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2
露, 苏轼兄弟俩在四川吃火锅已经吃得悄悄往医院跑了两次。
问题不大, 吃药就能好。
赵匡胤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 惊得差点喷出酒来。
而经过小半个月工地打磨的赵家人,以赵佶的反差最大。
从前那个没事悲春伤秋,拿着铁锹都一副受辱模样的宋徽宗,在拿到工地第一次发工资的两千块钱后,穿着满是水泥灰的裤子蹲在路边哭了一个多小时。
姜烟出门背着明燕买了一支可爱多甜筒,从超市出来就看到蹲在路边哭得不能自已的赵佶。
“出什么事了?”姜烟走上前,在口袋里摸了半天也没有摸出来一包纸巾。
还好这边靠近别墅区, 小区内部的超市来往的人也不多。
姜烟小跑着去买了一包湿巾递给赵佶。
赵佶被姜烟发现后,就放低了声音,只是依然控制不住的抽泣着。
“这是我赚的钱。”赵佶从口袋里拿出一小叠红色钞票, 摸着纸币, 赵佶声音沙哑的说:“我第一次知道, 赚钱原来这么辛苦。拿到钱的时候,我想去买点颜料什么的,可看了一下价格,发现我想买的那些颜料,这笔钱根本买不了多少。”
化工颜料当然是要多少有多少。
可赵佶从前用的都是什么?
千里江山图的那点迷人的蓝和绿, 用了大量的石青和石绿, 也就是蓝铜矿和孔雀石。
之前张僧繇他们自制颜料, 那些矿石在姜烟看来就是一堆灰扑扑的石头。
一大堆石头最后只能做出一小盒颜料。
就这,张僧繇他们都不满意,觉得颜色还是不够纯净。
那就更不要说赵佶以往的绘画材料标准。
赵佶没说的是,他拿着这两千块钱走在路上,看到周围那些安居乐业的老百姓。
背着书包放学,在路上追逐打闹的学生。
提着速食,好像要在路上消解一天工作辛苦的成年人。
牵着小孙女小孙子的手,带着他们买卡通气球的老人。
赵佶作为艺术家,本身就性格细腻。
看着眼前人间烟火,再想到靖康年间的开封,从前本就有的愧疚此刻加倍的席卷而来。
在五国城里,赵佶除了愧疚,其实更多的是为赵氏江山的缺失而悲痛。
“我现在,真的明白了为什么姑娘你总说我们是混账。”
赵佶用湿巾擦脸,擦过的边缘还有水泥灰凝结成的痕迹。
“害死了那么多人,的确是混账。”
如果说,赵构恶心在于畏首畏尾,以小丑一般的姿态在金人面前乞和,将如岳飞这般的忠臣良将只当成了自己手里的工具。
用时便是“精忠报国”,不用了便是“莫须有”。
那么徽钦二帝令人厌恶的在于,是他们犯下的错,最后承担的却是无辜人。
将人与金钱画等号,那些女子都成为了货物。
“你现在想通……”姜烟也不惯着他:“其实还是晚了。”
人死了你知道祭奠了?
姜烟一点都不同情赵佶的表现,只愈发喜欢如今这个时代。
至少,她不用麻木的等着一个脑子发昏的人来决定整个国家的未来。
赵佶没想到姜烟会这么说,下意识要反驳,一抬头对上姜烟的目光,又闭上了嘴。
不过,姜烟回去之后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赵匡胤。
也不知道赵匡胤找赵佶说了什么,第二天赵佶就不用再去工地了,赵匡胤拜托了陈稳,给赵佶找了一个配合教授做宋代字画修复的工作。
其中,重点放在了《千里江山图》创作过程的内容制作上。
尤其是王希孟此人究竟是否真实存在,画完了这幅画之后又去了哪里,为什么史书上没有王希孟的后续记载。
这些内容早就有教授想要做了,只是赵匡胤当时看赵家人极度不爽,对陈稳再三承诺下,将这些教授的诉求暂时压下。
毕竟,他要教训这些不成器的子孙后代,那些教授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闲来无事,姜烟就去隔壁看看王安石他们的直播进度。
路上还从明燕那里知道了姜小叔和曾宙最后的交涉结果。
一千万没有要到,但降低到了八百万。
姜小叔对这个数字非常满意,高兴的跟着当时陪他一起的工作人员说,回去后就要买两套房子,大的给儿子,小的给女儿,剩下的钱给自己养老。
“还真是没想到。”明燕是很意外的。毕竟,姜小叔给她的印象一直都不太像个会平等对待女儿的人。他连姜爷爷和姜父都不尊重,甚至是埋怨这两人,却意外的对儿女还不错。
至于房子面积大小的分配,明燕对此没什么好说的。
这是当今社会的问题,姜小叔更不是什么平权先锋。
“也没什么好意外的。”姜烟对姜小叔依然是从前的态度,这次的事情之后,他们最好也是不用再联系了。
“他只是不满我爸可以顺利读完书,再不济也能当上初中历史老师。爷爷还曾经在北京颇有名气,走出去人家也叫一句‘姜大师’,轮到他就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不想说这其中是爷爷的责任大,还是他自己自暴自弃的原因更多。现在他也满意了,以后就好好过日子吧。是好是坏,这次总要他自己承担。至于我以后是好是坏,也都我自己承担。”
姜烟依然耿耿于怀姜小叔在爷爷的葬礼上做的那些混账事。
却不想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跟姜小叔计较。
相比那些微博树洞里的极品亲戚,姜烟觉得姜小叔这样的,都算得上是可以了。
“说得也是。”明燕颔首,兜里揣着几根奶酪棒。
她现在最喜欢来找狄青和岳飞。
没事切磋切磋拳脚,这两人还会手把手的教明燕兵法。
相比三国武将里个人技能强悍的风格,明燕觉得岳飞的训练方式显然更适合她。
看过了热闹,姜烟没去叫学习正上头的明燕,想着回去浇浇花,顺便炒个青椒炒肉,晚餐就这么对付过去。
“姜姑娘,等一等!”晏殊拉着范仲淹,后面还跟着王安石走来。
三人的表情都有些急切。
姜烟停下脚步。
三人走近,范仲淹就嘚啵嘚啵把事情一通说完了。
没有留下丝毫给晏殊和王安石发挥的余地。
“你们想做助学?”姜烟意外,又不意外。
这几人在宋代积极变法改革,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项就是在书院教育方面。
在宋朝之前,书院也曾存在,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科举制在唐朝也有,但相比现代人所知道的科举方式,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王安石的变法的确有很多问题,他的想法也过于理想化,忽略了人心险恶,以至于好心办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