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1
但是为什么现在没人用了呢?
若是官商勾结,囤货投机那可如何是好呢?
连汉武帝都没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他王安石能有法子吗?
【具体措施有了,实施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有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便是思想基础了。我们在《游褒禅山记》中应该可以看得出来,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听闻此言,王安石都惊讶了。
褒禅山?
难道是游山的时候突发奇想就想到了如何实施变法?
那日后他是该多出去走走,女子说得没错,还是要深入基层,他这方一中进士就困于皇城之中,不妥。
【《游褒禅山记》写于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当时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任期满回乡途中游历褒禅山,过了几个月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很奇怪的是,宋朝很多文人的游记类的作品的写作时间都不是在当时,像我们之前说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一样,并不是游历之下即兴而作,都是后来回忆起当时游历的场景写下来的。】
这两篇文章他们都只是听幕中女子提到过而已。
都是还未曾写出来的作品,他们都无法有一个多么正确的判断。
不过,他们现在是真的很想拜读一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了。
被幕中女子一再提及的文章,定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而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能与之共提,或许也当不错?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王安石和四个人同游褒禅山,而后进华山洞,走到中途便退了出来,而后他对这事情所产生的感受和他受到的启发。】
【我个人认为王安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想起褒禅山才写的,而是因为想要借褒禅山表达他的思想,包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给我这样的感受,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王安石微微点头。
如此其实并不奇怪。
就像是平日里跟人讲道理时举的事例,总要讲出点实际的来。
但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如此,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游玩时也是产生了类似的感受的,只是那时候的感受并没有那般深刻,故而才没想实时而作。
后来随着那样的想法日益加深,想起当时的感受,作文的灵感霎时传来,自然还是能写出一篇还算不错的文章。
【褒禅山在古代也叫华山,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华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华山在陕西,以前多被称为西岳或者是太华山。】
【这里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褒禅山,说了华山名字的来历之类的,王安石的文章都有这个特点,他喜欢先铺垫一下。简单介绍之后,他提到了看到的一块石碑,就是咱们去旅游时到某个景点基本都能看到的那种石碑,那个石碑应该很旧了,“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他说勉强能看到上面的“花山”二字。】
王安石自己都没有注意这点。
他在写文作诗时,确实喜欢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致辞或者是先将前因后果给交代清楚。
这样应当没什么错。
【然后他说:“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认为这里的华山应该读一声,也就是花生的花同音,因为在以前的时候只有华字且读一声,后来有了花这个字,华才读了二声,所以王安石认为这里的华山应该读“花山”。】
众人有点看懵了。
他们抱着期待来看王安石讲变法的思想基础,他怎么给他们讲起字来了。
什么一声二声的?完全不懂。
可见这铺垫还是要有道理,不能什么都往里边塞吧?
还是说他那道理与这“花”字有关?
带着这样的疑问,众人接着往下看去。
【而我们现在的华山读四声,不要搞混了,不过古代的平上去入跟咱们现在的音调还不一样,不用理解那么细,这里大家大概知道什么意思就行了,这里主要还是为后面做铺垫的。】
果然是铺垫啊。
这“花”字能讲出什么不得了的道理来吗?
后世与他们如今的很多东西都不一样,这还挺叫人好奇的。
只可惜幕中女子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都说清楚,他们也无法去到幕中女子所处的那个世界。
若是可以去那就好了。
【第二段才是记叙他和同伴们同游褒禅山的一个华山洞时的场景。他写“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这个洞穴十分幽深,进去就寒气逼人,有多深呢?那些驴友可能也没办法到达洞的另一边。】
驴友?
是骑着驴子的朋友吗?
众人都很疑惑。
【王安石和其他四个人一起进去,“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世间万事万物大抵如此,越是奇崛的景色就越是难以看到,所以咱们现在才会有那么多的极限运动者,他们进这个洞也很难,于是就有人想退缩了。】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如若不然,为何还要登高望远呢?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如愿以偿地上了战场。
刀剑无眼,来到战场上的日子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般顺利,即便他曾所向披靡。
但他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能痛快杀敌,能为收回河山而奋斗,那怕身死这山河之间,他也无怨无悔。
或许他在他们的眼里也是幕中女子所说的笨蛋。
听到这里,辛弃疾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祖父曾经带着自己登高望远的日子。
那时候看到大宋的万里江山,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到大宋,为大宋夺回失地。
如今他已经回到大宋了,他已经实现一半的心愿了。
他相信只要将士们跟他有同样的心愿,那他们总有成功的那天。
【那人说再不出去火就要不够用了,于是众人便齐齐退出了,然而事实是这样吗?并非如此。】
【原来他们到的地方比那些爱好历险的驴友达到的深度不足十分之一,那个时候大家有余力也有火,明明还可以走的。】
【出来之后,就有人怪那个让大家出来的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也后悔跟着他出来,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但是能怎么办呢?已经出来了,后悔也没有用了。怪那个让他们出来的人也是很真实了,但是这事情真能怪别人吗?还不是自己意志不坚定?且不说人家没有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让他们不深入,就算有,也可以不惧困难。】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皱眉,他自己也责怪旁人了?
这不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