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8


好了起来,你看,即便是被称为唐朝四大贤相的姚崇、宋璟他们也是有派别的,只是说他们这时候的派别是为了抵制恶势力而产生,并不是结党营私。】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

这也正是党派之争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决的一个很大原因。

新官上任,不说站队,那言行举止怎么也会有偏向。

有那一身正气的,自然就有结党营私的,久而久之愈演愈烈。

能打压,却真真是难以根除。

【然而好景不长,唐玄宗时期,先有李林甫独裁,又有杨国忠为相,这种在朝中的一言堂始终是会遭到反对的,而且是遭到合力反对。】

【为了不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旧臣拉拢新臣,新臣寻找靠山,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牛李党争之类的事迟早会发生,除非早在唐玄宗时期察觉到李林甫的不对劲,李隆基就及时止损,恢复太宗时期的民主朝政,听正确的言论而不是亲信的言论,把党争的萌芽掐死在摇篮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听得有些激动。

他这算不算是及时止损,算不算是把萌芽掐在了摇篮里呢?

如今,他要学太宗,要听取朝臣意见!

【而王安石时期的 党争同样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从源头上不让旧贵族发展到不可抵抗的地步,那靖康之难只有惨烈与更惨烈的对比。】

【但是咱们现在站在这儿,那都是站在一个先知视角去说的,没有人能那么神能预测到几代之后发生的事情,这就要考验帝王贤臣的预判能力,尽量让朝堂清明,减少能够膨胀的恶性因素。】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终于明白了女子之前说的王安石注定会失败的话。

她的意思是困扰大宋的问题不能够很快地完全解决。

但这并不代表积贫积弱的现状不能有所好转。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这么简单的道理,他竟此刻才明白过来!

【咱们再说回到杜牧,杜牧的情况其实比李商隐好那么一点点,李商隐是被误认为墙头草所以遭两边排挤,而杜牧则是两边都不站,还是遭排挤,说到这里那就不得不再提一句苏轼了,我觉得苏轼就像两人的结合,既站又不站,哈哈,具体的大家自己下去体会吧。】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觉得自己没什么站不站的。

他不过是说了自己想说的话罢了。

如今想来,以往那些事也算不得什么。

他就是这个性子,就算当时不说,他也总会说的。

所以他生在这个时代,他就迟早会是如今这个下场,他可以压抑自己一次两次,却不可能次次都将自己的性子压下来。

到今日这一步,他不怪谁,也无后悔。

如此一生,谁说不是最好的呢?

【巧的是,杜牧因此被放逐黄州,我们讲苏轼时说过吧,苏轼也被贬过黄州,只是杜牧去黄州时候看到的黄州比苏轼去时看到的还要破烂,“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

【后来因为这个,杜牧的仕途一直不顺,回到京中不久又自请外放,好不容易才得到同意,不过外出一年,又回到长安,他便长住樊川别墅,最后病逝于此。】

这么快!

众人惊了。

这杜牧还没说什么呢?怎么就结束了呢?

还好,幕中女子并没有说结束。

【杜牧的有名程度虽不如李白、杜甫和王维,但是说起他的很多名句,流传度却也是极高的。著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就好似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一样,每年都能再见。】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微微诧异。

那不过是他几年前在池州见了秀丽风光随手而作,竟这般有名吗?

原以为老了,快走了,就什么也不在意了。

这时候再听这些,杜牧发青的脸也染上些红晕,瞧着倒有点大病初愈的样子。

他自己看不到,却感受得到。

他想,自己大概就在等这一刻吧。

【有名的“铜雀春深锁二乔”,“一骑红尘妃子笑”,还有那“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都是这位晚唐大诗人的手笔。】

这些句子似乎先时大多都提过啊!

其实许多人根本记不起写诗的人是谁了。

没想到竟都是这一人的。

看来又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了!

【甚至很多时候听到这些著名的句子,你可能都不知道是杜牧的,比如这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就是他在与扬州歌姬们告别时的作品。】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柳永其实并不喜欢幕中女子用风流二字形容他们,这词显然不是什么好词。

但是他却能理解女子的意思并且也无法反驳。

但是柳永却希望幕中女子能够更多地通过他们的这些诗词去看曾经被人忽视的一些普通人的生活。

不过,这并非柳永的初衷。

只是看这巨幕看得多了,他才懂得这个道理。

人分个高低贵贱本就是错的!

即便他无法改变他人,他人也别想改变他,他还是要写这些,谁能管得着?

【除了这些,杜牧还有很多优秀作品,他的人生你要说不畅快,好歹写了许多优秀作品,结识了许多红颜知己,你要说畅快,一个人没有令自己满意的事业怎么能畅快呢?】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轻笑。

也没有很不畅快。

有这巨幕的出现,已经让人畅快了。

【好了,下次再见,记得一键三连哦。】

本来后续也应该今天写完的,但是大姨妈差点把我鲨死,可恶!只能等明天了。

第187章

王维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千算万算,没算到那些人的动作竟那般快。

他离开郢都不久,就有刺客追杀他,好在大王虽不待见他,但大概也知道此时此刻他之于楚国的重要性。

所以当刺客来时,他的身边就出现许多保护的人,或许在暗处还有其他的保护者。

一次还好,来了一次又一次,就连巨幕出现时也未能幸免。

这些人显然还不是一波,如此说来的话,他们的结盟也不是稳固的。

屈原心中早已有了准备,只要大家利益一致,有些异心他也能忍受,如此倒是叫他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只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刚出郢都不过几日,楚王便被行刺。

原本这样的消息也不至于让屈原心惊,可是不知为何,就开始传出他就是刺客的消息,说他觊觎王位已久,如今谋事失败而逃。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