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7


是册封宁藩的嫡长孙司马暻册为世孙。皇帝口喻,让世孙留在宁藩孝顺长辈,不必进京都进学。

宁王、宁王妃诸人自然是谢恩。

要论世子妃司徒滢滢的心情,她是轻松下来。长子被册封为世孙,这是宁王上书奏章时,顺带的一笔。皇帝那儿没同意长孙进京都,同时也有安慰下来,就是同时册封世孙。

对于司徒滢滢而言,世孙一册立,这便是嫡长子司马暻的未来便是明晃晃的定下来。这代表着儿子是未来的宁藩继承人一事,再无半分的争议。

干元三十七年。

天下太平,诸事皆顺。当然,朝廷传下恩旨,来年永庆元年,皇帝加恩科。

京都内城,司徒家。

杜绵绵知道外孙不会进京都后,她莫名松一口气。实在是皇宫那地方,在杜绵绵的眼中威信太重。真是一个虎狼之地,要噬人的。

在杜绵绵的眼中,孙儿自然还是待在亲娘的跟前最好。有亲娘护着。

“朝廷回恩科,我得着朱家二房的消息。铭哥儿会参加明年的恩科。”杜绵绵与丈夫谈一谈外孙不会进京都的事情后。杜绵绵说到朱家的消息。

“此是好事。铭哥儿下场一试,万一中了,也便是朱家之福。”司徒弘光倒是为侄孙高兴的。

“盼着铭哥儿高中。”杜绵绵自然也是盼着侄孙高中。如此朱家就是起复之势,待他年同样是官宦人家的底子。

于是干元三十七年一过,迎来干元三十八年。

春,朝廷恩科。朱铭下场一试,然后,结果不尽人意。朱铭落榜了。

这一年的恩科,永庆帝司马瞻点选三百七十名进士老爷。一朝登上天子常,朝廷的新进士街时。京都内外,也是替新进士贺彩。

干元三十八,夏过,秋来。

干元帝的国丧早已经过去。此时,最是一年好时节。朝廷收完夏赋秋赋,夏税秋税。国库充盈。此在文人的口中,自然便是众正盈朝,盛世太平。

也是这一年,永庆帝的班底们凑在一起,与永庆帝谋划起一桩大事。永庆帝要削藩。

这消息一出,天下震惊。

京都内城,宁王府。

宁王世子司马睦的跟前,他的两个弟弟正在与他说话。不,应该是他听着,两个弟弟是在咆哮。

“皇帝要削藩。凭什么。”王府二公子很不满意。要知道同是高皇帝的子孙,皇帝已经登基为帝,坐在龙椅上享受天下的供奉。

其余的堂兄弟们,就靠着亲爹的藩王收入供养。一旦削藩,那就是凤凰变成鸡,没果子吃。

“都是高皇帝的子孙,皇帝待同宗何其薄也。”王府三公子也是嘀咕着话,只是这嘀咕声有一点大。

“大哥,你打小就跟宫里的皇帝走得近。你就没提前听一个风声?”三公子跟自家大哥司马睦问道。

司马睦一眼的脸堪,他回道:“我只是巴结对方,彼时那是堂兄,亦是太孙,是储君。我……一介人质。”司马睦对于自己的地位还是认识的清楚。

王府三公子一听大哥这般讲,他是沉默一下后。他说道:“也不知道宁藩的收到消息后,父王准备怎么做?”

“唉。大哥、二哥,咱们继续留在京都,这会不会都成人质。”王府三公子挺是为难的问一句话。

“这不废话,咱们在京都自然是皇帝手中的人质。除非父王不要咱们三个儿子。”二公子指一指自己,指一指两个兄弟。他说道:“咱父王膝下就咱兄弟仨,父王哪可能不在意咱们三兄弟。凭何母妃也得在父王跟前哭一哭,让父王心疼咱们三兄弟。”

“天下宗室是一家。皇上那儿应该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讳。”司马睦还是有点不敢相信,皇帝凭什么就敢削藩。真当天下的藩王是吃素的。要知道北疆有藩王,南疆同样有藩王。这可是干元帝留给孙儿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这是国之柱石,这是天下之基。

永庆元年。

永庆帝一说削藩。宁王就是请旨入京都。这一回,永庆帝同意了。

宁王一入京都,就是拜见皇帝。宁王是嫡王叔,是干元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嫡子。宁王敢入京都,天下的藩王都在瞧着皇帝的态度。这削藩,到底是做一做样子,还是敢干真的。

泰和宫。

秋末的皇宫,一片萧瑟。永庆帝对于六皇叔敢入京都,他还是吓唬一跳的。对于这等机会,永庆帝在迟疑,他应该不应该把王叔囚禁起来。然后,一劳永逸。

“臣恭请皇上圣安。”宁王对于新帝,哪怕是侄儿,还是一派恭敬的行着臣子礼。

“王叔,皆是自家人不必客气。”永庆帝到底还是顾念自己的名声,他最主要还是没做好完全的准备。

国库时的钱粮是准备妥当了。如今还有大军没有召来京都。永庆帝手头缺着大军,他还准备再缓缓。

对于兵权的重要,永庆帝还是知道的。毕竟他真是准备一劳永逸的囚禁宁王。他担忧天下藩王一下子要造反。

这一回,宁王来,就是来效忠的。同时,也是对于削藩一事。宁王提出自己的法子。他道:“昔有推恩令。今臣前来效仿。臣请皇上恩典,臣膝下三子,三子皆可分封一块宁藩的土地,人人当王,代代传家。”

宁王自然懂得先贤的推恩令。那是软刀子割肉。好歹这肉是烂在锅里,最后全留给子子孙孙。宁王来前,也有准备。他是联络诸王。其它诸王知道皇帝的削藩策。

一得宁王的串连,这等时候自然是一样的心思。只是让宁王来打一个头阵。宁王是诸皇子里唯一的嫡出。这一个头阵,他觉得自己顶上来,他不顶上来,就怕其它人不会出头。

于是宁王进京都,是带着天下藩王的期盼。

藩王们觉得自己退步了,也算得给皇上体面。当然,这一份体面不是人人都乐意给的。宁王能做的,就是与北边的诸兄弟,这离得近的都是一同签一份联名的奏表。

此时,宁王请安后,说了自己的来意。此时,宁王就是递上与北疆诸王皆联名签署的奏章。宁王说道:“此是诸藩王的诚意,俱表皇上,拳拳忠心,苍天可表。”

这一份联名签的奏章,由着司马瞻身边的大太监接过,然后,仔细的查验后方是递给皇帝。司马瞻接过后,他是打开一读。

这一读,特别是瞧着那一排排的签名。上头的署名,上头的画押,上头的藩王印玺。这让司马瞻知道北疆诸藩王已经串连到一块儿。这对于司马瞻而言,这可不是好事。

司马瞻的目光是盯着恭身而立的宁王。这一位王叔在司马瞻的眼中,已经成为一个野心家。司马瞻觉得宁王的恭顺,全是装出来的。

“这一份奏章,朕还要再看看,再与诸臣僚商讨一下。王叔进京都,想必累坏了。不若王叔先回王府歇一歇,也是见一见睦弟。一家子骨肉,父子之间也是一述亲情。”司马瞻笑道:“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