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3


叶?报纸上赫然地写着“全国优秀示范标兵——建设新农村乡村的村官苏叶”

整整两个版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报纸上写的这不就是苏叶吗?”侄子他爹震惊地问。

“是她!照片里就是她,长得一模一样。”

报纸被人抢来抢去,最后由一个女同志高声地为大家朗读报纸,“她初来上沟村,为学生争取了一片种红薯的田,正是这块小小的田地,后来种出了无限的希望。它就是高产红薯的前身,丰实系列一号。今年秋天丰实三号红薯亩产破万斤,带动了全市粮食增长……”

“她带领着一众青年毅然地背井离乡,在小小的村庄里探索出了新农村的道路。现在上沟村建起了学校、工厂、修起了水泥路,家家户户新修起了红砖房,小孩念得起书,老人有救济补贴,使得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人物事迹读完,四座皆寂然。大伙的胸腔氤氲着一股激动和自豪之情。

原来市里的粮食供应跟上了,是苏叶这一群人默默努力的成果,原来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亩产万斤高产红薯是苏叶他们的研究成果。原来这段时间报纸上接二连三的好消息,各地纷纷报丰收背后竟然也有苏叶他们的影子!

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人民的命根子,今年大家能吃饱喝足,是因为有这一群青年在背后的默默支持!

故事越读越让人动容,他们想起三年前那个放弃了念大学的机会,在所有人反对的声音中坚持要去偏远农村的苏叶。直到今天家属大院里还有人埋汰苏叶糊了眼睛,轻易放弃唾手可得的前程。

现在再看看到底是谁糊了眼睛?

“你说这人怎么能这么争气,她才多大点年纪就一声不吭干出了这么多大事?”

“可不是,难怪我听着上沟村那么耳熟,你还记得三年前有个特别穷的村子来咱们大院感谢苏叶吗?现在这个村可富裕了。”

报纸上的上沟村村民住的红砖水泥房,村里有一排排青砖瓦房工厂,漂亮的小学、明亮的食堂,干净的水泥路,多么不可思议!原来贫穷落后的农村也可以建设得那么美丽,那里的生活水平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周泓涵听着大伙对苏叶的夸赞,跟喝了蜜似的舒服。

宁家。

宁妈左右拎着一袋米、右手拎着一包挂面,脸上堆满了浓浓的笑容。跟她一块去采购的还有牛翠花家属、何梅梅家属。

牛翠花的婆婆笑得合不拢嘴地说:“这几天夸得我怪不好意思的。报纸登出来前,翠花就捎了好多东西回来,十斤五花肉、一百斤大米、好几只鸡鸭,吓了我一跳!她以前每次回家都吞吞吐吐地,我还当她没讨到生计臊得说不出话!”

哪里想到原来去做了那么长脸的事儿!

“我在报纸上看到我们梅梅了!报纸上说她是铁娘子,不怕苦不怕累,把乡村建设得和和美美。”

何梅梅婆婆点点头,当初他们还以为她是到乡下吃苦受累、过年了连路费都攒不够回不了家,没想到她是去乡下奋斗事业的。这下登上报纸了,啥也不满了,三天两头光往家里寄东西。

几家人凑在一块吃饭,伙食丰盛得宛如过年,有鸡有鸭、有鱼有肉,人人嘴里吃的是香喷喷的大米饭,喝的是儿女寄来的果汁饮料,恍然有种回到饥荒前衣食富足的日子。宁妈感叹道:“也许明年就是丰收安稳的一年。”

“今年已经不是饥荒年了,咱们不就在大口吃饭大口吃肉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1964年的脚步即将到来。

除夕夜,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团聚,手脚麻利的父母在案头精心伺弄着一顿年夜饭,饭煮熟后他们吆喝着自家淘气调皮的孩子快洗干净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喜悦,眼里饱含希望和虔诚地看着桌上精心准备的食物。

“哇,爸爸、妈妈今天好多菜啊!”

父母不经意地笑,“过年了嘛。皮蛋,快趁热吃。明天给你做你想吃的糖饼。”

大米/面条散发着浓浓的香气,白花花的猪肉被精心地切成片儿,用猪肉炒过的青菜叶又脆又香。殷实的人家会买条鱼,寓意年年有余。普通人家会做顿饺子,一口一个香,每个人都能吃得很饱。

第119章 番外 苏叶上学

苏叶第一次上大学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这次她体验了一把大龄儿童被送入学的滋味。

送她去上学地不仅有老支书,还有何老师、周毅、何梅梅等人,夸张的是连她的学生都来了。

老支书活了大半辈子都没亲眼见过天安/门广场, 他很想去看看;何老师要把货运到京城,周毅跟何梅梅要到冀州谈生意顺便路过京城;学生们则是想要趁高考前去逛逛顶级的学府, 激励一把自己。

每个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大家眼里闪烁着期待看着苏叶。作为一枚善解人意的人民教师, 她怎么能拒绝得他们的心愿?当然是满足他们了!

抵达京城后, 老支书有种乡下人第一次进城的感觉, 紧张不已。他一遍遍地比划这着说, “不愧是皇城,天子脚下!它真气派啊……那墙我看得有十米高!”

何老师几个人每个季度都去港城一趟,虽然他们也是第一次来京城却没有露怯。要知道他们第一次去港城,反应和老支书差不多, 也有种土包子头一次进城的感觉。他们看着老支书各种紧张的表情, 莫名地理解他。

何梅梅跟老支书说:“你看着多热闹、多繁华啊,放轻松点,人家本地人也跟咱一样,都是两只眼睛、一只嘴,有啥好担心的!以后小苏在这边念书,多来几次就习惯了。”

周毅笑笑,“你可是咱们是上沟村的支书,先前有多少干部来咱们村学习, 马伯见了他们都不带怕, 对着那些京城的干部说得”

老支书想着有道理,渐渐放松了下来。他们可是华国第一村,身为村支书他有什么好露怯的!

等到正午, 一行人打算去国营饭店用餐,苏叶挑了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饭馆子。老支书看着那气派的饭店差点连腿都迈不进去,连连说换一家换一家。

那饭店是百年的老字号,从清朝开始就一直在做私房菜,装点得十分雅致古典。老支书心想这么气派的饭店,吃一顿肯定很贵,万一付不起帐被留下来刷碗就惨了。

但扛不住他们这一行人都这么有底气,个个脸上都带着“理所当然”的表情,比本地人还要像本地人,搞得马支书都不好意思露怯,只好壮着胆子硬着头皮进去了。

虽然报纸上把他们村评为华国富裕村,但其实他们仍旧是穷的,日子变好之后的改变只是老支书以前喝一碗粥,现在敢喝两碗了,隔三差五能沾上肉味了,衣服还是新三年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