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9


决办法了。

早在此前,幕中女子讲解其他人的时候,他就在想,假如自己是他们,自己该如何改变,如何脱离困境,如今真说到他身上了,他也相信自己一定没有问题。

【《金陵图经》记载,当年诸葛亮曾论金陵地形,说这里“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所以这里辛弃疾说:“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当年那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在哪儿呢,如今入眼只是满目的兴亡遗迹,其实主要还是亡,毕竟当时说这话的人都已经走了好几百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诸葛亮忙得仿佛年迈了好几岁。

金陵的地形确实是帝王之都。

然而地形重要,还是这做帝王的人最为重要。

不是谁都可以做帝王的。

思及此,他默了默,而后似是赞同自己心中的想法点了点头。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上阙的最后这几句都是写景,其实这种句子一般来说都是比较通俗的字面意思,如果是翻译的话只需要知道一下某些我们现在不常用的词语就好了,比如这个陇上就是田埂的意思,重点是要理解词句中所寄托的感情。“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孤舟远去,谁在吹奏寒笛?】

【这里前面几句描写了一下眼前的景物,不管是斜阳、归鸟还是风吹乔木,我们只要想象是忧心国家的辛弃疾眼中看到的景物,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此中的情绪,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的词作当中有许多写景的句子,他很擅长寄情于景。】

东晋。

陶渊明一开始还不太看好辛弃疾的这些词句。

单论写景,辛弃疾写得稍显凌乱,但他的词中的风景很显然就是便于承载着他的感情的,所以才没那么自然。

可那些充沛的情感却能让人忽略他的不自然。

【而且他也很擅长用典故,下阙一开始便用了谢安的典故,安石不是王安石,是谢安的字,“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回忆当年谢安功业卓著,后来却被迫在东山闲居,说到谢安,我们之前也提过的,他主要的功绩就是淝水之战,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苻坚统一北方后渴望实现大一统,于是南下进攻,因为淝水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北方民族南下的侵扰,让东晋的统治暂时稳定下来,但是却让原本已经实现统一的北方又陷入了一片混乱。】

谢灵运皱了皱眉,什么意思,这是在怪他们赢得了淝水之战?

这幕中女子怎会说这样的话?

她知道若是那战不成,无数的东晋百姓会遭受什么样的灾难吗?

先时他还觉得这女子对事见解颇深,如今看来,还真是人无完人。

【不过我们也不是说苻坚赢下淝水之战就是好的,有时候历史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苻坚既然失败了那就是有原因的,他好大喜功、用人不淑、自己的大本营也没有安顿好就去打战,即便淝水之战让他赢了,他也不一定能实现统一,就算他实现统一了,说不定百姓也只是从一个坑跳入了另一个火坑,除非找到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去解决。】

是他误会了。

谢灵运松了口气。

其实在他看来这女子神通广大,能被她认同的才是能有所成就的。

所以刚刚听到她那语焉不详的话就忍不住反驳。

她说得没错,苻坚此人本就不适合坐上那位置。

【据《晋书》记载,在他南征之前,他的太子就劝过他,让他要“厉兵积栗,以待暴主”,伐晋是要伐的,但是咱们已经打了很多仗了,已经打不动了,苻坚不听,如果他能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说不定也是有机会。然而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上帝视角当然看得清楚,但是有时候就是容易当局者迷,这时候谏官的作用就很大了。】

【不排除谏官中有那些以权谋私之辈,但是古往今来大多数的帝王善听谏言的和不听谏言的,那其领导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或许苻坚的失败早在他不听谏言时就已经注定了。】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缓缓吐出一口气,其实他已经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转头瞥了扶苏一眼,这不,他近来接受了扶苏不少的意见。

然而,扶苏那软弱性子根本就不像是他亲生的,有时看着便让人窝火。

只能说,众人的意见都能听听,只听一人之言那不就是受人摆布了?

【淝水之战后,谢安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但是功劳一大,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功高盖主的问题,《晋书·桓伊传》中有记录这么一个场景,桓伊善乐,孝武帝办宴就让他表演,当时谢安也在,桓伊就来了一个自弹自唱,“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大致意思是说,君主不应该怀疑功臣,把谢安都给唱哭了,后来孝武帝听了歌面露愧色。】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韩信主动地跟陛下表示了自己愿意隐退。

这样做当然是不情愿的,但是他不知该如何做,难道真要谋反吗?

韩信虽自诩能力超群,可也不想做那样的事情。

而且跟陛下说的时候陛下还百般挽留,不仅如此,还赏赐了他不少的东西。

这样的安抚虽然并非韩信所想,但得到的越多就越说明了陛下对自己的愧疚,这点韩信还是明白的。

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松懈,日后若是遇到问题陛下还得找自己,就如同那东山再起的谢安一样。

【但是后来谢安还是被罢了相,而后隐居,只是他隐居没多久就病重离世了,他死了,谢玄又归隐,东晋立马就又不行了。此处辛弃疾写到的“泪落哀筝曲”的典故就是出自这里了。】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谢安把建功立业的机会都放在儿辈的身上,而自己却整日下棋消磨时光。这里说的是淝水之战的时候,淝水之战谢安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其实他并没有去前线而是一个总指挥,根据《晋书·谢安传》记载,当时淝水之战胜利的时候他正在跟人下棋,然后看了捷报依旧泰然自若地继续下棋,客人问他何事,他才不咸不淡道:“儿辈道已破贼。”】

西晋。

如此名士,又有才能,怎的生在那样的动乱年代?

许多崇尚名士的人都觉十分可惜。

原本他们觉得他们所处的年代已经是需要事事小心,时时留意,方可保住性命,没曾想不过几十年后,竟会动乱至此。

人,不过就是想安稳度日罢了,怎么就这般难?

还是过好此刻的日子吧。

【说实话,有那么点装逼,但是说难听了是装逼,说好听了那就是名士风度,表现的是谢安面对大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