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3


方想去走一走看一看,那种快乐,真的是困守在皇宫中当个皇帝无法享受的。

就是——这一万字的总结和心得太难写了啊!

整整熬了两天两夜,刘盈才将密密麻麻写了一摞元纸的总结拿出来给鲁元公主,没想到她连看都没看,就拿着这份总结,拖着他往外走。

“光给我看可没用,得去真正懂行的人看。”

“啊?谁啊?”刘盈满脸茫然,最近卫青霍去病的视频内容在长安城中流传甚广,也有不少人拿他们跟开国猛将比较,他就曾听人说过,开国诸将中,智勇双全能与那两人相比的,唯有淮阴侯韩信,可惜——

那些人隐晦地在指责吕雉杀韩信夷族之事,可刘盈却不甘,杀韩信之心,分明是父皇先起,也是父皇设计将他从楚国绑回来,一贬再贬,引诱逼迫之下,让韩信终于像先前那些举告他谋反的人所言,反了,也死了。

可父皇赦免了劝说韩信谋反的蒯彻,博得了好名声,恶名全落在了母后身上。

这些他以前不懂,现在却越来越明白,当初自己和母后为什么会变成那样,想想那些曾经功勋盖世纵横沙场无敌的开国猛将,最后落得身败名裂满门抄斩的结局,他便对昔日曾景仰崇拜的父皇不寒而栗。

韩信的确可惜了,可惜的是他当初跟错人信错人,空有一身才华,落得满盘皆输。

只是不知阿姐所说的,懂行之人,又是谁呢?

“当然是留侯,普天之下,除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能有谁!”

鲁元公主如是说:“只要能说服他,让他看到你做的方案行,那你就一定行!”

第38章

留侯,张良,汉初三杰,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之后,父祖曾在韩国五朝为相,少年时就曾行刺秦始皇,后来习得《太公兵法》,成为刘邦的首席智囊。

刘邦抢先进入关中,“约法三章”,是他出的主意,奠定了刘邦的人和基础。

鸿门宴若无张良在侧,说动项伯保护,刘邦就死在了“项庄舞剑”之事。

不听张良劝阻,攻下楚都后就飘了的刘邦被项羽反攻导致全军覆没,家人被擒,只剩下十几个人逃走,却靠着张良的“下邑之谋”策反英布、联络彭越、重用韩信,终于扭转战局,获得楚汉战争胜利。

大汉开国功臣无数,战功赫赫的大有人在,可能在立下战功之余,还能在刘邦手下全身而退的,只有张良。

就连曾经和刘邦称兄道弟,从沛县一起打拼出来的萧何,到最后也是不惜自污声名,还去牢狱里走了一圈,最终才能死于榻上,保全家族名声,而不似韩信那般,不仅自己英年早逝,还连累三族被诛。

只有张良,在大汉正式一统天下后,就从“帝师”的位置退了下来,借着身体病弱和潜心修道之名,逐步退出朝堂,很少参与刘邦清剿开国功臣的谋划,也以“疏不间亲”之由回避皇室争斗,直到萧何给吕雉建议,让她找到他求助时,才给出了个主意,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

这一计,彻底击垮了刘邦的易储之心,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可谁能想到,刘盈这太子稳住,皇位到手之后,居然没当两年就能禅位给吕雉了呢?

张良起初不解,在看过天幕神谕后世之事和吕雉下令开荒种植高产新粮、鲁元公主造纸、开办太学书院等一系列措施之后,他不再远游,而是留在长安,想要看看吕雉母女到底能将大汉变成什么样。

结果就被吕雉拉壮丁成了太学书院的院长。

其实也不能算强拉壮丁,张良从看到元纸的制造术,到雕版印刷,就已经见猎心喜,自己还亲自上手雕刻了一版《太公兵法》,要不是体力不支,他甚至想连和韩信一起整理的一百八十二家兵书都雕版刻印出来。

尤其是韩信亲自著作的三篇兵法书稿。

这也是吕雉亲口向他提出的嘱托。她虽不能让韩信死而复生,却可以借由保留他的著作,请张良代为传授,将他的兵法战术思想传承下去,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毕竟,在原本的历史线上,韩信亲笔所著的兵法三篇,早已遗失,后世之人只能从他的辉煌战绩中去想象他的军事才华,却无法亲眼看到他的著作。

这一次,有吕雉亲自下旨,张良执笔为韩信兵法做序,刻印留存在太学书院中,供所有有心于此的学子借读,再也不会让他遗失在混乱之中。

这种事,张良自然无法拒绝,甚至乐在其中。

当初他和韩信将一百多家兵书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三十五部兵法集注,还整编修订了军中律法,在韩信死后,这些都留在他那里,直到如今,终于可以重见天日。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想到,刘盈会拿一份征讨匈奴的战略方案来向他讨教。

刘盈和鲁元公主管那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兵法策论叫战略方案,张良虽不知他们从哪里学来的新名词,但也知道十有**跟那天幕脱不了干系。

所以他也没客气,直接了当地问道:“这就是那个卫青和霍去病征讨匈奴的战术分析和总结?”

刘盈有点汗颜地点了点头,坦白地说道:“里面大部分观点是后世之人根据当时的记载所做的分析,我看过他们所画的地图和对当时双方兵力的分析,应该很接近当时的情况了。”

他可不敢在张良面前撒谎,这种事一戳就穿,张良教过他多年,对他有多少斤两一清二楚,他没那个本事做出这种程度的战术方案,那么隐瞒和欺骗只会失去张良的指教。

张良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翻看着刘盈记录下的战术分析和总结。

这里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战术分析,并不是一个人的手笔,更像是许多人从多方面做出的分析,细致到路线图和军需供给,时间点,对战人数、武器、装备……他虽然不知道这些后世之人是如何能够跨越千年时间,从那些记载中找到如此细碎而繁杂的细节记录,却被他们的缜密和狂热所震撼。

是的,狂热。

那字里行间,仿佛亲眼看到少年骠骑孤军深入大漠,破王庭斩敌寇,杀得敌人闻风丧胆,使匈奴人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从卫青奇袭龙城开始,七战七胜,自此大汉与匈奴之战终于反败为胜,十年间,他以战养战,收复河朔、河套之地,筑城设郡,迁徙内地十万百姓至此安居,修复了秦朝时期蒙恬所修筑的工事和长城,不但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还建立了进击匈奴的前沿基地。

张良虽然没有跟着刘邦参加那次对匈奴之战,却也曾事后分析复盘,研究过战败的原因。

归根结底,匈奴以骑兵为主,一旦他们集中兵力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