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6
’。”宋应星毫不介意的笑了起来。
如今的他已经蓄起了胡子,也从当年二十八,高头大马上的年轻举人,成了个看起来碌碌无为,实则也的确没有什么建树的四十岁中年举人。
崇祯四年, 大哥宋应升由吏部铨选,得了个浙江桐乡县令。
宋应星站在村口,挥手告别大哥。
看着大哥渐行渐远的身影, 长长的叹了口气。
“羡慕吗?”姜烟看着远走的宋应升, 再看身边的宋应星。
他的模样愈发趋近现代时候了, 只是少了皱纹,少了白发和老年斑。
宋应星摇头,转身回村里的时候,一点犹豫都没有。
“其实,这几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宋应星摆手, 只看着老旧的家门, 轻叹:“我是叹息, 父亲至死也不曾见到我们兄弟高中。”
那是宋家人心头的一个结。
宋应星自己并不为难,只是遗憾不能让父亲走的时候如愿。
“我这些年来考科举,越考越觉得无用。”村里也没外人,宋应星说话那是一点顾忌都没有。
“然荐人之人,与人所荐之人,声应气求,仍在八股文章之内,岂出他途?”宋应星失望的摇头,他这些年在路上的日子极多,看过的事情也不少。①
他带着姜烟走到田间,看着刚刚冒出芽来的秧苗,水牛趴在田边的树下,水田里还能看见小泥鳅游过。
“高门子弟瞧不起农民,觉得他们脏,一辈子就只能当农民,是低贱的人。读书的人也瞧不起他们,张口闭口的粗俗之辈。”宋应星冷笑:“可没有了这些农民,他们就只能饿死。是那些高门子弟会侍弄田地,还是那些自以为读了几天书就了不得的读书人能分辨出什么是杂草,什么是秧苗?”
就是因为看多了这些人,所以在现代得知还有人专门学习农业的时候,宋应星才会那么惊讶。
“八股文中选出来的,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人。但他们也不一定都能明白这些最简单的道理。”
越考,宋应星就越觉得八股文中没有他想要的东西。
所以也渐渐释怀了落榜这件事。
在老家的这几年里,宋应星侍奉母亲,教养儿子,与妻子也相处得极好。
他去田里,去山中。
他看春日的白蚕,夏日田边的水车,秋日沉甸甸的稻谷,冬日火炉里烧红的木炭。
看身边的一切,所有东西在宋应星的眼中仿佛都是有趣的。
姜烟见过宋应星守在铁匠铺前盯着人家打铁,这样能看几个时辰。
还跟着村中的农人一起下地,学着他们一起从春天到冬天,经历整个“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少时想要问先生的问题,也在他自己这里得到了答案。
当年一同读书的人见他这样,说他自甘堕落。
好好的举人,就算会试不中,也能等到为官的时候。
偏要去钻研这些奇淫巧技,旁门左道!
“我不觉得这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被曾经的同窗骂过后,宋应星转身蹲在田边观察他的稻谷,声音很低。
也不知是说给那个走远的同窗听,还是说给自己听。
姜烟在旁边看得心酸。
就是看过从前的宋应星有多张扬,再看如今这个宋应星,对比之下就会知道他有多坚毅。
人,都能在一帆风顺时潇洒恣意,却不一定都能沉稳安静下来。
只是这样的日子也只过了四年,宋应星面对着愈发捉襟见肘的家庭情况,不得不选择离家外出谋生。
“幸亏我年轻时候还有个举人的功名。”宋应星哈哈笑着,完全不觉得自己这个时候落魄有多凄惨,只颇为自豪的对姜烟说:“否则我连县学教谕也做不了。”
在袁州府分宜县离家较远,但好在酬劳还行,每个月的月奉也够家里糊口。
前后七年的时间,宋应星就是在这样的奔波下生活着。
令姜烟震惊的是,宋应星的许多著作都是在这七年中写出来的。
白天就各种看,晚上回家就各种写。
每个月的奉银,留下够自己生活的,便都送回老家。
大哥也偶尔会送些银子回来,给母亲补身体。
一直到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升官了,从之前的教谕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掌管刑狱。
但两年后他任期不满,直接辞官归里了。
“你就这么走了?”姜烟跟着他也到了福建,现在又重新往江西赶。
小船上,姜烟瞪着眼睛看着他:“你好不容易当上的官,这就走了?”
宋应星还有闲情在船上钓鱼。
水面上的风吹起衣服一角,露出里面打补丁的内衬。
宋应星淡定的把衣角抚平,手持鱼竿只平静的对姜烟说:“我放走的那些人,他们都是大奸大恶之徒吗?不是的。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将他们关在狱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狱中人满为患,细问下来都是苦不堪言的命罢了。
起初上官责难他,他认了。
毕竟放走人犯,程序上他的确不对。
所以后来他也去劝了那些放走的人,让他们放弃继续做海盗,好好的回家种田。
安抚了那些人之后,上官又开始夸他。
“姑娘就当我是个不好相处的人吧。要我继续与这样的上官共事,我真的做不到。有事时,我便是天底下最妇人之仁的蠢货。待没事了,我又是普天之下最最能言善辩的聪明人。我哪里聪明?不过是瞧不得人吃苦中苦罢了。”
这些人吃了苦中苦,也做不了人上人。
宋应星看透了。
还不如回家写他的书,守着几亩薄田,也饿不死,不是吗?
姜烟被宋应星说服了。
她想不出能用什么理由反驳。
那个上官嘴脸变幻之快,她也是见过的。
只能说,也的确是那样油滑的人,才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宋应星做不了那样的人。
可之前宋应星曾跟姜烟说过,只有官员缺口大的时候,举人才能等到官职。
崇祯十六年,大明已经是大厦将倾。
宋应星这个从前最高也不过正八品推官的人,竟然被任命了正五品的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
跟着宋应星赶路赴任,姜烟在路上忍不住问:“您不是不当官了吗?”
这些年来,姜烟看着宋应星在乡野过得怡然自得,当官的时候反倒是一肚子郁闷。
怎么现在又要去赴任?
宋应星脚步一顿,只匆匆回了姜烟一句:“大明需要我。”
从前,他是小官,改变不了什么。
如今,他这小官都能当上正五品。可想而知如今的官场是何模样!
这些年宋应星也一直都与大哥宋应升有书信往来。
朝中局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