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0
虽大多数人都如同他们一样都说不上来,但是众人也都无法否认杜甫诗歌读起来会更能令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
说到底,还是感觉白居易的诗与他们平日里说的话差不多。
即便他们作不出来,可仍觉比杜甫的差点。
【我想这其中应该有几个不同的原因,首先白居易擅长的是歌行体乐府诗,而杜甫是什么都擅长,尤其是绝句和律诗,当然了我们肯定不能否认白居易在其他体裁上的表现还是很优秀的,至少你我是没办法达到其高度的。但是比杜甫那还是差了点,因为杜甫那可是集大成者,而且还带了自己的创新。】
要这么说的话,一开始众人还不是那么能接受。
根据幕中女子所言之意,这现实主义的诗人肯定也不止他们二人,而擅长某些体裁的肯定也不止他们二人,那怎么就他们两人备受瞩目呢?
但说到后面大家就都明白了。
就算很多文人对女子说他们无法达到那个高度他们是很不快的,但事实摆在眼前,根本无法反驳。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白居易自己就是推崇杜甫的,怎么说呢,杜甫的影响力那么大在很大程度上得感谢新乐府运动,但是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白居易推崇杜甫第一个是他喜欢,第二个是他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论和实践支撑。】
【这第二个呢,杜甫在身前虽然有些名声,但是比李白、王维那还是比不上,经由白居易他们这么一宣传,地位瞬间拔高了,达到和李白同等的高度,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超越李白的,后来还被称为诗圣,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想要再去超越那就难了。】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觉得他自己也没想和谁比过。
如今被比了,是输给杜甫,那也没什么所谓。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这次他与微之被召回京,那定是要被重用的。
他们的用武之地到了。
【不过诗好可破,可问题就在于白居易的诗,谁也不能说比杜甫的好是吧?但你要说他的诗比杜甫的差了多少,那也不能,咱们顶多说个都好。】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笑笑。
“此女倒是会说的。”
文无第一,谁能说谁的文就最好呢。
幕中女子说得对啊,不过是各自心中有各自的想法罢了。
而他们写诗的,写的也不过是自己的想法。
能借此发挥点警醒之用已然很不错了。
这白居易是个能人,比他和李十二白想得明白些。
【公元811年,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陈氏离世,他回家丁忧,这事情几乎可以说是影响了白居易的后半生。】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眼神慢慢地黯淡下去。
母亲的离世是他不愿意提及的过往。
失去亲人本就已经是令人悲伤的事,可却还被人借此做文章。
若母亲泉下有知,定会怪罪于他。
“来,饮茶。”元稹什么也没说,为他添上茶。
两人都是最爱茶的,只是已经许久没一起饮茶了。
第152章
白居易(捉虫)
【白居易回家后,一直住在渭村农耕,这时期他也写了不少的诗作,其中我们曾经说过的《效陶潜体十六首》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虽然喜欢陶渊明,但是他并不是特别认同陶渊明的。
陶渊明的作品让人舒适,却少了些反映现实的东西。
不过平日心情不佳时,读着消遣也是很不错的。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回朝,当时宰相武元衡在上朝路上被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请求严查凶手,结果被说越职。】
说起这事情白居易也很伤感。
武元衡是他的好友,可对方被害,他却帮不上一点的忙。
但这也并不是最令他心痛的,因为哪怕就算不是自己的好友,看到无辜的人被害他也是会出言相助的。
可是他不仅没能有所作为,反而因此遭难,他真的不明白。
“微之。”他看着巨幕,手中玩弄茶杯,问道:“你说,这世道,如何就变成如今这副模样了呢?”
元稹表情僵了僵,后又似是带了点笑意,道:“这世间万物,哪有一成不变的?”
“是啊,都要变的。”白居易叹息。
可为何不往好了变呢?
他当真不懂。
【后来白居易又被诽谤,说他的母亲因为看花坠井而死,而他的诗中又提到花和井,说他有伤民教。这就是真正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都说唐朝没有文字狱,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文字狱吧。】
李纯蹙蹙眉。
想要贬谁,很多时候确实只是一个由头罢了。
以往他不怎么在意,毕竟贬的在他看来大多无关紧要,更何况这白居易在他跟前实在有些讨厌,总不让他过安生日子。
谁知道随意将他贬了,如今却叫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他叹息一声,只能对外说受谗言所累了。
【随即,白居易就因为这个理由被贬到了江州,自此白居易就开始了“穷则独善其身”,写作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讽刺诗也逐渐变少,但是他也并没有停止自己创作的步伐。】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简直没眼看。
自从当了皇子,他就知道,也不是,他早就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了。
为君者一句话,为臣者或许就能丢了一条命。
迫不得已的时候,他们不是不可以那样做,但也不要因此而不顾皇家威仪啊,如此拙劣的借口,当真让人好笑。
再说了,他这是迫不得已的时候吗?
迫害众臣倒是有两下子。
不象话!
【他和元稹两个分贬两地的好朋友这时候自然还是惺惺相惜的,元稹给他写诗传信,《叙诗寄乐天书》其中表达了他的一些对时政对文学的观点,而白居易的回信《与元九书》,其中的创作思想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唐,元和年间。
元稹见白居易情绪不高,忙跟着巨幕转移话题。
“你这篇文章确实见解很深啊,我正巧愁着没人同我共读呢。”
白居易无奈,这文章一读,恐怕又要遭不少人记恨了。
但如今他算是“有恃无恐”吧,他不信自己被幕中女子都列为诗魔了,还有人敢来害他。
只要他不犯什么谋逆大错,圣人怎么也会善待他的吧。
【这封信的开头是“月日”二字,这两个字通常在写草稿的时候写在前面交代时间,等誊抄正稿的时候再写清楚准确时间。】
【第一、二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