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0


世民一起探索王道。

魏征说: “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与民生息好,但无为而治放任不管可不行,对百姓得进行积极的干涉。

趁着百姓刚从战乱时走出来,教化他们。

魏征则说: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应当畏民,先存百姓。

魏征说: “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言,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君臣同心, “大治”天下,教化三年,可成治世。】

“天,如此嚣张的话他竟能说出口???”

众人惊叹的望向那个沉默着的男人,知道这个被未来秦王选中的男人是魏征他们已经惊呆了,听到魏征的狂言他们更觉得荒谬。

裴寂窃窃私语: “如此不切实际的空话这人怎么说的出口?”

裴寂说出来很多人的心声。

君臣同心不易,教化三年,可成治世……

一介书生不切实际之语,那简直就是危言耸听!

魏征自己也呆愣住了,仙幕前头一直说他在李世民心中名列前茅,直到看到仙幕透露出未来他向这位帝王所说的这番话,他才懂得为何会在秦王心中名列前茅,甚至未来有机会成为名相贤臣。

这种在皇帝看来应当是狂言的话,这个人真信了。

观仙幕未言之意,他竟然还是秦王李世民信任的那个臣子。

有汉初的成功范例不选,竟然费心费力和他一起探索新路,探索新的“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

魏征少有的看秦王李世民非常顺眼了。

“以民为本”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但帝王极少践行,

在无数推崇皇权天授的帝王之中,若这人能够坚持贯彻到施政实践当中,魏征感叹,出现了这个人,是他之幸,是百姓之幸。

【 “百姓凋敝”随处可见, “民生疾苦”人皆可感, “百姓欲静”人皆知晓, “与民生息,无为而治”读史就知,甚至已有成功范本。

照着汉朝抄,不会吗?

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知道,要想超越前者成就空前卓越的治世,建立世界第一的巨唐,普通的“静”,不作为的“息”。

没用。】

【这是一个非常深远,宏大的目标,是能够超越历史造就盛世的宏伟志向。

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臣子们在这场历史事实与历史观念构成的治国传统坐标上,没有偷懒直接复制粘贴前朝的做法,而是先切合实际确定了自己时代的位置。

百姓文人的理想国度很难达到,但其中所蕴含政治理论确有能完善帝道王道,建立长治久安之国的可借鉴之处。

于是追迹尧舜,高悬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以史为鉴可知得兴,总结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情况,解每个朝代可能出现的弊政加以提炼其中的经验教训。

三方结合,上升为治国理论。

只为达到历史上最好的统治局面,只为形成那个绝无仅有,受千年称颂的治世。】

————————

平平无奇贞观之治,在唐朝以前,以民为本很多时候就是忽悠百姓的作用,甚至打出君权神授,祥瑞,但自从唐太宗之后,百姓被人看到了。

「1」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

「2」百度题库看过

「3」一个读者的评论,真的包括前面那些诋毁的都是看到的评论

「4」纪录片《贞观之治》摘自原句子

「5」汉代文献《汉纪》记载, “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

由此可知,汉代A。

土地兼并得到遏制;B。

民众负担依然较重;C。

地方豪强干预司法;D。

税制改革有名无实

「5」北边置屯待战,设备备胡,兵连不解,转输骆驿,费损虚耗。因以年岁不登,百姓饥乏,谷籴常至石五百,时不升一钱——《孝文帝》

「6」在《中国通史》里看了下,然后默默内涵宋朝

「7」愿为五陵薄幸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几文钱一斗稻谷)——王安石

「8」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

「9」 “盛世这条辉煌的路,不是用金子粉饰出来的,是用最贴近民众的砖石一米一米向前铺就的。” ——韩升《盛唐格局·唐太宗的国家治理》

「10」大黑括号中综合选取了《贞观政要》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11」《帝范》

「12」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言,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魏征

「1」《全唐书》《旧唐书》原文及其注解中得到的感想,或摘些词汇

‘平平无奇’贞观之治

第168章

欲治世先治人

其实听了那么多,其他帝王也反映过来了与贞观之治和其他朝代的治世不同之处。

秦始皇直直盯着仙幕,仙幕没有在上面打出‘民’字,但实际上处处都在体现‘民’

秦始皇道: “其实唐太宗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李斯他们侧目: “?”

他们隐隐有所感,但要真想说出什么却觉得脑中有迷雾遮住那种感觉。

秦始皇道: “在他之前‘民’只是权的附庸品,但在他之后, ‘民’正式步入当权者的视线当中,让朝廷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

‘以民为本’不是唐太宗第一个提出的,在儒家早在百八年前就把“民为本”这几个字说腻了,但即使是说腻了又如何,即使是独尊儒术的汉武帝都没有真正践行‘以民为本’,而是外儒内法,其他皇帝怎么可能真的奢望做到‘民本’呢?

秦始皇恍若有所悟,这个皇帝应该是用了绝对的魄力践行“民本”从头贯穿到结尾,并且真用了‘民本’思想成就了盛唐,才能备受仙幕和后世之人的推崇吧?

早在很久之前,他就觉得创造仙幕的那个朝代应当是对百姓有特殊的感情。

一种敬畏,他们背后的朝代看到了百姓的力量,他们敬畏百姓的力量。

后世的其他人也有所感悟。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