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9


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现在李白若是回到长安,当能够一展抱负吧。

还有那杜甫也是。

但若是他们像上次那样鲁莽行事,万一圣人早已有了自己的安排呢?

上次是人饶过他们,这次还会饶过他们吗?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想要离开却没办法离开,明明只是出来走走,却仿佛变成了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要何时才能够回去呀?想到这里不觉在船上落下泪来。】

没办法离开是何意?

连李白都有些不明白,他为何没办法离开呢?

他那时候又没有做官,只是在各处漫游,除了圣人,还有谁能管得住他?

然而听到下一句他就明白了,心中也微微有了些感伤。

【这几句的具体含义不是那么明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猜测,为什么想要离开却没有办法离开呢?有人禁锢着他吗?显然是没有的。那我们就从后面开始看,为何“薄游成久游”?他说“归日”,他要归到哪里去呢?】

若说归去,自然是思乡之意吧?

大部分的人都是这么想的,毕竟李白也不止一首思乡之作。

他外出游历这么久,早已经该想家了。

说不定他回去之后还能想通一些事情,再出来就又不一样了。

他们不知道他们有什么资格去同情李白。可李白这经历总是无法让人艳羡。

【这里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长安。或许李白一开始辞职就没有真打算再也不做官,谁知道唐玄宗并没有将他留下来,还放任他在外游历了那么长的时间。】

大明宫。

李隆基根本没想到李白心中还有这么多的小心思。

他只知道一李白这样狂放的性子,那是真的很难在朝堂之上存活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他想让李白去到国子监的原因,相对于朝堂之上,整天与那些学子们打交道,或许那条道路还更适合李白。

去鸿胪寺也是一样。

这两条路都是最适合他的。

【其实这时候的李白的地位是很尴尬的,这就好比你进了一家公司,一进去就干了董事长助理,然后因为这个董事长助理的工作只是打打杂。你发现你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权力中心,根本就没有实权。于是你选择了辞职,你原本以为董事长会将你留下来,因为你打杂打得还可以,如果他将你留下来,你就可以借此谈条件了。谁曾想他根本就没有开口留你,而是任由你离开了。】

对于女子说的这个众人只是似懂非懂。

但是通过“权力中心”、“实权”这些词语大概也能明白女子所讲的意思。

无非就是李白不太可能再回到长安城去了。

其实这一点李白自己的内心也早就猜到的。

但是他不想去想。

他选择了逃避。

而且现在巨幕出现了,幕中女子又极度地推崇他,若是圣人开口,哪怕是叫他做稍微小一点的官,他也愿意一试。

若是这事成功了,他定会好好做。

若是不成,他就想回蜀地去了。

回蜀地等着杜二甫建杜甫草堂,他们一起隐居也好。

【那请问这个时候你还会重新回到这个公司,从底层做起,慢慢地爬到董事长的面前,让他看到你的能力吗?我相信很多人应该都不会这么做了。】

果不其然,女子的话验证了他们的猜测。

李白不会回长安去了。

国子监学生们都觉得十分可惜。

那可是李白呀。

那可是诗仙啊。

【其后的几首就大多是咏物,表现秋浦当地的山川风物,直到第七首,若说其一是领起,那么其七就是纲领,表达了这十七首诗的中心思想。】

我感觉我要修仙了。

_(:з」∠)_

第89章

李白(小修)

【前面几首写鸟、写猿、写花,看起来像是在赏景,但是景中多忧愁,例如其六中的“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真正的情绪表现在“强看”二字。】

【而第七首则完全不同,他以古人自况,表达了自己想要实现抱负的心愿以及对不得志的现实的不满。】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渐渐的也发现了自己的诗歌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他也自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可是诗歌内容却显得有些贫瘠,几乎除了自己怀才不遇,他就没什么可写的了似的。

其实他的内心是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的,明明他写了那么多的诗。可是看的多了,他也终于反应过来,似乎自己在写诗时确实没想过一些更深的东西。

甚至没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可当作品摆在他的面前,他也不能否认这一点。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像山简一样醉酒骑骏马,像宁戚一样倚牛角而唱歌。】

【山简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的儿子。根据《晋书》记载,山简在都督荆州时,战乱频发,朝野不振,为此许多人都十分恐惧,但是只有山简还保持着闲适的生活,经常设宴饮酒,人们为他编歌,说“山公时一醉……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李白此诗首句的出处应该就是这里。】

西晋景元年间。

山涛正在为嵇康之事焦头烂额,听闻此言,顿了一顿。

竟连这李白也推崇他们如此这般。

良久,他才叹息一声。

也不知这般的潇洒是好还是坏。

他又何尝不想过那样的生活,假如人人都醉生梦死,这世间如何得了?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嵇康也好,山简也罢,他都不想再去阻拦他们的选择。

同时,他们也应该为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负责。

不过,该帮的他还是要帮,谁让嵇康是他的好友呢?

【虽然我们都说竹林七贤是不同流俗的文人的象征,很多人都尊敬他们。但是其实在人们志得意满之时,很少会有人去歌颂竹林七贤。因为他们当时算是从精神上与虚伪的司马是朝廷相斗争的,但其实是从他们的行为表现上来看,他们算是有一些消极避世的心理,其实竹林七贤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少部分的优秀的作品,就是一些精神上的支撑。在这里也是一样,李白在失落时就想起了那时候的那些所谓的魏晋名士。】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事实确实如此。

当初得到圣人召令,李白欣喜若狂之时可没想过这些。

他只有在低落的时候才会想起他们,想起陶渊明。

仿佛只要追寻着他们远去的脚步,心中就能获得片刻的安宁。

就像此时,他开始焦灼圣人是否会来寻他的时候,竟渴望着隐居生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