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0


,然后凡是说是鹿的人通通被杀,这听起来挺不可思议的,可是历史啊,远比我们想象得精彩。】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赵高已死,听到这样的话仍旧让嬴政生气,他巴不得去乱葬岗把赵高的尸首找回来再杀一遍。

自己这般成就也不敢颠倒黑白,这赵高竟敢指鹿为马,谁给他的胆子?

嬴政知道,还是自己那个儿子不成器,不然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来人,去,赏胡亥二十板子。”

殿内立马落针可闻,众人仿佛呼吸都不敢了。

这段时日陛下分明看着比先时的脾气好了不少,但是只要一提到公子胡亥,他马上又会变得喜怒无常。

那胡亥都被关起来了却还是时不时地收到陛下的这番“赏赐”。

不过,也没有人可怜他,他那么坏,甚至让秦国灭亡,他们都是大秦的子民,谁能原谅他呢?

【而后一句就是说秦国的徭役,虽然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侵,长城现在也是我们国家的很重要的财富,但是它在修建时不知染了多少秦人的血和泪,本来长城的修建就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用劳民伤财来形容毫不为过,不过我相信如果当时的官府能够给修筑的那些工人好一点的待遇,能保证他们的生活,也不至于引起那么多人的反抗。】

说起这事情,嬴政就更气了。

他虽是比较严苛,但也不是一个毫无人性的人,当然也知道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干活的道理。

然而,不曾想国库银钱吃紧,他们省吃俭用发下去的银子竟被人从半到就贪了大半。

本就是差不多的份额,被他们贪了,那些人自然是不够吃了。

【这其实就是当时的整个社会问题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反应,秦始皇没有去改,那就只能看着农民反抗,自古帝王大多自负,秦始皇亦是如此,他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强大的军队,这些流民不足为惧,然而,事实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多反抗的百姓,其中总有能覆灭秦国的,果不其然,秦国的统治并没有长久下去。】

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警醒。

隋炀帝不也是如此吗?

应该说历史上大多数的亡国之君都是如此,一开始有农民起事时他们都不会放在心上,这般不重视的结果就是叛贼壮大剐掉朝廷一层皮,这些人通常不能覆灭整个国家,但却能起乱子。

乱子一起,别有用心的人就有了机会。

所以要想维护统治,那就得从最基本的抓起,做一个好皇帝,得到百姓的支持,即便有人想谋反也得掂量掂量帝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一旦有叛贼,尤其是落草为寇的农民多了,那就说明朝廷真出问题了。

这事之所以不让人重视那是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自己的统治出了问题,经过这一番话,许多人立马在脑子里反思自己的统治有没有出什么问题。

【我们时常会做一些假设,假设秦始皇没有早死,而是长命百岁,那秦国的命运是不是会不一样?但就我个人的看法,如果秦始皇一直保持着后期的好大喜功、 暴虐残忍,那秦国还是会走向灭亡的,不过,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不会一直不清醒,他或许会在栽一次跟头之后开始反思改正,毕竟他不像胡亥一样那么废物。】

虽然这话整体上似乎是在夸他,但是嬴政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有时候有些事情说得轻松,然而却是十分复杂的。

就拿好大喜功一事来说,仗不可能永远不打,但如何谓之上进,如何又谓之好大喜功,这其中的度实在有些难以判断。

这些都是他和皇子大臣们需要思考的。

【因为有了秦国的这样令人无法忍受的统治,所以这些人“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逃避乱世的不仅有商山四皓,而且还有桃源中种桃的那些人。】

嬴政沉吟半晌,考虑是派人找这其中的有才之士还是不去打扰。

这些隐居的人往往高风亮节,或是可用之才。

但是嬴政也很清楚,这些人自然也是不愿惹麻烦没有上进心的,只愿有一方安宁。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这些避乱的人在这桃源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他们采桃花,食桃果,砍桃木为柴,过了一代又一代,代代都在此处与世隔绝,虽然有父子却无君臣,“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这里王安石还是很在意儒家的“礼”的,但是在他看来,若是保持像秦朝后期那样的君臣关系,不如没有君臣。】

君臣关系在儒家多么重要啊!

可王安石却觉得不如没有君臣,可想而知秦末的君臣关系有多让人痛恨啊!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这儿依旧是渔夫进到桃源的场景,跟我们之前说到过的几人差不多,包括后面两句,“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不一样的是这后面的内容,“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长安指的是中原,听说后来到处都还是硝烟不断,在桃源春风中,众人回首往事,不由得泪湿了汗巾。这里就是着眼于现实的残酷,王安石的关注重点完全不一样。】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不由得感叹,“真不愧是宰辅之资。”

其实王安石这诗中的道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桃源的出现那就是因为秦末的战乱。

但是看到陶渊明这样的句子,有多少人能将重点放到战乱上呢?

偏偏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有控诉当时战争的意思,而大家都忽略了,只在心中寻那一方净土去了。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重华指的是虞舜,像虞舜那样的明君实在难得,天下屡次遭受秦末那样的战祸。】

【王安石的这首诗说的虽然也是桃花源记,但其中很少桃源的美好的讲解,这应该是他前期的作品,重点关注的是秦末的社会状况,但警示的却是北宋人。】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也有些后怕。

他觉得幕中女子说得很有道理。

积少成多、积水成渊的道理哪怕是三岁稚儿也应当明白。

但是当这水不够多的时候他们都不会在意。

他们会选择抱着侥幸,或者是真的坚信自己能够判断局势。

可众观历史,凡亡国之前,有多少帝王能相信自己会变成亡国之君的?

所以出现了问题就一定得改,半点侥幸都是在豪赌。

【这几个人的诗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他们个人的写作风格以及他们的经历。】

【从内容来说,王维写的仙境,表达对那样一个世外桃源的向往,这除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