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4


自己和杨氏记下的自己未来的诗句,他确实因为这些诗句十分自豪,但这真能超越李白?

“如何不可能?”杨氏问道。

她一向倾慕杜甫的文才,若非如此她说不定都不会嫁与杜甫。

但是这些日子以来,她也看到了杜甫的不如意,许多人不认同他,他心中也一直不愉,可她从未怀疑过,是那些人没有眼光,致使珠玉蒙尘。

如今可算好了,有了巨幕的承认,杜郎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呢?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他们两人其实都是各种题材、各种体裁都能写得很好的诗人,然而,他们一个人着重表述自己的理想,而另一个人则注重书写现实的人生。】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十分认同。

没错,此所以他以为李白不如杜甫的点,但他可从来不否定李白的诗作。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李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可不管战乱前后,诗中皆是自己理想。

【我们在杜甫的诗句中,多看到的是《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而在李白的诗作中,多体现《离骚》中的积极浪漫。】

【所以杜甫与李白之争其实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抗争,但二者本就不该对立,都是 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李杜二人缺一不可,若缺其一,盛唐文学也就不完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突然召曹植前去,刚到巨幕就开始了,父子俩便一同赏巨幕。

也不知为何,曹植就是对这李白很有好感。

他也承认杜甫作品不错,但他们怎能扬杜抑李?

说到这处他才明白为何了。

他们都说自己是“以势窘益价”,这杜甫不也如此?

虽然李白亦没有得到重用,可言语之间积极豪放。

他不是“以位尊减才”,他是以乐观而减才。

【公元701年,长安元年,李白生于绵州,关于他的记载并不怎么详细,在家世上有许多的猜测,其中有一点,据说他的父亲有罪在身,所以他没有参加科考的资格,他也确实一生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今日为父叫你来,也是为了此事。”

曹操突然开口,曹植立马正襟危坐,却没懂他的意思,脸上露出疑惑之色。

“此科举乃国之大业也,为父想将此事交与你,可莫要叫人失望。”

曹植本早已经对曹操的严肃之相习惯了,可这许久未见却叫他心里突突地跳,怎么也猜不到是什么事。

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事情。

曹植激动得双手无处可放,“多……多谢父亲,孩儿定当全力以赴。”

唐,元和年间。

每每说起科举之事,李贺心中都不甚舒服。

如今虽好些,却还是觉得遗憾。

但文才如李白都没能参加科考,他还有何可惜的?

这世间有才却得不到重用的太多了,如屈原、如曹植、如苏轼、如李白、如杜甫、如他。

大抵都是命数。

不如学着李白积极乐观一些。

【咱们之前说过,杜甫和李白有一个很相似的点,那就是狂傲。】

参考数据:张步云,论李杜优劣之争一——兼对 《李白与杜甫》的一点意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92-99

第63章

李白(小修)

【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是用天干地支来计算日子的一种算法,总之就是我看不懂的那种复杂,但人李白说自己五岁就已经开始诵读了,而十岁就读诸子文章了。】

【这篇文章是他的一篇干谒文,很有可能在干谒文中用这样夸张的句子是约定俗成的,但是我们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些诗句当中去了解李白的儿时经历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相对于那些为他抱不平的人,李白自己反而对扬杜抑李的说法没什么感觉。

他自己的诗作如何,他清楚得很。

再者那些人即便贬低自己,也是说的诗中大义,又不是真正否定他。

若对每句否定他的话他都要发怒,那他可早就被气死了。

说起儿时,他自己都不大记得自己儿时之事了,只很小便开始求道了,一如现在。

既仕途不明,那仙途可追也。

至于女子所说太白金星之语,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女子显然不信这些的。

【虽然这些不能完全确定,但是李白自小聪慧好学应该是没人能否定的,早在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但是这些成就完全无法满足他的雄心,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他隐居于大匡山读书。】

东晋。

经过进山这些天的努力,陶渊明一行人已经建了好几间屋子已经勉强可以凑活着挤着住进去了。

按这样下去,不出一月,他们就能开始开荒种粮食了。

虽然每天都累得倒头就睡,但他们没人喊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天太热了,大家歇歇吧。”

看到巨幕,一个个地都心慌慌的,哪还有心思干活?

“歇歇歇歇……”

“陶先生,这李白才十几岁,那时不是大唐盛世吗?他为何要隐居呢?”

以往因着陶渊明的官身,除了本就与陶渊明交好的人,众人对陶渊明虽亲近但更多的还是尊敬,现在大家不一样了,彼此间随意了不少,但还是因为他的文才一如既往地尊重他,有什么不懂的也都爱问他。

陶渊明摇摇头,他也不懂。

难道那时他就知道自己会仕途不顺了?那为何又结束隐居生活了呢?

而且听女子的意思,他还是为了出仕而隐居的。

这就怪了。

【李白的隐居与许由、巢父、陶渊明的隐居都有所不同。】

【这首先要提到一个典故,《大唐新语》①记载,唐代有个叫卢藏用的人隐居在终南山,因为其高隐名声被召入朝,在中宗时期颇受重用,后来睿宗时,终南山有一个叫司马承祯的隐士,睿宗请他到长安,但没住多久他就准备回去了。送他离开时,卢藏用指着终南山的方向说:“那地方有大用处啊!”结果司马承祯回道:“我看啊,那是做官的快捷方式。”听此话,卢藏用惭愧不已。后来人们从这典故中总结出“终南快捷方式”,用以表示追求功名的便捷之路。】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记得这事情,以往她倒觉得没什么,那些名气大的多少也是有点本事的。

如今听着怎么感觉不是那么回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