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
不禁思量起他来。
如果要将他设想成电影主角,那么他出场的时候,就应当孤零零地站在画面中央,就像巴顿将军在演讲的时刻的镜头表达那般,不过场景设在教室,他会讲一个不怎么好笑的笑话,用严肃的表情。
“我叫向梧,因为我出生的时候头朝着我家门前的那颗梧桐树,所以我爹给我起名叫向梧。”
然后会有人噗嗤一笑,那个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同桌,他会用倒肘捣一下我的手臂,问我:“是不是你出生的时候头朝冬青树,所以你爹给你起名叫虞冬青啊?”
同桌音量不小,足以让全班人听到,无视了台上的向梧,他们纷纷朝我投来目光,不少人还直接笑出了声。
他们对我笑的原因很简单,他们都认识我,而恰好我有一个活宝同桌。
没人认识向梧。
向梧一个人站在讲台上,顿了片刻,大概是意识到没人再愿意听他的冷笑话,便迈步走下台阶,回到了最后一排——他的常驻位置。
印象中,那是我第一次与向梧见面,我还记得当他走下讲台时,他看我的神色,他的眸子很黑,目光有一种执拗的认真,当时我以为那是他对我怀恨在心,后来才知道那是属于他的特别关注。
后来向梧不止一次提醒我,那其实并不是我跟他的第一次见面,早在军训的时候,我们便是同学了,他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站在队列的最后一排,抬眸看向天边,好像不将任何人放进眼里。
当时正是小雨的天气,我个子最高,是最先淋到雨的人,他练体转时转错了方向,恰好与我面对面,雨滴在我的帽檐,发出轻微砰砰的声响,仿佛在海拔更高的地方,雨都变得更大了些。
他说他望了我许久,而我却未曾注意到他。
他说我像一棵松柏,在雨中也那么挺拔,而他是那个想为松柏撑伞的人。
那是他的一见钟情,那个时候他不知道,我就是虞冬青。
第一次听他说起这件事时,我惊讶于那时居然也有不知道我的名字就先一步仰慕起我的人,毕竟我这个人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号——大导演虞州的长子。
有一个在国际影坛都排得上名号的爹,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谢邀,一般。
因为我爹的原因,在学生时代,我或多或少也算得是个风云人物。
相信我,这绝对没有自夸的意思,特别是当你最终选择要跟你的爹走上相同的道路时,你俩就免不了要被拿出来反复作比较,高中时倒还好,在我家里人的要求下,我是虞州儿子这种事并没有大范围传播,只有一些素日里同我相处得还算不错的同学知道我的“真实身份”。
那时,为了证明自己,我曾组织社团内的成员拍摄过几部微电影,虽然在当时不少人认为我做的都是无用功,但当我的名字被镌刻在某大奖项的获奖名单中,那些质疑之人偃旗息鼓的模样,在我看来也是极为逗趣的。
到了大学,我本打算仍旧延续自己高中时的行事作风,但十分遗憾的是,在这种每个学子都是可能是将来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环境下,我这样的背景,难免会引人侧目,军训时间刚到一半,我便带着我爹威名远播了。
“虞州的儿子”,这是我甩不掉的代名词,我明明那么费力地想挣脱这一切,但往往事与愿违。
我不知道谁是第一个将这一消息公之于众的人,反正,上课的时候,当老师都当着我的面开起我跟我老爹“争雄”的玩笑时,我心中的不悦是胜于优越感的。
哦不,还是说回来吧,反正我对向梧的第一印象是——乡下人。
单眼皮黑眼睛,在这个被称作“影视行业培养皿”的学校,样貌只能算得平平无奇,浓重的南方口音,普通话都说不利索,再加上那个不怎么好笑的冷笑话……
他究竟身负什么样的才华,才得以进入这所学校的呢?
不过,在这座城市、这所学校,也向来不缺有才华的人,我的好奇大概只持续了短短一秒便烟消云散了。
第2章 一见钟情
现在回想起来,向梧这个人的出现,好像从一开始就带了些“猎奇”的意味。
虽然并非贵族学校,但能到我们学校上学的,大多是传统意义上那些“光鲜亮丽”的家伙。
话剧演员的子女、童星出身的“小明星”、身负奇才的特长生……
虽然在普世的宣传中,大学录取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但无法否认的是,能在校考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大多并非寒门子弟。
教育资源所决定的而已。
智能手机在大城市早已普及,社交软件早已走入大众的生活。
所以当向梧第一次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联系我时,我不禁挑了挑眉。
他说:“虞冬青同学,我想问你,这次微电影创作课的分组,你有考虑的人选吗?我是你的同班同学向梧,我想做你的编剧。”
电影创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向梧也不是第一个来找我的人。
老师下发任务的当天下午,我的社交软件就迎来了许多同学的轮番轰炸。
有同班同学,有同专业同学,甚至有同校同学,比如说表演专业的某几位。
在我们学校,相关专业的相互协作早已见怪不怪,不过一般来说得等到敲定剧本之后再选择演员,现在来找我的演员约摸是想要个所谓的“内定名额”,我不禁暗暗蹙眉,显然某些消息早已长了翅膀飞到了校内的每个角落。
老实说我对老师此次下发的作业暂且没有看法,我原也不打算与不习惯的人合作。
所以,对于向梧的毛遂自荐,我很有分寸感地说出了拒绝的话语,顺道问他一句:“你是怎么知道我电话号码的?”
他说:“你自我介绍的时候写在黑板上的。”
原来是这样。
我本不打算再回复,可刚被拒绝的某人显得十分锲而不舍。
他又发来短信:“你先别急着拒绝,我把我写的剧本发给你,你等一下。”
而后就是一条长长的,所有文字都挤作一团的短信,手指需要拨动好几下才能看见尽头,这大概就是他所谓的“剧本”,显然他在复制粘贴时出了错,导致所有文字都挤在一起,看得人眼睛疼。
我说:“你可以用QQ或者微信,发word文档。”
真是失策,我想,反正我终究不会与他合作,要那又有何用呢。
没曾想他说:“抱歉,我的手机内存太小了,那些软件装不下,我让我室友帮我发邮件给你吧。”
我觉得我仿佛遇见了一个原始人。
后来我撞见过向梧使用他那个所谓“连QQ微信都装不下”的手机,那大概是个杂牌货,而且历史悠久,虽说可以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