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4
春水,如今只剩下汴水向东入海。】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这梁王是说的武儿吗?
几年前胜儿坠马身亡,后来他在立武儿为梁王,枚乘并未和胜儿有什么联系,那就只能是武儿了。
没想到武儿这般受后世欢迎,这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有那么多人去他的故园怀念他,看来是个可造之材。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也很疑惑。
为何这后世之人对梁王有如此敬意。
但当他看到司马相如和枚乘他就明白了,此两人大才,他一直想让枚乘也为自己做事的,只可惜请来的途中离世。
而这两人都曾是梁园门客,自己的这位皇叔虽没做过什么大事,但却爱惜人才,天下闻名。
那些文人尊敬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弟弟,一直对皇位有觊觎之心,甚至在刘彻被立为太子的时候,窦太后还想趁机立梁王为嗣,但没有成功,差一点咱们这西汉的千古一帝就没了。】
那时候刘彻还小,已经不记得当时的事情了。
若是没有父亲的支持,只怕自己还真坐不上这位置。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刘恒脸色沉了沉,按理来说,本就应该是嫡长子即位,他还敢觊觎皇位?
甚至是启儿立太子了,他还有那样的心思,没点规矩。
即便没有这些,刘恒也打算坚持让启儿继承大统。
这千古一帝的称呼虽不是他的,那可也是他的后人,不能让武儿毁了。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吟到此处不觉泪沾满裳,没能回去长安,我只能千金买醉了,饮酒玩乐,度此时光,“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李白如此未免太颓丧了些。
虽然都知道李白的这些牢骚之语事出有因,但是这样的诗歌难道应该被推崇吗?
若这世间人人都如他一般只顾自己潇洒那还得了?
可惜了,李白如此文才,却唱些消极之语。
乐观虽乐观,可却是逃避的乐观。
长此以往,当然会削其斗志,不可。
然而,女子下一刻的话,就将这观点给打破了。
【“歌且谣,意方远。”且先唱着歌谣,将希望寄托在远方,“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希望自己能够像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时机一到就立马出山拯救苍生。】
【谢安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名士,他出身名门,年少时便颇受重视,但是朝廷想召他做官,他却不想凭着自己的家世获得高官俸禄,于是隐居东山,后来谢家落寞,为了撑起谢氏家族,他四十多岁东山再起,还领导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名声大噪。】
东晋。
说起这个,谢灵运百感交集。
那段时间于他们谢家而言就如同大唐盛世,看着繁华无限,却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所以有时候这世间的兴衰荣辱还真是说不准。
李白若能做到那般,倒已是不错了。
【这首诗前半部分注重叙事,后半部分着重抒情,表达自己离开长安的悲苦之情,虽然内心苦闷,虽然很想放弃,但到了最后,李白还是劝慰自己,就暂时当自己是个隐士,等到需要自己的时候再东山再起。】
【李白总是能在消极之中带着一种 不弃的决心,仿佛他的心中总燃着一团火,大风大雨过来,火苗一度奄奄一息,却始终坚强着并没有熄灭,这就是李白。】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拨了一下火堆,刚才还有些黯淡的火光又燃了起来。
似乎是这样没错。
但是那火堆总是会熄灭的啊。
等到熄灭时,就是他回蜀地之时吗?李白在心中问了自己一句,却得不出答案。
第74章
李白
【所幸李白一生好友众多 ,在遭遇挫折时总不至于一个人,而元丹丘在他的生命中绝对占了很重要的一席。】
【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去嵩山与元丹丘共同隐居。】
【他在《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说“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到处寻访仙人,如今渡过颍阳之水来拜访元丹丘,他问元丹丘,“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怎么不去献世做官,丢弃苍生,反而和这些洪崖仙人在一处呢?】
东晋。
陶渊明越看越觉得这李白与自己大不相同。
虽说他时常写一些隐居的诗句,但是他入仕为官的心比许多人都要强烈。
这人就挺奇怪的,看别人总能比看自己更清楚些。
大概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李白虽然这样说,但是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写的都是元丹丘隐居地的环境,以及他的闲情逸致,李白是很向往这样的生活的,不过现在内心深处依旧没有忘记他的理想。】
【其实这种感觉很难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明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内心却有其他的挂碍,心就像悬在空中,上不去下不来。不过呢,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有遗憾才是最完美的。】
战国时期。
“这话为何如此前言不搭后语呢?”
庄子看向问出这问题的弟子,说道:“如那苏轼《水调歌头》所言,‘月有阴晴圆缺’,此方为真正的月。”
弟子恍然大悟,“有遗憾方为真正的人生。”
【这时候的李白已经三十多岁,他与元丹丘大约是在二十岁的时候相识,距这时候已经认识十多年了,可见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很不错的。】
【李白写了一首《元丹丘歌》赞扬元丹丘。】
【“元丹丘,爱神仙。”我们都知道李白对于求仙问道很感兴趣,这里面肯定也有元丹丘的影响作用。他说元丹丘爱神仙,其实也是说他自己,两个人做了这么多年的好友,是志同道合的,如果不是爱神仙,他们可能也不会隐居在嵩山,嵩山是道教名山,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觉得自己也和他们志同道合。
不过想要求仙问道都要隐居于深山吗?
他就知道那些深山里一定有高人的,只是他现在还没有找到而已。
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好,确保大秦无虞干脆自己也到山里住一段时间,或许能碰到仙人也说不定。
这嵩山,当是嵩高?
就那处了。
【李白是怎么写元丹丘的修道生活的呢,他说元丹丘,早上喝颍川之水,晚上又回到嵩山之巅,经常在嵩山三十六峰间盘旋,“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