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7


掉。

绝大多数人都只走了两个器物棚,人之精力有限,能擅长制两种材料者,已经是木匠人之中的佼佼者。

但佼佼者中,还有至强者!

酉初,成绩统计出来了,考官一过来,众考生全都忐忑无比。

匠吏:“现在由我公布留取考生姓名。按户籍之地念,未被提到者,离场!县邑考生……李甲、周……荷舫乡考生……瓿知乡考生……王葛……”

王葛一直拧着的眉终于放开,听匠吏喊名过程中,她紧张的连呼吸都放轻。一百人淘汰四十啊,考生中有不少超过三十年纪的匠工,他们专注某方面的技艺,肯定比她前世要强,她哪还有进场前那么足的信心。

与王葛心情相反的是郑鹊。荷舫乡被留取的考生里没有他,他只制成三器,已知很可能被淘汰,但人总是期盼能出现奇迹,万一旁的考生还不如他呢?

没有奇迹,他脸发黄的离开考区,排着队等待敲不如鼓。

这是他第二次敲不如鼓。匠工考时他主动离场,敲时神采飞扬,还有同乡在吹捧他,那时他虽喊自己“技不如人”,但相信谁都知道他比考场里还在拼的蠢考生强。那些人,拼着屙裤子,博一个等级高些的匠工称号,能怎样?顶多窝在匠肆里碌碌无为一生。

相隔数月,他接过鼓槌,槌响,竟是真正的技不如人了。唯一和上次相同的是,旁人也都认识他。郑鹊脚底发软的随淘汰者行走在通道里,越行越窄,走了好远才回过神,觉出不对劲。

“别磨蹭,继续往前、不得往回走!”游徼催促。

郑鹊有点害怕。

考场中,王葛这六十名留取者也在害怕。

第五考项已经公布:根据要求提升器物使用功能。器物选择,只能从考生自己前项考核中仿制的器物里选择。

成绩计算法:由考官衡量改造后的器物功能,评定强、次、弱三种等级。能达到一件强者的考生,留取;两件器物均达到次强,也留取。制器数量在此项考核中不再占优势,最多留取三十三名考生。

此考项开始时间:一个时辰后。

结束时间:最晚在二十二日清晨辰初,跟前项考核一样,允许考生提前离开考核区。

工具跟仿制时的相同,材料数量双倍。六十名考生的制作区域,被平均分配在三个器物棚里,王葛的制作区域是草编棚。

巡吏布置场地,考生们赶紧去领晚食,上茅房,没一个倒头睡会儿的。

王葛吃饭的时候数了一下,女考生算上她只有十三人,这就是女娘的艰难处,其实论吃苦,女娘并不差,但年轻的要紧岁月,女娘必须得嫁人、生子、再生子……哪腾出闲空提升匠技?

她怎么办?唯有在嫁人生子前,先把匠师、最好是将中匠师也考出来。吃到一半,饮够了水,她就往器物棚走。

随她此举,陆续有考生也跟她一样,不歇了。歇这大半个时辰又能咋样?

器物棚深处一片黑,用不着的灯笼都灭掉了。巡吏拦住众考生,必须等计时鼓响后才能进入。

考生们在各自的棚前等候,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能改造哪几个器物?是多多益善,还是集中全力只改造一个?要知道,所有考生改造的器物功能均被评定为“弱”,不是没这个可能,那到时候只能以数量来论。

王葛在前一项考核里共制了五种器物:针线笼,草绳,方头履(制了两次),算筹,臂鞴的甲片。

针线笼她放弃改造,能仿出来都不容易,她没本事改。臂鞴也如此。那就只剩下草绳、方头履和算筹了。

莫忘记一点,得根据要求来改造。棚内,巡吏来来往往,不仅在搬运材料,还在架起新的鼓……乡名鼓。

此章开头,王荇背的是三国曹魏时期王昶的《诫子书》。晋朝世族教育晚辈的一种方式,就是由族中长辈写《诫子书》,勉励晚辈,培养品德。王昶的《诫子书》跟诸葛亮的《诫子书》,因德行规范,也会被其余世族拿来教育晚辈。

第137章 136 天时地利人和

半个多时辰后,巡吏终于发话:“诸考生先依次进器物棚,按地面白灰所画的行囊编号找自己制作区,不识字者,敲乡名鼓由巡吏引导。”

草编器物棚前的巡吏喊名:“考生韩木!”

此考生进去没多会就自敲了乡名鼓:“踱衣县西闾里,韩木不识字。”

“考生王孝。”

王葛听到“王”激动了一下,对方是个年近不惑的郎君。也敲了乡名鼓,是荷舫乡人。

第三个考生又是县邑籍。

怎么都敲了乡名鼓?王葛正疑虑时,该她进了。

之前三名考生并未先入各自制作区,而是一字排开,站在乡名鼓一侧。

众巡吏在另一侧,讲述规则:“从西至东、再折回此处,每个框线不准停留,然后告知我属于你的制作区是哪个?认不出,敲乡名鼓即可。若指错,淘汰。考生可明白?”

王葛立即道:“明白。”二十个制作区全呈方形,用白灰洒在地面隔出。一共两排,一排十个。巡吏之意是只准她走一个来回、不得停下脚步思考的意思。

每个制作区内的材料都用粗布蒙着,王葛无法根据先前制的器物确定自己的制作区,只能凭借方框前的白灰编号识别。

她的行囊编号是“瓿、二十五、二”,最复杂的“瓿”字反而最易识别,但接来的数字,她根本不敢试着去确认。它们也是篆文吗?还是契文?好几个都是两头尖、中间粗,外形跟个竖梭子似的,也是文字?它代表“一”吗?

不行,她不敢确认,又因为得不停往前走,一个个白灰数字在她脑中存留、出现新的,越来越胡涂了。

那个“×”她倒是知道,是指“五”,是商朝时期的假借字。

坏了,都走到最后了,她才总结出那个长的有俩角的字应该是古文“二”!

咚!可她不敢赌,槌鼓大喊:“瓿知乡王葛不识字。”唉,脸皮再厚也觉出丢人哩。

巡吏:“王葛,第二排、东三。”

“是。”当真后怕!因为跟她猜的不一样,她猜的是第一排的东四框。她站到乡名鼓旁,下个考生进来了。

二十人,无一例外,全敲了乡名鼓。

棚外已无考生。

考官分别进入各器物棚,说道:“知道为何让你等辨别各类古文字么?因为若不识古文字,就无法甄别古物,到时你们就得厚颜求教读书人,且旁人说的是对、是错,你们脑子空空,根本不晓得对错!我等匠人的地位,为何一年年被朝廷看重?不致文武百官轻视?正是因为种种文字起源,尽存盘于将作监!读书人想阅古文字,需通过将作监!我等后起之辈,必须将所有古文字牢牢记住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