交错的宴会中,骤然响起了那首曲子——
秦王破阵乐。
慷慨、激昂,浑厚、雄壮。
这首来自势不可当的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亲自参与编做,活跃在大唐数百年宏伟场合的乐曲;
这首每每响起,便象征着唐王朝辉煌伟绩的乐曲;
这首见证着大唐三百年间最为耀眼最为绚烂、意味着大唐盛极一时姿态的乐曲——
在场的唐人心中,又有几个能够忍住不去被感染呢?
对比乐曲中的雄浑激昂,对比当年的辉煌灿烂,对比秦王冲阵掠敌的奋勇无畏,对比太宗陛下的巍巍盛名……
它都让每一个决定要投降的人无可自抑地生出惭愧之感;让每一个了无战意颓靡丧气的人重新生出豪气千层;让所有大唐的子民都不可控制地回想起贞观盛世、回想起那个曾经屹立在世界中心,万国来朝、万邦来贺的威远大国。
太宗陛下、秦王、天策上将,太原公子。
虽然不曾亲眼见过,但所有唐朝人心中都向往着的那个人。
煌煌大唐,昭昭赫赫。
秦王破阵、秦王破阵,那我们又怎么能就这样毫无抵抗地甘心堕落、沦为乱军的砧上鱼肉?
然后,唐朝、这个已经处在生死边缘、岌岌可危,行将就木的王朝,就这么被跨越了数百年的小秦.王一把拉了回来。
李世民怔怔然望着上方的大天幕,早已流干了泪的双眼再次一片模糊。
大唐啊……
大唐。
第104章 第一百零四课 公卿骨
秦王破阵曲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 但秦王破阵曲带来的影响和传说还始终存在在历史的角落中,千古流传。
但所有人都知道的是:不管怎么样,一首曲子, 就算能够激起人心的共鸣,勾起将士们忆昔奋战的心,却也挽回不了早已烂到骨子里的唐王朝。
就算还能吊着一口气, 缓过一点神,也终究不复以往。
将临倒塌的房子被一根救急的木棍临时支撑起, 扛过了当下的一场风雨, 那么这个从横梁到地基都已经被蛇虫啃咬糟烂了的房子, 又能支撑到什么时候?
修无处修, 除非全部换掉,补无法补,除非一点也不要——但那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再有下次, 怕是不等风雨呼啸而至,一个孩童稍微的一撞、一个成年人随意的一推,它就还会轰然倒塌。
就比如, 明明说了李唐上下已经重新扬起战意、决定抗击黄巢,那为什么还有之前的那句:黄巢给了这个枯木一般吊着一口气的王朝致命一击呢?
黄巢又到底都做了什么?
那位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的起义军首领黄巢, 又给李唐王朝带来了什么?
“这是唐僖宗逃离长安城之后、他走过这一道之后带来的事——那么他走之后的长安呢?”
讲完了秦王破阵的这个小典故, 李晓诗很快就把话题带了回去:“唐僖宗逃离长安城之后, 长安城的结果和当初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抛弃后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很快就被叛军占领了。”
历史总是雷同的, 被皇帝和朝廷放弃的都城,在叛军的铁蹄下,那就是一堵泥墙, 不堪一击。
“但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上次是城破前就已经乱了,城破后更是直接被烧杀抢掠,毕竟安禄山不打算把长安当做据点,他是在洛阳的。不过到了黄巢这次,他入城时严令禁止了士兵掳掠截杀百姓,由于入城时表现良好,百姓们一时还十分拥护这支起义军。”
嬴政摇头,李世民也摇头,但李世民这会儿说不出话。
另外时空坐在武则天身边的上官婉儿叹气。
“一路无恶不作杀过来的叛贼,和正规军队怎么能比?何况就算是正规军队,还有在‘破城后限时抢掠’、让大家好好发发财出出气的默认行为呢。更别说……”
“但是,”李晓诗的话音紧接着响起,“但是黄巢的部队原本就是拉起来的贼寇流民,纪律散漫。一开始几天还很听话,后来就原形毕露了。习惯了用刀说话的黄巢军开始在城中大肆杀人放火打家劫舍。”
“黄巢一开始打的就是清除贪官污吏、肃清腐朽李唐的旗号,所以一开大肆屠杀的就是城中的李唐宗室等贵族、后来又到了达官贵人世族大家,最后,不受管控的农民军更是开始对百姓们进行抢掠,长安城,再次成为了人间门炼狱。长安城的大明宫等,见证了几代李唐王朝的宫殿,先后历经了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等,最终还是被毁了。”
李晓诗道:“之前写出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的韦庄,同样还有一首记录有这件事的诗词流传于世——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繁华锦绣贮藏珍宝的内库已经被战火焚烧付之一炬、化作了灰烬尘埃,漫步在长安天街上,脚下踩的都是公卿贵族的骸骨。
这是什么让人震撼、唏嘘,又无奈的场面啊。
身为“农民起义军”首领的黄巢,发誓要清扫腐朽黑暗压迫百姓酿造世间门不公朝政的起义军黄巢,终究也变成了当初自己最想杀死的人、受害者拿起刀,变成了加害者。
死在他和起义军手下的,又何止“公卿”?更多的,是在历史中留不下任何姓名、有时候甚至连一串数字都留不下的百姓们。
立场变了,初心也就变了。
这也是着实让人唏嘘。
“从西晋起,到东晋、还有后边的南北朝……隋唐,有一个一直存在着的、我们曾经着重提到过的势力群体。”李晓诗抛出了问题,却没有等观众们解答,而是自顾自就解释了下去,“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大家还记得吧?王与司马共天下,应该也没忘记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个就更不用说了——对的,就是世族。”
“世族把控朝政左右朝局的问题从西晋起就一直在华夏的王朝中挥之不去,别看隋唐开创了科举制,说是给了所有人公平竞争的权利,但真的能做到公平吗?真的所有人都一样吗?”
“就说我们提到的诗仙李白吧,这个流传千古的大才子,他就因为身为商人之子,没有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而同样的大诗人杜甫,抛开之后的遭遇不谈,只说出身的话,他的父亲是京兆杜氏,母亲出身清河崔氏,仅仅这样,就足以让杜甫在一生来就有李白等可望不可即的一切了;而且还有出身王氏的王维崔氏的崔颢等、虽然后来的战乱毁了一切……——李白终其一生,和他的诗才和他的作品相反,没有那些豪气干云、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