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7
奖励就还你。”
“立据就可以借。”
此人气笑:“立据?就几小块木料还要立据?”
“就几小块木料,你不还得向我借吗?”
这匠娘哑口无言,扭头就走,又回身愤怒解释:“王葛,我得把话说清楚,我不是不想立据,是不想再求你这种人!”
那可太好了。王葛继续编织砚屏。
砚屏,就是放在书案上的一种小屏风,作用是挡风、挡尘。将砚屏摆在受风的位置,可以推迟墨干;搁在砚前,可挡阳光照射,不然墨反射了光线,易伤阿弟的眼睛。
前世王南行用竹编织过砚屏,也用木雕刻过,只知道砚屏是宋朝时就有的器物,具体是谁发明的,她还真不知道。
上回在古墓山,她见过“行障”、“步障”,这两种“障”都属于“屏”。从那时起她已经有了制砚屏的筹划,所以晋朝还没有砚屏的话,不好意思,她又要做第一个发明者了。
砚屏送虎头,给二弟阿蓬、么妹阿艾的礼也要用心。
晌午吃完饭后,王葛开始雕木块。给阿蓬、阿艾的,为“识字木块”。
先在一面雕个“牛”字,阴雕,下凹,雕完后扣过来,用浮雕之法刻一头栩栩如生的牛。
阿蓬最喜欢牛,用动物牛对照着,不用别人教,他就知道凹陷的字念“牛”。久而久之,二弟不用特别去记,也能认得“牛”字。
王葛雕这种小木料的速度非常快。第二个木块,雕“蛇”,同样的,阴雕文字、阳雕动物。怕吓着小家伙,像蛇、虎、鼠,她都雕的很萌态。
送给阿艾的就不能是动物了,么妹喜欢花、喜欢一切好看的,王葛就先雕一朵花,当阿艾把木块反过来,就知道凹刻的字念“花”。再雕树、雕月、雕鱼……最后一定要雕一头萌萌的小猪。
大母的礼最好办,三贯钱就是她最喜欢的。王葛再用桃木雕一个喜鹊衔枝的篦梳。
大父、阿父和二叔的礼一样,每人一把痒痒挠。百姓管它叫“爪杖”,富贵人家叫它“如意”。
阿菽的礼,是王葛刻的两卷简策,写了篾竹、编织的一些心得和经验,还有用葛藤、芒草制作方头履的详细方法。
经历准匠师考试后,王葛一直想每天制一双方头履,制够一批后交给官署或桓郎君都行,可惜她始终腾不出空闲。不如把此事托给阿菽和苇亭的小娘子们。
就剩阿禾了,唉,算了,不跟他计较,给他制一马鞭,他经常骑马,好看的鞭杆,瞧着就威风。
九个日夜的忙碌,她终于把家人的礼都备齐,托孟女吏交给竹木亭,肯定不能白让人家帮忙,她也送给孟女吏一箧笥识字木块。
七月十六。
竹木亭的吏驱车到了苇亭。
王家人欢喜的跟过年一样,谁能想到呢,阿葛离家月余就挣了三贯钱……差三百。
三百是邮资。
竹木亭的吏离去后,贾妪抱紧钱袋,捂着胸口,心疼道:“虎宝这是随谁呦,三百个钱,哎呀不能想,一想我难受。三百个钱呀,她就不能等考上匠师后捎回来?三百个钱就这么扔道上了。哎哟,我回屋歇歇。啧!这是我的篦梳!”她打开二郎的手。
王二郎拿起雕着仙鹤的爪杖,王荇对照着礼单,说道:“二叔,那是大父的,雕着登山羊的是二叔的。阿父,这个是你的。”
王大郎接过爪杖,摸索,一端形如手,跟普通爪杖没区别。另一端雕刻的是……是个杵着锄头的女娘?
是阿吴!虎宝雕刻的娘子是她的阿母,是他的妻,阿吴。
人人都有礼。王禾黯然,正想离开时,被从弟喊住。王荇挥着一个鞭子,鞭杆的周身雕有环绕祥云,云间三只飞雀。“从兄快瞧,这是阿姊送你的。好好看啊!”
王蓬踏踏跑过来:“确实好好看。”又踏踏跑回草席上,他和阿艾刚把箧笥里的识字木块全倒出来,正在数谁的多、谁的少。
推荐一本宣传非遗文化传承的小说《大明英华》,作者大大:空谷流。
小说背景为明朝万历末年。壮丽之大航海时代,冷眼向洋!
第181章 175 鱼案
这时候,桓真、袁彦叔纵马到院前的道上,喝马停住。他们手里各提着两条二尺余长的黑色鱼、青色鱼,随意绑着的发从后背垂到腰,湿发一路滴水、加上马蹄奔腾的黄土,脏的简直没法看。
王荇跑出来,惊喜道:“哇,好大的鱼。桓阿兄、袁阿兄真有本事!”
桓真一笑:“你算着时辰,带个瓮来盛烹鱼,大点的瓮。”
“是。谢二位阿兄。”
只有亭庖厨才有多余的灶和煮器,如果把一条鱼直接留给王家,王家人根本吃不饱,还会一直占着灶,煮不了粥、蒸不了饼的。
得知有鱼肉吃,贾妪感叹今日真是好事成双!一家人不放心阿禾,就让王二郎抱着陶瓮随虎头去庖厨。为了鱼肉,贾妪多蒸了饼,鱼骨还能再熬饼汤,到时又是香喷喷的一顿哩。
可惜……叔侄二人抱着空瓮,脸色蜡黄的跑回来了,跟后头遭人撵一样。
王翁知道肯定出事了,立即问:“快说,咋了?”
阿荇人小腿短,跑两步才能赶上二叔跑一步,累的直喘。
王二郎避着家里小辈,颤着声道:“出大事了!桓亭长给咱家盛鱼时,鱼头里掉出个手指头。煮了三个釜的鱼,全倒了。鱼是从野山河捕的,归临水亭管,桓亭长已经让程求盗包上、包上那个手指去临水亭了。”
顷刻间,王翁汗毛支棱。
阿荇摇着大父的衣袖,待大父低身,附耳补充:“桓阿兄亲自烹的鱼,尝过几口汤,吐出个鳞片,发现手指后找回鳞片,咋看咋不像鱼鳞。”
指甲?王翁想象那场面,脸也蜡黄了。
再说庖厨里,桓真拿盐水漱了口,跟生闷气似的,盘膝坐在两个灶台间。
任谁吃过死人指甲也不舒服,不过他一动不动的静坐,非生气,而是仔细回想捕这四条鱼时的情况。
县府新施政令,凡三年内得了“勇夫”称号的乡兵,必须习于水、勇于泅。且从明年乡兵大武开始,加“泅渡”考核项。
因此,桓真得空时就去野山河练习泅水。今日袁彦叔也跟着去,真是巧了,鱼一群群的在他们泅渡的地方游窜,不捕都不好意思。
那截手指和指甲,分别卡在两条鱼的鱼头里,才没被发现。手指只有最上边的一截,因烂损不好分辨是哪根指。
当然,对此桩命案来说,这点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被鱼分食的死者,很可能刚死不久、是贾舍村的村民。
桓真没猜错,次日下午,贾舍村报了失踪人口,失踪者是贾地主家的佃农,无名无姓,三十余岁,单丁之身,娶过妻,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