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1
裴时行继续道。
“握剑的不一定是将士,却有可能是江湖刺客,绿林匪徒;提刀的亦有可能是屠夫庖厨。”
“至于此处,”他触上自己中指远节,示与她看:
“臣乃是因常年握笔伏案而成,可旁人却不一定是由笔杆所致。”
他话音倏而冷冽,骤然划破方才的所有朦胧似梦的旖旎:
“便如殿下观周大人一般。
“身着旧衣,不一定是乡野贫民,却有可能是出入宫禁,秩阶正四品,享食禄百担的高位之人。”
“殿下,相貌最容易欺人,衣着亦可轻易变更,门桥边的乞儿若得一身罗衣锦缎,亦可显出尊贵气象。”
他终于在此刻将周旭作下的恶,将京郊被纵马踏死的女子,将那女子家中哭瞎了一双眼,却只能捶地竭骂的老父俱都说与她听。
而后道:“若殿下今日先见的是这可怜老丈,再见周大人,或许此刻感受便会截然相反。”
元承晚垂眼,一瞬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寡断。
她当真是在富贵堆里待久了,竟也变得如此痴傻了。
何时竟也学会了朱门食百姓之肉,饮黎庶之血,却还顾影自怜的做派。
痛悔与愧怍一瞬向她周身袭来。
却听裴时行轻叹道:“殿下,抬眸望臣。”
面色微白的女子闻言,乖顺抬眼。
“这不怪您。”他目色温柔,将其中的沉静与笃定一并毫无保留地展露给她。
“若世间当真有什么无瑕,那想必善良便是唯一宝贵之物,乃是这俗世间最高贵而不可被苛责的善德。”
“您见周颐老态而生怜,为善;知老丈盲眼落泪而生愤,为知是非;听臣一语便透彻全境,是慧;而如今的自惭一念,是谦。”
他历数着她的种种优点,面上笑意骄傲又怜惜。
“您觉周颐为幼子以私权谋职是错,可又觉自己其实并无资格指摘旁人。”
长公主琥珀双眸倏然张大。
他说的极是。
若真论及承蒙祖荫,不事生产,又有谁能比得上她这位纨绔又浮浪的长公主呢。
她的确厌恶周旭,亦厌恶权贵徇私之举。
可她着实疑惑——
自己究竟有无资格去厌恶这些同她站在一条河流之中,遍身绮罗却又浑身斑斑沾满漆黑血迹的“贵人”?
“殿下当然可以厌恶他们。”
天边却有白亮清光,倏然刺破黑流中的所有迷雾惘然。
是裴时行。
他望出她眼中之惑,亦驱开她心头迷惘:
“臣亦厌恶他们。所以臣不敢徇私,不敢随心弄权,不敢草菅人命。”
“手握权柄之士,便如持剑武人,当守卫天下,切不可横刀向更弱者。”
“至于殿下,”他望向这几分怔楞的小娘子,“殿下若见此等败类,便可同臣一同纠弹劾察,将其绳之以法。”
他似乎当真把她视作赤子,言间甚至流露几分宠溺诱哄的意味。
元承晚有些无奈。
裴时行倒并未将她视作赤子。
只是连他此刻亦是无法。
御史大人心头浓云抑抑,甚至生出几分歉疚。
既寻到明珠,便该令她光耀当世。
他目色沉沉地望住垂眸深思的长公主,面上隐现几分轻狂与痴迷神色。
他怎能眼望着明珠蒙尘呢?
翌日,暑气炎光仿佛一夜便被收束殆尽,天一夜便变得阴沉酷寒,风针侵肌。
御史裴时行于早朝时分上疏奏圣听,劾通议大夫周颐徇私枉法,纵子寻凶,构陷朝廷命官。
帝震怒,下旨黜周颐职,没其财,即日举家迁离京城。
朝野为之震动。
是时乃大周历天正七年,六月廿一,正是皇帝先前与裴时行约定的七日之期满。
作者有话说:
谢谢宝宝们的支持,这章继续发红包,我真的深深意识到拥有一个和谐的评论区,拥有你们这么可爱的读者多么幸福。
希望我们都可以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永远不要陷入网暴。无论是作为加害者还是受害者。
第20章 变天
宣政殿位于外朝之南, 殿宇台基高阔,良木为造,畴属仅次于正衙含元殿。
此殿飞檐斗拱高翘处, 戗脊之上列九兽睥睨。
骑凤仙人含笑骋目,望皇城千百年流云来往。
两殿中隔宣政门, 平明旦日时分, 文武百官身具朝服,肃仪自此门中入朝觐议。
今日廿一,非朔望之日,乃是听政之常朝。
却是众僚属时隔数日,同裴时行的首次相见。
众人皆知裴御史前几日无端触怒陛下, 被扣了章服鱼袋, 斥职居家。
而后更由大理寺亲自上门纠察。
或许是事涉贪墨。
但观他今日入朝,朱服打眼, 面色冷淡故旧。
好似已全然自这场风波里全身而退, 仍是从前高不可攀的清傲郎君。
崔恪授职于大理寺,他与裴时行是同年, 对方受查期间不便过问。
此刻二人皆处百官队伍里, 他立在裴时行斜后两排, 望去一眼。
见裴时行貌若无事, 默然垂下眼帘。
裴御史重归, 众人在眼神心头惊讶暗叹便过。
总不至于视作一桩大事。
却不料今日朝堂注定要掀波澜,连窗牖外的漫卷西风都好似在为之作注。
“臣裴时行,参通议大夫周颐滥用职权。
“将家中子贿入北所为一;
“前年出为泾州令时私自卖官鬻爵, 贪墨官银为二。
“溺子如虎, 纵子害人为三。周旭虽已身死, 但种种罪状皆在证, 恳请陛下过目。”
朝议方才开始,裴时行便执笏跨出行列一步,在这静水一般无声凝结的朝堂遽然抛入沸石。
沉肃的百官队伍里渐起窸窣之声。
乌衣燕服的官员喈喈低语,交头接耳,又微微侧头觑向裴时行,以目示意。
好似乌台廊檐下的雀鸟,正试图窥伺官场私密。
身蒙贪墨之嫌的人不是裴时行么,怎的竟是他站出来诘责旁人?
这受劾之人还是上京城中温润敦厚的好脾气,从不与人脸红的的周大人。
是那位曾被治下百姓诨称为“廉相公”的周颐。
周颐年迈身衰,自去年领通议大夫的散官衔名便不常入朝。
今日也并不在列。
大部分官员垂眼合袖默立,作壁上观。
只少有几个早年受过周颐荐引的门生激愤出列。
口中再三陈言,俱是为恩师辩驳之语。
裴时行充耳不闻,径自将手中卷宗交予内官,再上呈于御阶上的陛下。
皇帝阅事,殿中终于渐次肃静下来。
唯前排的官员觑得元承绎先是面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