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0
并且,在上了两天班之后,她惊奇的发现,苍天吶,她这班啊,竟然能比李治上的还好!】
在场臣子: “???”
一个在后宫蹉跎了十几年的女子执政,能比皇帝培养多年的皇子好???
我们不信!
臣子们不信,但还处在荆州府的小武则天对此则深信不疑。
她眼中神采飞扬,脑中已经幻想出自己未来若能执掌天下为民请命的激动场景了。
“虽不知这女子是武家的哪一任女子,但观仙幕之语,此人为皇也做得了明君。”
小武则天并非体会不出仙幕所讲的武皇就是她。
她体会出来了,甚至觉得此女子就是她,毕竟在场的婢女只能看到此女子名为周皇,只有她能看到这女子真名为武则天。
但仙幕没有肯定地说她就是武则天,她怎能随意认领。
即使如此,也掩盖不住她内心大大的期待。
她期待自己也能如武皇一般创下基业。
如果……
如果这人的文治武功也厉害的话,她甚至想同这人比肩,甚至超过她。
【班上的好,升职快,很快的,上元元年(674年)武皇就与李治并称天皇天后。
直接在文治武功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政治上为皇帝进谏文治十二事;掌权后由上至下推进农业生产,在农业为本的古代国策上玩出自己的花样,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地方官吏重要考核标准,升奖田畴垦辟之人,罚为政苛滥之人,光修缮或新建的水利就有一百五十多处,甚至还延揽农学家,集百家经验,编撰《兆人本业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1」
经济上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
军事上平定营州等内乱,还有吐蕃,突厥等也先后臣服,归降武周。收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安西四镇,安西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1」】
“……尚可。”
李世民矜持道。
他的那个坑爹三儿子应该也可以做到。
其他臣子看李世民这么反应了,立刻附和道: “就……合格。”
他们别扭但不得不承认,此女子确实做到了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一切。
不过……
“也只是尚可罢了。”
在场的臣子们惋惜,有种期待值被拉到天上,但却不上不下之感。
平平无奇,不足为奇,华夏历史将近五百位皇帝,一半都能做到这些事情,所以周皇确实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称不上优秀。
“不过……”好像也不是半数的皇帝都能够做到。
萧瑀觉得不对: “备受称赞的文景二帝,中兴宣帝所做的也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并非尚可。”
萧瑀觉得自己的同僚们真爱自欺欺人,直接掀开同僚们的鹌鹑布。
“实际上这些要是全部都能做到, ‘明君’这个称赞,也是当得起的。”
被这么一说,臣子们心中更不是滋味了。
李世民申请加入掀鹌鹑布行列,毕竟他这只是矜持所言,实际上这人还是做的不错的。
李世民: “许多君主可做不到让吐蕃,突厥臣服归降,所以这周皇,确实可撑得上治国之才名头。”
就是他很不爽,吐蕃,突厥到周朝竟然再次叛变壮大,安西甚至一度流入外邦之手。
一群叛逆仔。
不过他也能理解,吐蕃在高宗时反叛,突厥趁李唐改朝换代之时独立,再正常不过了。
皇帝都亲自掀起鹌鹑布了,臣子们自然不会再觉得这个皇帝的功绩不足。
不过,实际上他们还是想说……
还真的是尚可,称不上惊艳绝绝。
如果此女皇只有这点本事的话,他们深觉遗憾。
【当然,武皇最令人交口称赞的不是上面这些,毕竟上面这些很多皇帝都能够做到。
武皇真正被人称赞,并且令人敬佩的是:
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
她与太宗一样敬重直言敢谏的臣民,如魏征那种人在的治下定能活得如鱼得水。
广开言路,随时接纳天下表疏。
面对臣子的进谏,武皇能采则采,不能采也无虞。
即使谏官们有时情绪激动,偶有言语冒犯,有容人之量的武皇也是加以宽容,免予追究。
不似李治这个皇帝在位期间无人敢谏,在武周一朝,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1」】
仙幕展示出在武皇时期的一件事情,一个叫骆宾王的人写了一则《讨武曌檄》。
众人凝眼看去,第一眼就皱紧眉头了,因为上面的话皆非好话。
其中伪临朝,秽乱春宫,人神同嫉,天地不容。他们自己代入一下就想生气了。「1」
然后他们就见仙幕展示出来的武则天见了却毫无怒气,果然如仙幕一开始所言那般加以宽容,只夸这人所写之言有如贯珠,事昭理辨,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惋惜这人有如此大才,却流落不遇。
在场的臣子: “……”
????这熟悉的画风是怎么回事???
众人的视线默默地看向李世民。
萧瑀幽幽: “陛下,这难道就是您流落在外的正统继承人。”
这行为熟悉到他们觉得这人就是另一个太宗,一比一复刻他们陛下的纳谏之策。
李世民: “……”
好巧啊,诸位爱卿,吾也有这种感觉。
进谏可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明君手下定然多谏言,但他的亲儿子一朝在抱怨‘无人进谏’亲儿媳一朝直言敢谏蔚然成风。
这是怎么回事!
【 “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 「1」
再接下来的执政生涯,她学起了圣君优秀模板李世民用实践证明正确的治吏之策。
执法必严,严格考核州县官吏。
违法必究,不论官位高低,贪官王枉法者一律严惩不贷。】
听着这些话的臣子一阵头晕目眩,只觉得更加熟悉了。
这是透彻灵魂的熟悉感啊!
众臣子: “不止纳谏风格像陛下,就连治吏之策也像陛下!”
李世民嘴角上扬,只觉得对这个之周皇又多满意了一分。
他们这些先辈不怕后代学,就怕后代不学!这人善于学习并能实践出来,实在优秀!
李世民在开心的同时有些可惜,可惜这人不是他李家的种啊,要不然冲这份学习能力,这继承人,他满意!
【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武皇陛下在治吏方面可不是一比一复制粘贴贞观一朝的治吏之策,她有自己独特的发明,还不止一项。
纳谏方式有创新。
制最早的铜匦,这个集未来检举箱,报冤盒,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