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1
在的书院虽然比不了四海书院,但在海康也算有些名气的!
沈青越:“他不是被赶出来的?”
张叔阳:“不是啊!是他听说赵先生在你们这儿开书院,特意来帮忙的!你怎么这么想人家?”
沈青越:“那他为什么一个月只要二十两?!他这样领着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去看砍头,他是正经先生?”
张叔阳也无语了,明明最初听说冯先生情况,沈青越说的是划算,怎么这会儿连工钱低都成问题了?
但是吧……
冯先生这举动,他也看不明白啊!
“我怎么知道!”
他原本问的是另外一个先生,和对方谈了一冬天,谈拢了,一个月五十两,附加能和赵先生交流学问,且只干三年。
结果那边还没收拾好东西呢,冯先生主动来找他了,问了他赵先生的样貌,确定是赵郁川本人后,他自己说二十两,他来,还帮张叔阳把他谈好那位先生给劝回去了。
但冯先生和赵先生有什么过往渊源,还是就是冲着名声比较崇拜,他是真不知道,冯先生不说,他也不好追着问,把人送来他就往居安县去了,昨天才刚到的宝峰,他还满肚子好奇,想找沈青越打听呢。
沈青越不知道,但姜竹知道,是他陪冯先生去见赵先生的。
“冯先生年轻时候偷偷跑去衢国隐瞒身份在瀚海书院读过两年书。”
沈青越、张叔阳:“……?”
沈青越:“不是,这话我依稀在那儿听过。”
姜竹提醒道:“衢国那个什么皇子,也隐瞒身份去瀚海书院……”
沈青越“啊”一声,“对!”
衢国战乱、瀚海书院被毁的导火索!
他是赵郁川面对这种隐瞒身份的学生简直都要有心理阴影了。
沈青越:“咱们书院,以后要求必须实名制,要核验身份!”
姜竹想了想:“嗯!”
他也觉得很有必要。
张叔阳:“……”
傍晚一群孩子沉闷地回来,好几个连饭都吃不下了。
沈青越和姜竹忍不住都去找赵先生问这冯先生到底靠谱吗。
赵郁川听了他们的顾虑,哈哈笑,“明和其实是我兄长的学生。”
沈青越:“嗯?”
赵郁川跟他解释。
他哥哥是坚定的出世派,冯明和虽然现在是教书先生,但从前也是坚定的出世派,且当年读书时在仁政、严政间,他就更偏向严政,一直宣扬重刑严罚,和注重学问的瀚海书院可谓格格不入。
不过瀚海书院藏书万千,也不乏钻研古籍和各家学说的人,他在那儿一读就是两年,科考前才回的大虞。
沈青越:“你们知道他是大虞人?”
“知道,怎么不知道?”赵郁川呵呵笑,和三皇子不同,冯明和除了刚开始还注意点儿,后面根本就没怎么认真藏过。
辩论时,他举例总是大虞的例子。
喜欢的吃食,全是大虞的。
对吃不惯的也直言不讳地说觉得怪,不如他家乡的什么什么好吃。
饭菜不说,只听果蔬也知道他是个虞国人。
他是虞国到瀚海书院求学的学生中暴露最快的。
不过年轻时候的冯明和心直口快,为人侠义耿直,虽然常和人斗嘴吵架,但年轻人都挺喜欢他,他哥哥也喜欢。
后来还收了冯明和当学生,带他回家吃过饭。
冯明和来道别时主动承认了身份,还和他哥哥说,他虽然和先生身处两国,将来也各为其主,但他终生不会忘记先生的教诲和勉励,会考上进士,造福一方。
然而,师徒两人的诺言都没能完全兑现。
他哥哥早年病逝了,从入世到去世,一直在京城为官,没能去造福一方。
冯明和确实考上了进士,也当了一地县令,奈何他的行事作风在大虞官场也束手束脚,格格不入,没干满一任,就被弹劾贬调,换了地方,后来更是被排挤的举步维艰,若他不是出身海康,有同乡照拂,说不定都被罢官了。
第二任没干完,他就和地方豪族闹的矛盾不可调和,被弹劾到照拂他的同乡也纷纷写书信劝他行事不要过于偏激,最后他还是难免心灰意冷,一怒之下辞官不干了,蹉跎了两年后,开始教书。
他的学问是很扎实的,年轻时为了和人辩论,饱读诗书,了解过各家学派,连算学都算精通。
教书后,他的名声才慢慢好了,即便在读书人云集的海康,也闯出了一番名气来,他本人是想进四海书院的,奈何四海书院主张正统仁政,还是大虞最正统的官学之一,交流可以,并不接纳他入院。
听说赵郁川在宝峰县新开了一个青竹书院,他没考虑多久,就说服家人一个人背着包袱找张叔阳来宝峰了。
那二十两银子还是他和他夫人、儿子、儿媳精打细算了笔账,算上存款,保障家人在海康不拮据的生活,相对还比较舒服安逸的情况下,他每个月最少赚多少钱。
他们算出来是二十两。
海康物价贵,他们老家在海康一个镇上,但家里孩子读书得在县城租房,租子、束脩、日常花销等等,都是靠他们父子俩赚钱养家。
有时候还得接济下老家的亲戚,照顾下条件困难的学生,他得赚够至少二十两才行。
沈青越和姜竹都听得一愣一愣的。
心道难怪冯先生一来就问管吃饭吗,有地方住吗。
沈青越:“他竟然所有工钱都要寄回家?”
第208章 一派胡言
确实所有钱都得寄回家。
张叔阳来村里就是帮他捎信回去的。
然而张叔阳也不知道那里面塞的除了家书还有二十两银票——冯先生特意找人换的海康银票。
沈青越简直哭笑不得。
两人从赵先生屋里出来, 转头到冯先生屋里,问他要不要每个月多给他五两银子。
“嗯?不用不用, 你们这儿又没什么花销。”冯明和一来就赵先生做了邻居,他自己一个人,随便有个屋子就够住,姜竹带他在村里住了一圈儿,他选了和赵先生搭伙住。
房子解决了,他自己也不会做饭, 姜竹干脆和冯奶奶说好了,早饭、晚饭两个先生和赵舒云在她家吃饭,书院给她出钱,午饭他们想去哪儿吃, 找贾先生报就行。
书院一复课,村里各种吃食摊子又开起来了, 赵先生有条件的时候也是个嘴馋的, 和沈青越似的今天在这家, 明天上那家, 就没指定他们必须去哪儿吃饭。
每天花多少钱, 他们也没设什么上限, 反正村里东西都便宜, 再能吃一顿也花不了多少。
冯先生吃得倒是乐呵, 他来了后, 贾先生的账本儿用起来都比从前快多了。
不过只解决吃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