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00
发展。
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她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假若没有需要篡唐自立这一阻碍,她会成为一个历史上排得上名的有道之主。】
一堆历史评价轰炸下来,让倾听的众人头晕目眩,脑袋中萦绕的都是周皇相关的讯息。
本来对周皇有所不满的人此刻也放下了成见。
“仙幕的话很有道理,如若不是后面荒诞的酷吏,她只会是个无可争议的明君。”这是众人此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李渊不得不憋屈回应: “说到底这个周皇备受争议的也不过是最后的酷吏政治和晚年昏庸。”
“但实际上酷吏政策也只是特殊时期进行的限定招数,若以此否定一个帝王实在是有失偏颇。”
甚至这人也一直在保护着其中的可用之才。
就像仙幕在上面所列举出来的史料一样。
‘狄,梁公者,殊眷异礼。宋璟刚正嫉邪,武氏亦不过也。’
这些人为何能位高权重蹦跶到玄宗一朝,皆因贤人君子乃武氏之所深心爱惜而敬礼也。
尤其是政权稳定的后十年,她的性格渐见宽容,胸襟渐见开阔,那些曾经蹦跶太多而被放逐的贤良之臣,也被逐步召回朝中为官。
更别说这人的昏庸也是有限的。
比如即使她再怎么亲近武承嗣与来俊臣等奸佞小人,即使这些小人时时图逞阴谋诡计,她也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未有大权旁落之时,政权稳定之后更是立即灭掉这些奸佞之人。
这样想着,李渊更憋屈了,总觉得这是一个只有李姓皇家宗室受伤,但其他人没事的世界!
【之后
圣历元年(698年)宰相狄仁杰言: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1」
大周常务副皇帝狄仁杰的一句未闻侄子坐天子之位还把姑姑放置在太庙,打开了武皇还政于李唐的念头。
此后,在来自各方面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皇明显认识到人心所向乃李唐宗室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于是,曾经被废的唐中宗李显被封为储君。
并且在武则天进入暮年,老病缠身,开始耽于享乐,疏于政事之时开启玄武门继承制法。
发动政变,登基上位,恢复国号与李唐旧制。】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武则天于八十二岁病逝,与天皇天后一起合葬于干陵「1」。】
【可能是武皇自己想夸耀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也可能是武皇自知罪孽重大不写碑文,又或者是想表达一生功过难以定位功过是非任凭后人评说,又或者碑文早已拟好,但没有铭刻于墓碑,也有可能碑文被埋藏在干陵地宫里。「1」
死后,武皇的墓前矗立着一座无字碑。】
“终归还是还政李唐了……呜。”
不知为什么李世民看着这结果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
虽然李唐不是在他这一代拱手让周,但是总归是因为他传位给李治,才有周皇发挥的余地。
差点就当间接亡国之因了。
这怎么不让李世民热泪盈眶啊。
还好错误并不是一头走到底,而是柳暗花明,还政于唐了。
很凑巧,李渊也有这种感觉,虽然他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
毕竟二儿子的皇位可不是他自愿传出去的,而是通过政变夺得的,他至少能有个玄武门政变作为借口把责任全部压在二儿子身上。
但谁知道啊!身为开国之君,听了一路自己不如二儿子称职也就罢了,竟然还听了一堆李唐三代而亡的恐怖故事!
父子俩对视,不过两眼就相继转开了,一点儿想抱头痛哭的意思都没有。
但很快就有官员注意到华点,道: “讲到太子时提到玄武门继承法,现在中宗上位又提到玄武门继承法。这后辈都是好的不学坏的学……”
“不过能够还政于李唐自然是最好的。”
不知道哪里来的嘀咕声,把声音传进了李世民耳中。
李世民: “……”
李世民脚趾头都能给抠断。
又是政变继承法,这些人能不能争气点!
看到皇帝的尴尬,臣子们贴心地转移话题:
“这周皇的族人竟然没有像吕后一样被灭族,而是好好的继续名列勋贵,参与政事,实在厉害。”
“周皇不过就是哭了下而已,心计实在强大。”
说着,在场众人又开始夸赞起了这周皇,夸着夸着,心思就又开始复杂,这人果然厉害啊。
在场的人心情复杂,但要数最复杂的,也只有李治这个小家伙了。
毕竟他很清楚的知道,现在备受讨论的可正是他未来的媳妇儿。
而且看样子,还是与他生前情真意切,相持治国,赋予重望,生同衾,死同穴的媳妇儿。
不是表面帝后情的那种。
李世民轻拍李治这个小家伙的肩膀: “她虽有篡唐之嫌,但对内对外力挽狂澜,软硬兼施,平稳过渡政权,同时还实绩满满,算是吾大唐的好皇帝了。”
李治何尝不明白这一道理,他轻声道: “儿臣晓得,她虽不能和父皇这般的开国第一人比较,但她所为,确实是个合格的守国之君。”
甚至是一个比他还厉害的兴国之主。
就是很可惜,大唐现如今有此透知未来的际遇,不知这个周皇在未来会不会再出现在他世界。
李世民看透了李治的想法,他沉吟,只觉得……
在仙幕明确指出是那个嫡子各有各自的缺点的当下。
一切皆有可能。
毕竟他家皇女的心思现在可看不透了。
由此可见一个榜样,一个指向标的力量有多恐怖。
此刻,在武周位面,一个身着皇袍的女子目光沉沉,盯着仙幕上展示出来的无字碑久久未言。
良久,没有喝水的嗓子嘶哑出声: “自知罪孽重大不写碑文?一生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
这个屏幕其实已经出现很久了,但她从未发出过声音,直到看到她自己的结局。
武曌嘴角扯出嘲讽的弧度。
原来这就是她的结局啊。
武家无传人,还政于李唐,最后还遭逢五王政变。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她的结局算好的。
谋朝篡位最后还能入李家陵墓与高宗同穴。
但站在她的视角,武曌却觉得嘲讽至极。
兴建武周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切就是个笑话。
显儿登基嘛,那个软弱但仁善的孩子。
仁善的孩子是会把她的后事安排好,但……
终归还是改变不了她的所作所为就是一场笑话的事实。
此刻,武曌脑中开始闪过无数能够稳固政权,并建立不逊于贞观之治的武周盛世的方法。
她,不想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