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7


真正的骈文中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为主,例如我们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但是我觉得《滕王阁序》他已经有些突破那种藩篱了,虽然他仍属于骈文,读着也是很有节奏,但我觉得他的这篇文已经倾向于苏轼的《赤壁赋》。】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又启程了。

和他的弟弟苏辙一起回京。

皇帝显然有点急,不停地催促他们,但是都被苏辙给挡了回去。

苏轼明白,在子由、苏过他们的眼中是要陪自己走完最后一段路,自然不想被催促。

而宫里边,希望自己回京再为大宋献一份力。

这些都无伤大雅,苏轼想。

如今的他还能求什么呢?以子由苏过他们的性子,将来吃不了亏,无需他护。

而其他的他便也就更不在意了。

《滕王阁序》倾向于《赤壁赋》?

苏轼个人也是很喜欢《滕王阁序》的。

前朝优秀的文人实在是太多,自己写文作诗也常在其中寻找思考的点子。

只可惜盛世难有,这文学之盛更甚。

【而标准的骈文,像有名的江淹的《别赋》,你要想在里面找几句不是四六字的句子那是很难的。但其实古文运动反对的也便不是四六字的写法,因为大多数的时候,存在即合理,骈文他有骈文的优点,这也是为什么苏轼他不抛弃骈文,而是骈散结合的原因,骈文和古文一起造就了这个时代的文人们,其中也就包括了欧阳修和王安石。】

苏轼点头,没错,正是此理。

若是他没有读过骈文,他也写不出后来的那些文章,他想欧阳修和王安石也是一样的。

这天底下的人都是一样的。

只是有些人被骈文束缚住了手脚罢了。

【他们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文学倾向,这夸起来肯定就得心应手了嘛。】

【“常恨闻名不相识”,常常听说王介甫你的大名,但却没能相识,这里我觉得应该是说的当初王安石与他相识之前吧,咱们有时候在了解文人生平的时候可以不用太拘泥于书上的文字,什么意思呢?书上说是曾巩把王安石举荐给欧阳修的,但咱们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年代,重文轻武的宋代,他们最稀罕的是什么,就是文化人啊。】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事实证明,只是稀罕文化人,那是不够的。

赵祯已经想要开始征兵了。

虽然他兵的人选都还没有想好。

他甚至有点羡慕那个赵构了,有岳飞还有辛弃疾。

而他们此时,一切都很难,可难也不能不做,总不能等那些西夏人打到汴京城了才开始努力。

【王安石,全国第四名,你说他能没有名声吗?你说他可以是先考试之后才有名的啊,但是你们忘了古代的干谒之风了吗?杜甫、李白漂泊半生为了什么?虽然宋代的求谒之风不像唐代那么风行,但是却也没有完全消失的,所以在真正结交之前,欧阳修肯定也是知道王安石的。】

这是当然。

这一点没有人能够怀疑,只不过在科举之后王安石的名声便更响了而已。

如今更是如此了。

巨幕一出,全天下只怕已经没有了不认识王安石的人。

可真令人羡慕啊!

【“相逢罇酒盍留连”,如今相逢,那还不痛快畅饮?】

【收到这首诗,王安石自然也有回赠,他写了《奉酬永叔见赠》回给对方,这两首诗虽然有点不太私人,就写得有点官方,有点商业互吹的感觉,不过却也让我们了解了当时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还有当时欧阳修的一个地位的左证,也说明王安石这个人是真的有才有能。】

商业互吹?

这是什么意思,互相写信跟商业有什么关系?

众人都盯紧了巨幕,心中发出疑惑,难道他二人之间还有什么利益纠葛?

官方他们倒是大体能明白,可放到此处也还是不怎么明白。

这诗不是私底下写的?而是为了公务而写?

前面的不懂,幕中后面得到的结论大家就更不懂了。

当然,他们也知道欧阳修的地位和王安石的才能,可是他们不明白这结论是怎么从前面得出来的。

没等众人明白,幕中女子又紧接着继续讲解。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我”啊,还是想要传扬孔孟道义的,就是写文章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优秀的人就是这样啊,永远在攀登,对自己的优秀“一无所知”。不过应该是自谦之词吧。】

都说文人清高,有些时候这些文人在面对真的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是很谦逊的嘛。

不过众人想象王安石这样的人写文章都还力不从心,那他们写不出来文章,不是也很正常?

【这里说传扬孔孟道义,其实也是有关古文运动的,古文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复兴儒学道统,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他是从文学艺术开始的,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像古代的这些个文学运动,包括我们之前所说的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都是有其政治目的的,而古文运动的一个口号就是“文以明道”,其实它跟新乐府运动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唐,元和年间。

没错,白居易也认同这个观点。

他觉得这里说的古文运动跟自己的想法是差不多的。

就从文以明道四个字就能看得出来。

只不过自己利用的是诗,而他们利用的是文。

自己是要将诗写新,而他们是将文复古。

而他们所欣赏的都有先贤之作,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这两句又是在谦虚了,也是在回应《赠王介甫》中的前四句,他说,“我”啊,以后能领会孟子的道义就已经足够了,怎么敢奢求在作文方面赶上韩愈呢?你看这里也是很明确地说了“吏部”指的就是韩愈,不要理解错了。】

韩愈心说,很真是谦虚了。

他一直明白后生可畏四个字的含义。

王安石显然是一个能人,他的文章还显得有些稚嫩,那是因为他还年轻。

等过些年岁,他相信对方能写出更好的诗文来。

而比不比得上他,那还不是旁人说的。

【虽说这两句算是谦虚,但是在我看来韩愈的文章那确实很难超越,不过两个人的风格是有差异的,所以不好比,都是复古,方向不同,读起来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韩愈的文章读起来怎么说呢,你会感觉更有深度,而王安石的读起来会相对轻松一点,它们给我的感觉吧,可能就是唐诗与宋词之间的差别。】

韩愈微微讶异,没想到幕中女子会这样夸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